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进入进一步提升质量的内涵式發展新阶段。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自党的十九大以来,积极围绕“三全育人”模式要求,探索打造“1+9”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效果明显。为“三全育人”模式提供了实践方案,为高校二级学院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高校;高等教育
一、与时俱进探索高校“三全育人”模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全面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布置了更加具体的任务。“三全育人”模式(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三全育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育人过程,如果不能用唯物辩证法中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动态发展过程中的“三全育人”,那么势必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锐减,使完成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教育使命遥不可及,使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的远大愿景成为空中楼阁。[1]
土木与交通学院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工科学院,一直与祖国、学校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学院党委始终坚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学院的中心工作,不断完善具有学院特色的十大质量提升体系,着力构建学院“1+9”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稳步推进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组织建设为引领,构建组织育人核心
学院党委以质量提升为目标,提出“十百千学生党员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党建品牌“砼星愿”,进一步完善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该工程以先进性为核心,以学和做为形式,以十九大胜利召开为背景,以生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真实亲切的身边人物为素材,教育和影响学生党员加强党员意识,提升自身素质,发挥带头作用,以学生党员质量的提高来带动提升学院党建工作的整体质量,将树立典型,培育品牌作为推动学院党建工作的加速器。
品牌活动由“砼星闪耀”先锋模范风采展评选十大党员之星、“三个一百”学生党员学习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我是党员我带头”千人次党员亮身份三大系列活动组成。学院党委组织百名师生、关工委党员前往深圳、东莞等地“重走改革开放路,砥砺爱国奋斗情”,组织百名师生、关工委党员前往横琴新区、港珠澳大桥等“感悟辉煌中国”深受党员欢迎,教育效果显著。“我是党员我带头”活动陆续组织开展,取得一定影响。
学院党委根据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相关规定,按照专业将本科生党支部重新设置为7个,筑牢基层党建堡垒。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挂牌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郭瑞玉申报以党建创新为主题的“一面旗”党建辅导员工作室,成为学校首批辅导员工作室之一。
三、以九个方面为支撑,构建三个维度育人环境
(一)学习维度育人——课程、科研、实践
作为全工科专业背景的学院,在学习育人方面,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学院以迎接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为契机,成立院、系二级自评机构,制定了自评方案,注重评建结合,持续改进,加强学院课程育人功能。学生工作团队以课程引导为契机,搭建立德树人教育的主阵地,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知识与评估背后蕴含的价值取向、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的挖掘,将目标渗透到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完善互助帮扶平台、标杆竞争分享平台、三位一体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国际交流全球视野平台等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助力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
在科研方面,按照“搭体系、梳流程、造氛围、强载体”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师生参与科创活动踊跃,成果显著。近三年SRP项目立项超150项,“百步梯”攀登计划立项20余项;学院团委连续多年被学校授予科技创新工作“优秀组织奖”和挑战杯校赛“优胜杯”。学院研究生《砼创未来:废旧混凝土高效循环利用》项目、2017届本科毕业生陈愿好校友《彩妆国季:美妆社交商务平台》项目分别荣获“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赛金奖,为学校当年“5金1银”的成绩贡献2金。自2018年以来,除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学院已联合学校招生办主办华南理工大学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三届,来自广雅、执信、省实、华附和深圳红岭中学等重点中学近400人次师生参加,反响热烈。
学院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完善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志愿服务方面,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志愿献血、新造义教、三下乡支教、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广州设计论坛等,自2017年以来累计参加志愿人数近2000人次,累计志愿时超过4000小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和广大师生迅速响应,全面投入抗击疫情工作。辅导员郭瑞玉、苏图、连维越加入党员突击队,黎艳红加入青年突击队,到一线奋战,以身为范发挥带头作用;63名学生积极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参与构筑基层最强防线。邀请广东驰援武汉协和西院重症医疗队副领队谭杰和广东省重症医疗队队员黄潇红两位抗疫英雄作报告,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学习不畏艰险的抗疫精神、树立爱国力行的责任意识。组织开展“致最美逆行者”和“砼人战疫”等支部特色活动。
(二)文化维度育人——文体、网络、心理
学院以“砼人”文化为主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展有灵魂的思政教育,充分发挥显性和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让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更富营养、更接地气、更有温情、更具活力。在原有“砼”文化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内涵与外延,突出强调“砼”文化的专业独特性。将“砼”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将“砼”文化与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相结合,帮助学生培养专业精神;将“砼”文化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在文体活动方面,无论是文艺花会、还是羽毛球、籃球、足球等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学院学子成绩一直卓越突出。这得益于学院立足基层,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号召各班级、团支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学院团委连续多年荣获先进团委、科技文化节“优秀组织奖”称号。在学校标杆工程建设的“十大感动华园人物”“十大卓越团队”“十大党员团员标兵”等重点项目中,学院连续多年时有斩获。
学院借助各种形式做好思想引领工作,有效传播党的思想主张,推进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打造“网站+公众号+B站+微博”的综合线上平台,由辅导员运营管理的各类网络账户已有14个。2020年,学工网站发布各类报道544篇,各类通知197篇。学院团委微信号发布推送2176篇,原创推送单篇阅读量最高达14407人次;有粉丝6617人,较2019年增加803人。学院B站账户发布视频27个,单视频最高播放量1547人次,2020届“光影肆年”线上毕业晚会直播最高人气达1.1万人次。辅导员黎艳红成立“云思享”工作室,打造每周一更的“郭黎倾倾计”品牌节目,在微信、B站、知乎等平台推送短视频、文章,开设树洞、表白墙等解忧渠道,得到学生广泛好评。
以“心力量”工作室(二级心育工作站)为平台,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完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工作室服务宗旨是“点亮心灯,轻解心语,打开心扉,拥抱阳光,助人自助,共同成长”。开展心理调试与咨询、学业帮扶与职业能力提升业务。将心理辅导与经济支持相融合,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困扰、减轻经济压力,支持学生成长成才。2020年以来,开展“‘疫’路成长·感恩幸福”主题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窗户,促进亲子关系;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戚元丽教授开展题为《抑郁与焦虑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学生健康生活支招。
(三)保障维度育人——管理、服务、资助
学院坚持“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的学生工作理念,持续不断完善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根据新形势变化,学院修改完善《辅导员工作手册》《本科生管理文件汇编》《学生党建工作手册》等规则制度,对各种学生事务进行分类,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对学生事务流程进行完善,对学生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确保学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学院学生工作团队长期立足于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增强思政供给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社区服务方面,成立砼人社区工作坊,方便同学就近办理各项事务工作,同时发挥学生骨干开展社区安全、卫生等引导工作。在就业服务方面,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完善就业指导“专业化、个性化、全程化”的服务体系,加强校企联动,结合毕业生需求,举办“走进名企”“名企实习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促进毕业生更好、更快、更优就业。
完善发展型困难资助体系,提升资助育人质量。长期坚持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德才兼备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的时代使命与现实要求,时代新人培养的数量多少及质量高低是高校能否赢得社会赞誉和民众认可的重要指标。[2]构建“1+9”的多维育人体系,是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基于“三全育人”模式,围绕“组织、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十大育人体系进行实践运用的一次探索。这个过程,有成功也有挫折。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高校教育工作开始遇到一些新问题,学生工作队伍遇到一些新挑战。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总要求,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才能持续保持活力,实现新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林蓓,沈海军.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多维构建与实践创新——以汕头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2):63-6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12.
[2]赵耀,王建新.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的内涵与建构 —— 基于利益趋同、价值共同和行动协同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11-24.DOI:10.3969/j.issn.1009-105x.2021.03.002.
作者简介:王磊,男,1981年12月出生,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党建理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