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难点与提升路径

2021-09-10 00:43周笑佳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提升路径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媒介素养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本文借助传播学相关理论,洞悉技术赋权与空前自由、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信息圈层与传播固化的媒介环境特征,指出信息低质、信息失序、信息孤岛已经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难点,并借鉴思政教育相关框架,探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培育难点;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217-02

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20世纪30年代,英国文学批评家李维斯率先对媒介素养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总结为“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介素养的内涵与时俱进、日渐丰富。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其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借助传播学相关理论,探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难点与提升路径。

一、媒介环境的新特征

媒介环境的变迁给媒介素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若想明确媒介素养的培育难点,必须明晰当下互联网环境的特征。只有在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讨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重点、难点,才不会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

(一)技术赋权与空前自由

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机构的话语权逐步归于大众的历史。学界常用“Web1.0”“Web2.0”的概念对互联网发展进行宏观把握。“Web2.0”的概念最早由戴尔·多尔蒂于2004年提出,用以论述参与式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以及其全新的内容生产逻辑。“Web2.0”时期,信息消费者即是信息生产者,人的力量得到空前解放,自上而下的传播逻辑被逐渐颠覆。立足中国互联网的具体情境,2006年前后,博客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引领我国进入“Web2.0”时期的首个阶段——自媒体时代,“用户生产内容(UGC)”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2009年前后,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盛行,我国互联网进入“Web2.0”的第二个阶段——社群阶段,人们通过“我所关注的人”获取信息,人际网络被叠加在自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之上,人在传播链条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开始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节点。从“Web1.0”到“Web2.0”,从自媒体时代到社群时代,随着技术赋权,个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空前自由。

(二)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首次对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特征加以描述,他认为“计算机挟其散播信息的强大能力,正在创造崭新的权力结构,一种‘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新权力结构”[2]。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崛起,普通受众获得了曾被传统媒体垄断的信息生产权力,去中心化效应凸显。然而,去中心化并未将话语权的集中完全瓦解,仅是在信息表达渠道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在内容传播、话语权以及受众的注意力等方面,互联网话语空间开始了新一轮的再中心化循环[3],形成了以部分“意见领袖”为核心的新型传播权力结构。

(三)信息圈层与传播固化

社群时代,受众基于个人兴趣,经过重组与聚合,形成社群组织。从横向看,受众基于趣缘形成无数的“圈”,从纵向看,众多“圈”因其封闭性将互联网切割成无数的“层”,塑造出信息圈层化的社会舆论结构。组成圈层的个体基于相近的需求及观念迅速集结,且习惯通过被关注者的转发、点赞等行为在圈群内部获取信息,外部的价值引导被拦截在圈层外,难以直接抵达圈群内的个体,信息的流动性因圈层化而削弱,传播固化倾向明显。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难点

媒介素养的培育难点内蕴在媒介环境的新特征之中,技术赋权与空前自由、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信息圈层与传播固化的媒介生态新趋势导致信息低质、信息失序、信息孤岛等负面现象产生。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当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难点。

(一)信息低质

个体被技术赋予信息生产权力,组织机构对内容的把关缺位,导致信息低质现象产生。一方面,社交类媒体中的虚假消息层出不穷。媒介场域泥沙俱下,某些自媒体在流量变现甚至政治目的的驱使下,不惜违背事实,发布不实言论。受众不加求证,转发虚假消息,导致谣言丛生。部分无中生有的内容往往与主流意识形态冲突,极易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信息碎片化现象愈发明显。在短视频、段子的包围下,人们放弃深度阅读,追求感官刺激。然而,碎片化信息缺乏整合,无法转换成知识,长此以往,会导致青年学生群体的注意力分散、思维能力退化,无法进行宏观深度的思考。

(二)信息失序

随着去中心化后的再中心化趋势的出现,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被削弱,“意见领袖”开始成为把控议程设置功能的重要角色,信息失序的隐患就此埋下。一方面,娱乐性话题的关注度居高不下。为提升关注度,“意见领袖”热衷发布明星八卦、搞笑段子等更易激起全民狂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明星私事挤占公共空间,碾压了人们对严肃公共议题的理性讨论,导致公共领域私人化。当代大学生拥有旺盛的自我表达欲,在“意见领袖”的情绪动员下,极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另一方面,民间多样传播主体开始争夺话语解释权。媒介场域中,多中心并存,多元思想交汇碰撞,各方势力角逐博弈,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声音在众声喧哗中逐渐弱化。

(三)信息孤島

由于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受众习惯于在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圈内与圈外产生了无形的信息围墙,信息流动受阻。一方面,圈层内部缺乏自我净化的能力。外界信息的难以进入为圈层内负面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庇护,虚假信息在人际闭关中发酵,偏激内容在社群内部扩散,处于圈层内的大学生群体很难做到兼听则明、理性判断。另一方面,主流话语难以有效渗透圈层。圈层内部讨论的话题局限在有限范围内,主流意识形态对圈层内部的辐射效果不佳,大学生群体囿于所处圈层,获取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主动性不足,难以与主流话语同频共振。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青年学生置身于互联网环境中,其价值观深受媒介环境的影响,媒介素养的培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上海教育系统围绕立德树人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体系,本文以“三圈”为切入点,借助思政教育逻辑关照媒介素养培育,探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内圈”普及媒介素养课程

所谓“内圈”,是指聚焦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狠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大学有必要将媒介素养课程引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媒介素养课程将促使青年学生有意识地分辨信息真伪、判断内容价值、过滤低俗资讯,并在海量碎片中搭建内容逻辑,形成对信息的系统性理解,用独立思考与整合思维对抗低质信息;其次,媒介素养课程将引导大学生群体关注主流媒体,避免在泛娱乐化的媒介氛围中迷失自我,克服信息失序的网络环境对个体理性的磨损;最后,媒介素养课程将帮助大学生群体对媒介生态建立整体性认识,了解媒介技术无法克服的局限,鼓励大学生群体充分发挥能动性,突破传播固化,打破信息孤岛。

(二)“中圈”加强媒介素养实践

所谓“中圈”,是指聚焦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网络育人第三课堂,实现三大课堂联动育人。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育人资源,将管理服务部门的育人优势纳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办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系列讲座,增强大学生查找资料、整合资源的能力;学校信息办可以组织信息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绝不能局限于课堂理论,而应在实践中探索,在行动中学习。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媒介实践的机会,创新校园网、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多平台的管理,鼓励大学生群体成为校园媒体的选题策划者、内容提供者、后台编辑者,在运营媒体的过程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

(三)“外圈”聚焦整合社会资源

所谓“外圈”,是指聚焦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高校育人。一方面,高校可借助社会力量培育学生的媒介素养。除开设理论课程、丰富校内实践外,让社会资源进校园也是行之有效的媒介素养提升路径。高校可邀请名校名师分享媒介素养前沿内容,聘请一线传媒工作者讲授媒介素养案例,与社会组织机构共建媒介素养实践基地,立体化整合校内外的培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可将媒介素养教育成果与社会交流共享。媒介接触不是从进入大学校园才开始,也绝非离开校园便结束。媒介使用行为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全社会应将媒介素养的提升放在终身教育的语境下考量。走出校园围墙,通过开展知识讲座等方式,辐射中小幼及成人教育等多层面,不仅可以实现各学段媒介素养的协同培育、社会媒介环境的良性循环,而且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反哺社會的过程中巩固媒介素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场便在哪里。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通过媒介认知社会、塑造价值观念,大学生群体对媒介信息的处理与运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政工作的成败。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洞察媒介生态变迁,探寻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应有之义。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已将媒介素养相关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传媒从业者开始聚焦这一议题,为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2] 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7.

[3] 杨磊.媒介新环境下互联网群体传播研究[J].当代传播,2018(1):45-47.

作者简介:周笑佳(1993—),女,上海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与媒介文化。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提升路径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