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景文
[摘要]预印本平台作为部分科学信息的首发媒介,其科学信息的传播呈现“真”与“伪”相交织的格局。本研究以生物医学类的预印本平台bioRxiv和medRxiv为例,分析预印本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传播科学信息的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预印本平台由于缺少同行评议环节,其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加之部分媒体引用不当,误导了部分公众正确的健康认知。因此,预印本平台应当建立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加强与传统期刊和其他媒体的合作,提升科学信息的质量,积极引导大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认知。
[关键词]预印本;预印本平台;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新冠肺炎疫情
开放科学促进了预印本以及基于预印本的学术交流模式的兴盛[1]。预印本是指尚未在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的,由作者上传到公共数字仓储服务系统上供开放交流的论文手稿[2]。预印本平台则是为科研人员提供预印本出版传播渠道的学术平台[3]。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预印本平台因其即时传播、开放共享的特点,加快了科学信息再生产的效率[4],有效地促进了一手科學信息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传播。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预印本平台也因缺少同行评议环节,传播了一些缺少严谨论证的科学信息,加之部分媒体引用不当,产生误导,甚至引发了公众认知错误等问题[5]。基于此,本研究以生物医学类的预印本平台bioRxiv和medRxiv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进行审思,研究预印本平台传播科学信息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预印本平台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一、生物医学类预印本平台的发展现状
自世界第一个电子化预印本平台arXiv建立以来,预印本及预印本平台发展较为迅速,各类预印本平台陆续推出,专业预印本平台主要分布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在诸多预印本平台中,生物医学类预印本平台发展较为活跃。目前,生物医学领域较为知名的预印本平台主要有bioRxiv和medRxiv。其中,bioRxiv由非营利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简称CSHL)于2013年成立,其目前收录包括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27个学科领域,著者向其提交的论文必须归属到具体的学科领域。
medRxiv是由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耶鲁大学和英国BMJ出版集团共同创立,其目前收录包括流行病学、健康信息学等51个学科领域。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bioRxiv和medRxiv以“COVID-19 SARS-CoV-2”为关键词提交的预印本共15363篇,其中bioRxiv有3485篇,medRxiv有11878篇。Dimensions的引文数据显示,以“COVID-19”为关键词的预印本被引用的频率远高于其他预印本,来自Altmetric的数据也表明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预印本在Twitter上的分享率高于非新冠肺炎疫情的预印本[6]。换言之,新冠肺炎疫情的预印本获得了大众更高的关注度。
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预印本平台科学信息的传播路径
(一)路径一:学术共同体内预印本作者与其他科研人员的传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预印本平台上的科学信息有两条传播路径。路径一如图1所示,科研人员将内容信息预印本发布在预印本平台上,由预印本平台对预印本内容信息进行分发。这形成科学信息的一级传播。此后,在预印本平台内部,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邮件或预印本平台提供的评论入口发表意见;在预印本平台外部(社交平台),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的方式传播科学信息(预印本平台外接了社交媒体平台,预印本平台内科研人员的评论可同样出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中)。这形成科学信息的二级传播。
(二)路径二:大众媒体将预印本内容制作成新闻报道进行传播
路径二如图2所示,预印本手稿内容被著者发布在预印本平台上,并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进行交流与反馈。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媒体基于满足公众的科学信息需求,将报道重点放在预印本平台上的相关信息,通过检索预印本平台上的相关论文,将其内容加工成新闻报道并进行传播。除了大众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的“意见领袖”为了强化自身的舆论引导功能,也会关注预印本平台的相关最新学术进展,通过翻译与整合将预印本的相关论文内容编辑成博文,并发布于社交平台。这些“意见领袖”一方面表达了其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关切,另一方面扩大了预印本相关内容的传播范围。除前述传播路径,普通公众也可直接查阅预印本来获得科学信息,然而预印本平台的语言门槛(大多预印本平台以英文为主)、学术门槛(公众对预印本以及预印本平台缺乏了解),使得普通公众直接获取预印本中的科学信息的难度较大。
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预印本平台科学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预印本平台缺少严格的把关机制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对科学信息的获取需求快速增加,大众媒体和普通公众更加关注预印本平台上传播的科学信息。但由于预印本平台本身缺少严格的同行评议环节,欠缺科学信息的质控标准,导致一些预印本中信息的科学依据不足,甚至本身就是存伪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仅在学术共同体内讨论,就会被学术交流的机制所调适和纠偏。但诸如medRxiv等预印本平台,其会为每篇预印本内容提供社交评论窗口,平台上的所有注册用户都可对预印本发表意见。同时,其用户评论的呈现方式又依托于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渠道[7]。这样,科研人员通过分享预印本上的信息到社交媒体平台,这些信息既可以在学术共同体内部进行交流,又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媒体以及公众对信息的关注,其很可能会被大众媒体或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转载、讨论,进一步传播到公众视野中,进而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例如,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团队在bioRxiv上发表了存在明显专业错误的预印本《2019-nCoV刺突蛋白中独特插入片段与HIV-1gp120和Gag的异常相似性》(Uncanny similarity of unique inserts in the 2019-nCoV spike protein to HIV-1 gp120 and Gag)[8]。该预印本发布后,作者又将其内容分享到Twitter。该预印本在获得科研人员内部讨论的同时,又吸引了大众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在舆论场产生了广泛影响。而部分缺少专业知识的公众难以甄别此类信息的真伪,极易被这类信息以及新闻报道所误导。此外,公众的参与会助推伪科学信息的传播,这不仅让公众产生情绪扩散效应,也对疫情防控造成负面影响。
(二)预印本平台缺少有效的引导机制
不可否认的是,预印本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时传播科学信息,科研工作者通过预印本平台可以迅速获取来自全球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研究,进而填补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病毒学和临床知识的空白。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15日,发布在bioRxiv上有关“COVID-19”的预印本共计3915篇。然而,与其高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匹配的是预印本平台对科学信息传播的低效引导能力。部分所谓的科研成果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存在误导性的信息。而一些未经证实或存在明显错误的此类信息被大众媒体不经求证地引用,并进入更广泛的社会讨论,进而引起更为棘手的社会问题。
究其原因,预印本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忽略了对科学信息传播的有效引导。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bioRxiv、medRxiv等预印本平台未对有关“COVID-19”的预印本进行特别标注。这使得大众媒体误以为预印本上的该类信息是经过同行评议,且具有结论性的内容。第二,该类相关信息被科研人员转载到社交媒体平台后,预印本平台难以通过自身平台力量介入其中,如bioRxiv、medRxiv未能够对具有误导性质或明显错误的该类信息进行辟谣或纠正。第三,在大众媒体不当引用预印本上的该类信息后,预印本平台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无法阻止错误的信息被进一步传播。
(三)预印本平台缺少有序的联动机制
预印本平台传播科学信息还处于单一传播主体进行传播的阶段,缺少与传统期刊的沟通与联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然预印本平台与传统期刊都采取了一定措施,比如传统期刊加快对“COVID-19”相关论文的审议以便实现快速发布,预印本平台则对相关手稿进行二次审议以保证其科学性,但是两者始终缺少联动。
预印本平台与传统期刊之间的联动对科学信息的传播与甄别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预印本平台可以通过与传统期刊联动,及时将伪科学信息拒之门外,通过传统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过滤信息。另一方面,预印本平台与传统期刊通过加强合作,取长补短,能够最大限度地兼顾论文发布的时效性和质量,提高科学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四、预印本平台提升科学信息传播质量的对策
(一)预印本平台应加强对特定预印本的同行评议
预印本平台对预印本的审核不仅是审核论文作者是否认真参与研究,更应审核预印本手稿内容数据的准确性和结论的合理性。虽然多数预印本并不是最终的研究成果,但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依然要保持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目前,一些预印本平台已经采取措施,比如bioRxiv和medRxiv在论文发布前会对内容进行两轮审查。首先,预印本平台工作人员要检查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和不完整等问题。其次,论文要通过学者、专家进行再一次审查,以甄别其中不科学的内容以及对生物、健康存在安全风险的内容。在通常情况下,bioRxiv的论文审查会在48小时内完成,而medRxiv则需要4-5天,只有通过审查并符合要求的论文才能最终在各自的平台上发表。在加强审核后,预印本平台传播科学信息的时效性会被大大降低。因此,预印本平台应当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审议小组,通过储备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下大量相关科学信息内容的审核和发布,最大限度地保证预印本平台的时效性和论文质量。
(二)预印本平台应强调预印本的非确定性和非权威性
预印本平台通过在官方网站显著位置进行提示,以强调预印本内容的非确定性和非权威性。比如bioRxiv在新型冠状病毒专栏告知:这些报告内容未经同行评议,不应被视为结论性的内容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健康相关行为,也不应作为既定事实在新闻媒体进行报道[9]。此外,预印本平台应当进驻社交媒体平台,并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积极参与相关科学信息的传播,把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对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的误导性信息要进行辟谣,既让公众知晓预印本平台,又加强其权威性。
(三)预印本平台应主动参与大众媒体的传播过程
首先,预印本平台要对媒体报道的有关预印本平台上的研究内容进行把关,对不实信息及时辟谣并进行科学解读。其次,预印本平台应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主动转载预印本平台上有价值的科学信息,加强与社交媒体平台上科研人员的联系,扩大预印本平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提升其话语权。对舆论场中的科学性话题,预印本平台应积极参与讨论,有效引导科学信息的传播。
(四)预印本平台应建立与传统期刊的快速联动机制
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预印本平台上的科学信息容易被大众媒体和公众误读。因此,对预印本平台和传统期刊而言,资源共享比资源独有更有意义,两者应建立快速联动机制。在发布研究成果阶段,预印本平台可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快速传播科学信息,传统期刊可参考科学信息在预印本平台的发布及其反馈,加快该科学信息的流动和传播,快速地为公众提供准确严谨的科学信息。
五、结语
预印本平台对科学信息的及时传播使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巩固了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尽管预印本以及预印本平台存在科学信息被错误引用、缺少同行评议制度等问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预印本以及预印本平台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科学信息快速分发、交流、反馈的积极作用。未来有关预印本平台的相关研究应更关注预印本的伪科学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关注国内预印本平台建设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张智雄,黄金霞,王颖,等.国际预印本平台的主要发展态势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0):2-7.
[2]Preprint[EB/OL].(2019-02-08)[2021-06-05].https://en.wikepedia.org/wiki/Preprint.
[3]秦文珍,肖琼.生物医学领域预印本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情报,2014(04):142-145.
[4]解贺嘉,刘筱敏.国外预印本平台研究述评[J].科技与出版,2020(06):21-27.
[5]Jeffrry S. f lier. Covid-19 is reshaping the world of bioscience publishing[EB/OL]. (2020-03-23) [2021-06-05].https://www.statnews.com/2020/03/23/bioscience-publishing-reshaped-covid-19/.
[6]Fraser N, Brierley L, Dey G, et al. Preprinting the COVID-19 pandemic[EB/OL].(2020-05-22)[2021-06-05].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5.22.111294v3.
[7]唐耕硯,蔡豪.预印本平台的舆论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的反思[J].科学学研究,2021(04):587-593.
[8]Pradhan P,Pandey A K, Mishra A, et al. Uncanny similarity of unique inserts in the 2019-nCoV spike protein to HIV-1 gp120 and Gag[EB/OL].(2020-01-30)[2021-06-05].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30.927871v2.
[9]COVID-19 SARS-CoV-2 preprints from medRxiv and bioRxiv[EB/OL].[2021-06-05].https://connect.biorxiv.org/relate/content/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