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时代”到来,信息传播呈现主体大众化、内容迷你化、速度瞬时性、方式扁平化的特点,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系统化、一元化、权威性、理论化带来挑战。“微时代”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树立“微理念”,抢占“微阵地”,打造和谐健康的“微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微素养”。
关键词:“微时代”;价值观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221-02
当今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公益等成为人们谈论的热词,以微博的广泛普及为标志,网络传播进入了“微时代”。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积极体验者和践行者,对其的价值观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关系着大学生人生方向和成长成才。“微”并非“不足道”,如何探索“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正面迎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微时代’是指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1]“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主要有4个特征。
(一)主体大众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精英人物和专业媒体主导着信息传播,普通民众很难借助媒体传播信息或者与信息发布者进行沟通互动,而在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微时代”,用户只需要在微信、微博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开启自己的信息传播之旅。不需要精美的语言、缜密的逻辑结构,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表情符号、一段微视频只需要简单的手指操作,都可能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受到关注、评论和转发。对微博、微信的用户而言,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发布者、媒体编辑者、“移动CCTV”;对于微公益、微文化而言,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尽微薄之力,从而汇聚成不可小觑的力量。
(二)内容迷你化
在“微空间”里,信息传播的内容或是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或是情绪发泄、现场记录、社会热点事件关注,这些内容呈现出短小、迷你的特征。微博的字符曾经限制在140字以内,微信语音只有60秒,抖音、快手短视频只有几分钟,这些“微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表情符号,但内容极具震撼力和吸引力。信息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的图文形式,呈现出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立体信息形式,迎合了新时代信息传播者尤其是大学生追求个性、快餐式文化消费的需求。
(三)速度的瞬时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由生产到接收的周期少则几小时、多则几天,而在以微博、微信为媒介的“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传播周期以秒来计算,只要在编辑框里编辑内容、点击发布,几秒后信息就可以得到快速传播,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之所以具有传播的瞬时性,一是由于其準入门槛低且规范少,信息内容不需要专业编辑人员的反复斟酌,也不需要专业监管人员的严格审查,只需编辑就可以发布出去;二是由于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流动性加快了信息更新的速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语所说“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瞬时性是区别于其他时代信息传播的最主要特征。
(四)方式的扁平化
在“微时代”,信息传播摆脱了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和“无中心化”的特征,表现出扁平化传播的趋势,即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模式。每一个移动终端的手持者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成为一个传播节点,信息传播主体之间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等方式进行互动,一条触动受众兴奋点的热点事件可以通过朋友圈和粉丝团的转发实现裂变式传播,即“一传十,十传百”,使信息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人们在信息面前不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还可以是主动的发布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实现双向和多向的互动。
二、“微时代”挑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微时代”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其区别于其他时代的主要标志,信息传播的背后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交流和融合,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在促进思想交流、文化多元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主体的广泛性挑战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微空间”信息传播平台的零门槛、零成本,吸引了不同经历、不同身份、不同价值观念的群体参与其中,用户结构多元化,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要求对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结构的群体开展不同的价值观教育,如对知识分子、官员的价值引导要基于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理论分析,而对农民和工人等的价值引导就要使用通俗易懂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大学生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特点,按需施教,将大学生价值困惑和价值教育结合起来,是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保证。然而由于“微时代”用户结构的多元化、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很难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就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带来了考验。
(二)信息的碎片化挑战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发布和接收的都是一些碎片式的即时信息,前后关联度不高,每一条信息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有限,甚至前后信息的价值观念存在冲突,这就导致大学生难以形成鲜明的价值立场,甚至会发生价值冲突。在这样一个信息庞杂且迅速更新的时代,大学生往往会利用一些闲散零碎的时间,浮光掠影地获得一些资讯,泛阅读、浅阅读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时尚,阅读浅尝辄止,价值认识停留于表面,导致价值观念的肤浅化。在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融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而大学生往往根据个人偏好和兴趣自主选择关注对象,关注与自己有共同价值观的人,与异质群体逐渐失去交流,对相异的价值观念嗤之以鼻,生活在“信息茧房”里。
(三)话语的生活化挑战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化
价值观属于哲学世界观层面的观念,它是最深层次的价值意识,本身带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内容决定形式,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价值观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消除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微时代”环境下,话语体系朝生活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话语内容偏向生活,人们在微博、微信上关注的信息多是生活趣味、搞笑段子、娱乐事件,发布的信息大多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另一方面,话语形式偏向生活,生活中的方言、俏皮话、俚语比正规书面用语使用更频繁,一时间各种“微词”在网上掀起热潮,对传统正规语言形成一种冲击。对于大学生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的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如果仅仅享受“微时代”生活化的语言内容和形式,将理论化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拒之门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微时代”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微时代”的到来,在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载体和平台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对此应趋利避害、化挑战为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时代潮流,转变教育理念,又要从实践上予以回应。
(一)把握时代潮流,树立“微理念”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把握时代潮流,树立“微理念”,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微时代”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中心,价值观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树立双主体教育理念。教师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参与式教学模式、探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树立“见微知著”的理念。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也许不会出现在与父母的谈话、与教师的交流中,但往往会出现在“微空间”,他们在“微空间”里的“碎碎念”、奇谈怪论往往就是他们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体现,可以作为价值观教育者了解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一个窗口。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積极介入“微空间”,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变化,从而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二)弘扬主流文化,抢占“微阵地”
“微空间”中除了主流文化以外,各种亚文化大行其道。“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2],因此要积极占领“微阵地”,宣传主流文化、主导价值观,用主导价值观统摄和指引其他价值观念。
(三)完善监管体系,净化“微环境”
“微空间”中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各种价值观念掺杂其中,对此需要完善监管体系,规范信息传播,打造健康安全的“微环境”。首先,要加强立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出台和调整相关的法律,增强法律法规的预见性和整体性,从根本上为规范信息传播行为提供保障。其次,要加强行业自律,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微博、微信运营商,都要担负起道德和法律责任,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更要以社会利益为重,对于所传播的内容要核实其来源和真伪。最后,相关技术监管部门要运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防火墙”,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筛选,依法屏蔽和删除黄色信息、暴力信息、虚假广告,净化网络“微环境”。
四、结语
经过本文分析,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大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使他们在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时不偏听偏信,辩证地看待媒介信息,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还要提高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大学生在通过“微媒介”接收即时资讯的同时,还要阅读大量经典书目,提高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成为有思想的人。
参考文献:
[1] 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5(1):63-65.
[2]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作者简介:罗春梅(1992—),女,四川雅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