冯跃忠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即老师是传授真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我们都明白,“传道”,即通过言传身教,逐渐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普遍运行规律,拥有独立看待事物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授业”,是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样的,“解惑”,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就是解答学生的疑惑、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白离开教室。
然而,“解惑”,你真的做得到吗?“解惑”,一定需要吗?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如此迅猛的今天,我认为,“解惑”有了新的注解。
首先,不用解。课堂是学生的,是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学习的天地。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去引导,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善用教育机智,要能根据教学状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但很多时候,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问题一个接一个,层层推进,严丝合缝,却没有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抛出问题后,部分孩子还蒙在鼓里,为了不影响教学节奏,很多教师就直接“秒回”答案。
其实,很多疑惑,只要教师稍加引导,耐心等待,孩子通过个体的探究,或者通过师生合作、小组讨论,是能够解决的。所以,大部分的所谓课堂问题,教师根本不用解。“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的箴言犹在耳边。
其次,解不了。现在的孩子从小观世界,察社会,勤阅读,他们视野宽阔、见解独到,有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师者;加上文本有时会故意设疑,教师的解读也未必面面俱到,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疑问和孩子设难时,教师往往会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教师不用掩饰真相,不用害怕颜面尽失,只要摆正姿态,合情合理地跟孩子做好解释即可。如:“你真是厉害,课外知识如此丰富,把老师也难倒了,真棒!这个问题我暂时解决不了,能不能课后让老师查查资料?或者你自己也可以再探索一下?”我想孩子大多也是通情达理之人,孩子听了你的解释,不但不认为老师无能,反而佩服老师的坦诚,同时会升起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学习的热情也会持续至课外。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最后,解不完。“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答案出课堂”,这是很多老师教学的目标,在以前十分倡导,而且也是可以实现的。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让孩子“带着问题進课堂,带着新问题出课堂”。课堂不再是为解决问题而来,而是为引导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生。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比结果更有价值。我们在教授给孩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设疑的能力、提问的习惯。让孩子带着新问题出教室,其思维的活跃才能持续,知识的探索才能延续,创新的欲望才能持久。
当然,“不解惑”,不是教师不作为、懒作为,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勇于示弱,懒于解惑,让路给孩子,给孩子充分探索未知的机会,启发和引导孩子,让孩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非常重要。知道了一切,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始终培养孩子探索的强烈欲望、求智的浓厚乐趣,延迟给或者不给孩子穷尽的答案,也是教师的另一种“教学智慧”。所以,“师者,传道,授业,不解惑也可”。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市当湖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