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玉 王春雨 李雨桐
摘要: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和控制论等基本原理,探求构建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体系的有效模型,并从教育技术层面对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及学术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教学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辅导员;成果导向;教学设计;职业规划;素质能力提升
引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致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意,并且是其中重要而关键的一环。
1.问题的提出
综观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虽然已具有基本的制度保障,职业定义、职业功能、职业目标、职业能力标准等较为清晰,但尚未形成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有效体系,其具体表现如下:
1.1尚未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
当前,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已经形成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校内培训三级体系,但彼此之间的一体化建设尚未形成。
1.2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体系
当前,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手段并不单一。辅导员技能大赛、网络作品展示平台、科学研究平台、辅导员工作室、交流研讨等形式五花八门。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不够突出,尚未做到以辅导员个性化素质能力提升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1.3尚未形成清晰的职业化发展路径
当前,特别是基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一方面是丰富的素质能力提升资源,一方面却是茫然而无从下手。换言之,尚未形成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清晰路径,尚未形成素质能力提升的有效体系。
2.成果导向视域下的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
成果导向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有效模式。
2.1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概述
所谓成果导向,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成果导向强调“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要点为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逐级达到顶峰。[2]
2.2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辅导员职业化素质能力提升体系设计思路
2.2.1阶段化发展目标
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起点目标是完成辅导员工作职责,即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我们将辅导员职业发展分为专业形成期、专家建设期与学术贯通期等三个主要阶段,并将其对应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专业化、专家化与学术化。
2.2.2系统化课程体系
以辅导员“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为目标,辅导员的职业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更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素养为核心的综合提升。因此,其课程体系的构筑不能是简单的知识与能力的叠加,需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思想政治素养为核心,以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原理为知识基础,以能力、技艺和科学研究为表现形式的从业能力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对应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性目标,专业形成期的辅导员,其素质能力要求更多是以满足职业基本需要为准,注重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积累与实践应用为主,能够胜任辅导员工作。专家建设期,强调在前期累积上的思考与探究,在核心素养上强调职业精神的积蓄与思想状况的自我监督,在从业能力上强调技巧、技艺的丰富与革新以及专家化的问题解决方式,能够形成优秀的工作案例。学术贯通期,在核心素养上强调为人师表的人生境界,在从业能力上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个人修为,创新工作模式,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示范同行职业成长。
2.2.3生态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选取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辅导员个性需求而综合考量。针对专业形成期的辅导除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外,应更多地构建个性化指导体系与表达体系:如在业务上采取个别指导,在能力提升上通过辅导员沙龙、团建、竞赛等活动为主要形式为其总结凝练学习心得体会提供平台。针对专家建设期的辅导员,应以搭建专业技能分享、探索平台为主要策略:如经典案例分析、精品工作分享、辅导员工作室以及参与专业建设等。学术贯通期辅导员应以学术研究、课程讲解、形势政策分析、专业指导为主要策略。
2.2.4制度化监控体系与职业发展保障体系
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不同,辅导员职业成长既有个体层面,又有社会层面。因此,在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对比的同时,辅导员素质能力体系的设计还应以同行之间的横向对比和来自职业服务对象(学生)的评价为主要参考,即从制度层面保障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满足从业标准以及达到学生满意,实现职业初衷。
结束语
基于成果导向的辅导员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体系目标明确、实现路径清晰、成果达成可监控、课程体系设置系统化、教学策略选取个性化,既能实现辅导员个体的职业化成长目标,又能同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生态化体系构建,具有科学性和可复制性,可以在职业生涯培训领域进行适当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节选)》[EB/OL].(2004-08-06)
[2]高教国培.《什么是OBE教育理念?如何利用成果导向教学》[EB/OL].(2020-06-04)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EB/OL].(2014-03-25) .
辽宁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学研究经费人文社科基础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教育新空间路径拓展的研究与实践》(WJ2020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沈阳化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