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源
摘 要 本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增加观察点、增设对比实验和二次实验,使探究过程更完整、更丰富、更立体,不仅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而且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了学习行为。
关键词 学习行为 实验改进观察点 对比实验 二次实验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113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实验是山东科技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中的探究实验。本实验是在桑代克经典实验——“迷笼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仓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运用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感受动物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学习行为建立过程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只要在选择实验对象时更多元化一些,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而且通过对比实验深度理解学习行为的建立和消退过程。
实验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实验目标:
1、通过本次探究和实践,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通过设计并制作迷宫,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在探究获取事实证据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能够真实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3、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实验器材
同一品种不同月龄的仓鼠、不同品种小鼠、豚鼠、自制迷宫、计时器、实验记录表
实验改进要点
本实验的探究难度不大,但完成探究活动,建立学习行为耗时较长,所以采用课上探究与课后延伸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验。
改进一:将原有的观察点由一个增加为两个
原实验观察点——小鼠每次走迷宫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新增观察点——小鼠每次走出迷宫所需要的时间。
优点:更全面的探究小鼠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
教材中原有的实验方案是将处于饥饿状态的小鼠放在迷宫入口处,记录小鼠经过多少次“尝试与错误”最终到达出口获取食物。实验过程中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在走出迷宫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会越来越少,直至最终学会走出迷宫。但实验过程中并非每次训练时“错误的次数”都会逐渐递减,常常会出现数据重复,甚至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出更数据反复的情况,因此单纯记录“错误次数”难以准确呈现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通过新增的观察点——记录每次走出迷宫所需要的时间,能够与“错误次数”互为补充,可以用更丰富的事实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改进二:平行对比实验
实验过程中,为了增加实验数据与结论的准确性,常常通过“重复实验”的方法,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如果在进行重复实验时,扩大实验对象范围,使实验对象多元化,不仅可以排除偶然因素,而且可以比较不同动物之间、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学习能力的不同。
第1组:比较“不同品种仓鼠”学习行为存在的差异
仓鼠种类很多,市场上常见的种类有三钱、银狐、老公公、紫仓、布丁、冬白、雪球、白熊等十余个品种,在购买时选择同一月龄、不同品种的仓鼠进行探究,不仅研究了学习行为建立过程,而且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帮助学生了解了同种动物、不同种类个体间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
第2组:比较“不同年龄”小鼠学习能力的差异
选择同一品种、不同月龄的仓鼠进行探究,通过实验数据对比,了解生活经验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影响。
第3组:比较“荷兰猪与仓鼠”学习能力的差异
荷兰猪又名豚鼠,也是市场上受欢迎的小宠物,有些学生家中也会饲养,其外形与仓鼠较为相似,与仓鼠同目(啮齿目)不同科(豚鼠科与仓鼠科)。通过二者的实验数据,可以比较不同种类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异。
优点:能够体现出学习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生活和學习而建立起来的。不同种动物间、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改进三:二次实验
教材中,小鼠建立学习行为后,实验就结束了,但是我们知道,动物学习行为建立后,如果不再进行巩固训练,一段时间后,己经建立的学习行为就会消退。因此,在实验完成一个月后将建立学习行为的小鼠,再次放回同一个迷宫进行“二次实验”:
我们发现,之前能顺利走出迷宫的小鼠,经历了20次错误,用时1'10"才走出迷宫,之前建立的学习行为己经消失。
优点:不仅理解了小鼠学习行为的建立和消失过程,而且映射到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引发学生对自己平时学习习惯进行思考,理解巩固和复习在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与意义。
通过以上三项的改进与创新,使实验更完整、更丰富、更立体,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行为的建立过程,而且对学习行为的特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梁旭,鲍永娟.深度教学视角下对实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的探究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2020,36(07):38-40.
[2]李喜洲.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0(43):38-39.
山东省威海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