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勇 郑坚
摘要:当前我国电影中教师角色仍按传统教师标准设置,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难以引起公众共鸣。全面解构教师社会角色,多方位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更好地传播现代教师的形象与定位,是当代电影塑造教师形象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电影;教师形象;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068-02
教师形象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给学生、社会的专业形象和生活形象,对教师形象的定位和期待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教育的认知。进入21世纪后,公众审美标准日趋多样化,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传统的教师标准来塑造角色已不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电影媒介因为其传播的特点,比如银幕大、观影集中、收费观看等,更容易使观众深入了解电影角色,对教师行业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影响公众的择业倾向。长久以来,“在我们的影视作品里,较难看到对教师的心灵世界、真实情感的细致描写,更难见到富有激情的、能体现他们个人独特性、创造性的教师形象”[1]。
一、电影中教师形象塑造
概括来讲,电影传播的教师形象有3个主要特点。
(一)默默无闻,坚守初心
大部分电影为了制造强烈的冲突,在剧情设置上通过教育工作环境差、压力大、学生个性突出、教育难度大,同时不被外界理解,与教师的坚守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教师形象的光辉和伟大。就算是为了学生的功利目的,也是社会压力在教师身上的集中体现。
工作环境的艰苦并没有打消教师内心的坚守,他们不放弃自己的学生,不负职业的操守。《老师好》中著名相声演员于谦饰演的苗老师是优秀教师,屡次受到表彰,他精神上很满足,但物质生活改善却遥不可及,学校每次分房,都没有苗老师的名额,有同事开补习班赚钱,苗老师也曾心动,但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他却选择免费给需要帮助的学生补习,因此还受到了爱人的强烈反对,同时在学校被学生各种刁难。苗老师如果没有当年自己恩师的那句“当一个优秀的老师”的初心,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真心热爱,是无法这样长期坚守的。
(二)关爱学生,坚持不懈
真诚的爱心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真心热爱教师职业,认可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和学生进行灵魂沟通,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如蜡烛一样静静地燃烧自己,不需要过多的关注。电影中教师形象的塑造本质上就是树立公众对教师的共同期待。《一生只为一事来》是根据真实人物故事改编的电影,穆婷婷扮演的支月英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教育的内涵,教育不能过于功利,而是要给予学生最大的生命意义的引导。学生在精神塑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爱,这也是这部电影非常大的进步之一,用生命哲学来阐明教师的价值。
(三)安贫乐道,清廉守节
电影为了充分突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展现其为了学生牺牲自己的现实利益,牺牲家庭亲情,甚至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以死亡的悲情来感染观众。《老师好》中苗老师用“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来表明自己的清高和底线。苗老师在最后因为学生安静的受伤感到深深的自责,选择在毕业之际离开这个奉献了半生的讲台,静静地在黑板上留给学生们最后一句话:“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这是他当时真实的、寂寞的独白,然后黯然离开。他将愧疚埋在内心深处,30年后才得以释然,这30年的精神煎熬只有他自己知道。
二、电影中教师形象塑造的局限
分析这类电影中的教师形象,可以发现片面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很难引起现实中公众的共鸣,也不符合相应的价值关怀。
(一)理想化,单一正面传播
一些影片只有纯粹的正面道德教化,把教師塑造为社会道德标杆,仅要求教师角色以德感人,忽略了教师的现实需要和诉求。教师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方法和手段受到一定的制约,特别是惩戒权,非常容易牵动大众的敏感神经,师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影中教师的高尚人格值得敬佩,容易感染现场观众,但也容易使公众觉得选择教师职业就是牺牲自己、燃烧自己,最后得到近乎悲壮的结局,进而对教师岗位敬而远之。
单方面完美理想化,往往不真实、不全面。部分教师在现实面前,会放弃部分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放下职业的基本操守,沦为金钱的奴隶,极少数法律意识薄弱的教师公然践踏法律,但是却被媒体无限放大,这与电影把教师塑造为“圣人”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公众对教师认知的模糊和矛盾,传播效果不佳。相比之下,网上“钟美美”模仿的老师给公众带来了新鲜感,更有真实感。
(二)社会形象边缘化
在如今的中国电影作品中,流量IP和高级白领、成功人士等角色,赤裸裸地展现了消费主义、享受至上的理念。教育在国家战略中有极高的地位,但在电影中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被边缘化,职业的成就感得不到彰显。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快速增长,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达到极致,教师和教育题材作品创作缺乏源动力,与时代的方向格格不入,也很难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不被资本看好,好作品更是鲜见。
现实社会中,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专任教师总量由1978年的902万上升到2020年的近1732万,我国电影拍摄的总量由2001年前每年不足100部上升到2019年的854部,但是关于教师、教育题材的电影却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有所减少。
(三)形象专业性要求淡化
我国电影的创作基本只倾向于突出教师人格的光辉和道德教化,忽略了教育过程本身,这才是教师的常态。电影中只能看到教师一味付出、顾全大局、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多是无尽的歌颂和赞美,却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本身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一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二是讲求传授的方式和方法,并非简单几个教室、学校场景就能轻松带过。培养专业素养是一个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过程,如果没有长期的关注和对专业能力的打造,是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灵魂工程师”的。
三、电影中教师形象传播建议
(一)情节集中围绕教育本身,展现教育的本质
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教育规律等并不为大众所知晓,人们普遍存在“教师岗位轻松、还有超长寒暑假”“每天只需要上二节课”等类似的刻板印象,课堂之余的工作基本成为认知的盲区,不利于正确树立教师的公众形象。教师的“传道”“授业”功能应在电影作品中通过故事情节展现出来。教师的专业性应得到公众的认可,才能真正获得公众的尊重。《我的教师生涯》中的陈玉从一开始就修手风琴,其实就是锻炼自己。
(二)丰富生活形象,增强认知立体感
日常生活中,教师的生活圈比较小,但担任更多的社会角色,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他们也有爱恨情仇。教师的默默奉献是基本职业道德,并不被社会广为知晓,也是职业的出发点,但是他们也有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艰苦并不是从业人员的追求。课堂之余,教师群体同样面临种种物质的烦忧。教师作为生活在具体家庭社会中的一员,自身的家庭和情感也需要其他成员来弥补,而电影中为了塑造职业角色,教师长期忘我工作、帶病工作、无偿资助学生、忽略家庭建设,导致教师其他社会角色严重缺失。换个角度来看,对学生负责,却对家人“无情”,这样的形象本身也有巨大的缺憾,并不被现代部分公众认可。
(三)探索现代教育环境中的教师形象,与时俱进
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环境与往日相比已有极大的不同,对教师奉献精神的解读和界定已经逐渐由以往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转向体现公共精神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代伦理[2]。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与院长的“恩恩怨怨”巧妙地暗示了传统教学与创新培养之间的矛盾。虽然我国的教育不断进行创新改进,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但家长仍然只关注最后结果,对三观的培养、信仰的形成、道德的塑造等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电影中教师形象的塑造,也不能仅限于教师对学生成绩的提高、高考的成功等单一层面。
在媒体泛滥的环境中,大量新技术辅助教学,教师的工作重点不仅限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应注重心灵与思维的启迪、知识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是目前教育工作的核心方向。随着在线教育的逐步推广,传统教师的角色必然受到挑战,如何重新进行定位值得探讨。
(四)引进商业运作,扩大影响力
教师类题材电影高质量作品匮乏,多以文艺片的形式出现,观众极为有限,类似于《放牛班的春天》这样的不朽电影还没有出现,限制了这类电影的影响力,而矛盾的是现实中张桂梅这般杰出的教师又的确存在,宣传却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适时推动,尝试引进商业运作模式,吸引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加入,将舆论引导与娱乐相结合。《青春派》中的秦海璐、《老师好》中的于谦等演员为电影添色不少,有效优化了观影效果,但是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运用还远远不够。
四、结语
电影产业日益壮大,电影媒介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银幕形象也需要与时俱进,过高的道德要求容易使教师群体心理负担过重,影响专业技能的发挥空间;应正确树立教师的生活形象,真实全面地解析他们在讲台后的另一面,引导公众给予教师群体更多的信任和宽容,这本身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最大支持,千万教师将加倍回报给教育事业,回报给学生,这是良性循环。塑造和传播鲜活、朝气、接地气、体现现代教育方向的教师形象是教育题材电影的突破口,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朱平珍.数量少·层次浅·模式化——论中国电影中教师形象塑造的不足[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9-51.
[2] 王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形象的历史变迁[J].教师发展研究,2019(3):86.
作者简介:刘志勇(1980—),男,湖南茶陵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电影理论。
郑坚(1972—),男,湖南株洲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媒介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