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本文主要从封建迷信的迫害、“贞洁观”的束缚、世人的冷眼旁观、自身的性格,四个方面来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成因,更深一层地理解《祝福》。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成因
鲁迅在《祝福》中深刻揭示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妇女所遭受的苦难,正如先生自己所讲,在作品中他也希望读者能够看到社会和国民身上的弊端并且以此自省。中学的时候,读不懂鲁迅先生。尽管听很多大人说“鲁迅之后,再无鲁迅”,可是每当要学习鲁迅的课文时,总是极不情愿。直到最近才对鲁迅的文章有了新的认识。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从祥林嫂的死开始,回忆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那么,祥林嫂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迷信的迫害
小说开篇写到“我”与祥林嫂的重逢,“脸上消瘦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此时的祥林嫂宛若行尸走肉,生活于她而言没有一丝色彩,她觉得“我”识字,又是出过门的人,便将“希望”寄托在了“我”身上,她问“我”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魂灵,“我”支支吾吾,“也许有罢” “实在,我说不清”。当“我”在为自己模棱两可的回答感到满意时,传来了祥林嫂去世的消息。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执着于世上有没有魂灵这个问题呢?是因为柳妈告诉她,“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这把祥林嫂吓坏了,她希望人死后还有灵魂,一家人还可以相见,因为她太想自己的儿子了;但她又不希望有灵魂,她害怕自己死了还要被锯成两半,这实在是太恐怖了。于是,柳妈给祥林嫂出了一个主意,让她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做替身。可当她用自己一个月的工钱去捐了一条门槛之后,她发现并没有什么改变时,她真的绝望了。
二、“贞洁观”的束缚
生活在新世纪的我,很难想像到在之前的社会,如果一个女子被强暴后自杀会被追为“烈女”,而没有自杀的则会被嘲讽和轻视。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提到“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对女人而言,是何其的不公平。
祥林嫂因为嫁了两次人,两个丈夫都没了,就被视为“不祥之人”。鲁四老爷家最重大的事就是祭祀,平时这个时候祥林嫂是最忙的了,可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鲁四老爷认为“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是伤风败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所以,四婶便不再让祥林嫂碰祭祀的物品了。即使是在她捐了一条门槛之后,祭祀的物品还是不让她碰。这让祥林嫂怀疑捐门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替自己抵罪。这之后的祥林嫂变得胆怯,精神不济,记性也变差,如同木偶一般,之后便沦为了乞丐。
因为嫁了两次人,便不干净;因为两任丈夫都相继离世,而被认为“克夫”。可祥林嫂,本身就是受害者啊,她难道不想守着丈夫儿子生活吗?她想啊,可是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啊!
三、世人的冷眼旁观
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是带着自己的故事回来的。她的故事以“我真傻,真的”开头,讲述自己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经过,本是一个可怜之人,可是祥林嫂的丧子之痛,又有谁是真正同情她的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没有人是真正可怜她的,只不过是想听别人的不幸,以此来慰藉自己的不幸,“你看,还有人比我过得更惨!”
祥林嫂一遍一遍地讲自己的悲剧,镇上的人很快就不耐烦了,人们的笑声,对祥林嫂来说是又冷又尖,她未必不知道那是嘲笑,所以此后的祥林嫂紧闭了嘴唇,不再开口讲自己的遭遇。这之后的祥林嫂,一定是终日郁郁寡欢吧,毕竟这世间对她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四、自身性格原因
在这些个造成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因素之中,祥林嫂自身的性格因素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在第二任丈夫和儿子都去世之后,她本可以另外选择自己的去处,可她偏偏“钟情于”原来做工的地方,这大概就是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表現吧。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本可以放下以前的痛苦重新来过,可是她却将所有的悲伤都挂在嘴边。在雇主已经嫌弃她到了极点的时候,在柳妈用鬼神之说吓唬她的时候,她本可以不理会这些选择离开,选择重新开始,可是祥林嫂还是选择留在那里继续受这些社会舆论的折磨。
结语
若问是谁害死了祥林嫂,是“我”,是柳妈,是四婶,还是鲁四老爷?我认为这不能具体到某一个人,祥林嫂的死和每个人都脱不了关系,每个人都在祥林嫂自杀的路上推了她一把。如果她的婆婆没有将她抢走卖掉,祥林嫂也许可以在鲁四老爷家好好地干下去,毕竟那时的祥林嫂是很受四婶喜欢的,干活有力,麻利勤快;如果没有命运的捉弄,阿毛没有被狼叼走,也许祥林嫂吃再多的苦也是会活下去的;如果鲁四老爷没有嫌她伤风败俗、不干净,祥林嫂依然在祭祀的时候忙的团团转,或许祥林嫂可以慢慢走出丧子的悲痛;如果柳妈没有告诉她用捐门槛来为自己赎罪,或许祥林嫂不会这么痛苦,燃起希望又被浇灭的感觉实在是不好受;如果镇上的人不是以看笑话的心态来听祥林嫂讲故事,也许祥林嫂不会郁郁寡欢,毕竟哪有那么容易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如果“我”给祥林嫂的回答是一个肯定的答案 ,而不是含糊其辞,或许祥林嫂也不会那么快就死去。
再读《祝福》,明白了鲁迅先生的高明之处,即便是到现在,依然能听到闲来无事的人在街上乱嚼舌根,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别人的不幸。原来,在百年之前,先生就将国民的劣根性揭露得如此深刻,当真是“鲁迅之后,再无鲁迅”。
参考文献:
[1]郜元宝.“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读《祝福》[J].鲁迅研究月刊,2020(01).
[2]黄会兴.《祝福》中的三种“祝福”[J].文学教育(上),2016(01).
[3]张琳琳;党洁.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J].新西部(理论版),2016(24).
[4]张闳.论“祥林嫂之问”——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灵魂处境及相关难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9(06).
作者简介:张忆平(1997—),女,汉族,河南辉县人,教育硕士,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