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国各大出版单位积极行动,逆风前行,为第一阶段的抗疫胜利作出了贡献,走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在分析复工以前的抗疫出版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了这一阶段570个品种的抗疫图书出版中呈现出的特点、潜藏的新趋势、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疫情形势,推动抗疫出版借新技术走向专业化的纵深,助力整个出版业迈向新的融合,开拓新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抗疫出版;融合出版;新变革;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204-03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医疗卫生界人士纷纷请缨逆行,呈现出一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疫画面。1月31日和2月6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分别作了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做出了“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部署,号召新闻出版界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由此,全国各地新闻出版人逆风前行、各尽其能,抗疫出版拉开序幕。
一、抗疫初期出版的成果与特点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疾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取得的第一阶段的抗疫胜利,是党领导下的全民战“疫”的胜利,也将是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这其中,包含有新闻出版工作者贡献的一分力量。就抗疫初期出版情况来看,本文将成果与特点作两方面概括。
(一)抗疫宣传,成绩斐然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1月21日至3月16日,全国500多家出版机构积极响应号召,争做抗疫出版先锋,先后出版了抗疫指导手册,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抗疫纪实、抗疫宣传读物,如《武汉保卫战》(湖北人民出版社)等;抗疫童书、中小学抗疫教材,如《妈妈要去“打怪兽”》(北京科技出版社)等;抗疫心理辅导与居家防疫读物,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各类人员心理防护实用手册》(湖北科技出版社)等;抗疫法律与政策指导读物,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法律应用指南》(法律出版社)等;疫病与抗疫历史、医学学术读物,如《中国抗疫简史》(新华出版社)等;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指导读物,如《新冠肺炎防控企业返岗返工防护手册》(浙江科技出版社)等七大类图书,总计570种;其中还包括融合上述几类选题的综合性读物,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健康教育手册》(重庆出版社)等。这些战“疫”读物为科普抗疫知识,引导广大民众积极抗疫,宣传英雄的奉献精神,传播正能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特点突出,孕育变革
1.闻令出征,抢占先机
新冠肺炎疫情瞬息万变,出版工作者反应灵敏,勇于担当;抢抓机遇,积极行动;策划选题、成稿相当高效,体现出极强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据统计,2月6日、2月17日,这两日单日立项选题量都超过50个。甚至有些出版社通过加班加点,三五日完成组稿,三五日完成编校并上线推广,再三五日印制成书。
2.融会贯通,别出心裁
前所未有的疫情决定了抗疫实战中必将出现种种新的、多维度的、多层次的需求。在此方面,出版工作者表现出极敏锐的职业嗅觉。积极运用手里的作者资源或内容资源,巧妙构思,编整成书,从而衍生出了多个板块的抗疫图书。做到了既要强势出击,又要别出心裁。
3.专家担纲,团队撰稿
本次抗疫出版的大舞台,也让平日隐于幕后“做嫁衣”的出版工作者展示出他们的才情。他们实时关注疫情进展,积极捕捉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张文宏等名家针对疫情防控的建言,并深入分析,以專业编写组、编委会的名义编写或整理书稿,同时邀请名家担任顾问或主审并作序。既提高了出版效率,增强了图书的权威性,也对图书的推广发行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4.网上办公,分工协作
战“疫”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最彻底的严防死守,使得疫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为响应疫情防控的要求,出版工作者灵活应对,采取了有别于传统的,将书稿文本转成PDF等格式,在电子版上进行加工处理的办公模式。各个环节连续作业,多人次、多轮次审读,以确保稿件质量[1]。并且,很多书稿都在十余个工作日便赶制出来。借助区块链与大数据的流程管理思维,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创新了出版模式,也为日后的深入变革积累了经验。
5.网媒先行,纸书跟进
疫情防控阶段,出版工作者除在网上实时编校外,在推广方面也采取了全新的应对策略,即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稿件网络首发。比如,有声书登上了懒人听书、喜马拉雅、掌阅等平台;电子书登上了百度、掌阅、咪咕、微信阅读、腾讯阅读、中文在线、中国主题书柜、畅想之星等平台[2]。待成书印制出来后,借助卫健委或疾控等各种渠道进行公益推广与派发。网媒推广方面,据澎湃新闻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月25日至2月5日,在中文在线旗下的17K小说、书香中国及其APP两大板块中,仅书香中国的防疫专题栏目上传的抗疫出版物的点击量就超过了3000万人次,另17K小说的同主题读物的点击量也达到了1000万人次以上[3]。
二、抗疫初期出版的不足之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抗疫出版,对于众多出版工作者来说,是仓促应战。取得骄人的成绩之余,也难免存在不足。每个出版工作者都应予以正视,才能在后疫情时期将战“疫”出版推向专业化的纵深。经深入调研,本文将抗疫初期出版的不足之处概括为4方面。
(一)品质趋同,重复立项
在抗疫初期出版的570种选题中,抗疫指导手册达235种,占比41%;抗疫纪实、抗疫宣传读物达123种,占比22%;抗疫童书、中小学抗疫教材达76种,占比13%;抗疫心理辅导与居家防疫读物达71种,占比12%;抗疫法律与政策指导读物达30种,占比5%;疫病与抗疫历史、医学学术读物达22种,占比4%;复工、复产、复市、复学指导读物达13种,占比2%。各类范围内的选题内容有相当比例的雷同,且拼凑痕迹明显。
(二)申报成堆,审批堵车
面对突然暴发的疫情,一些出版单位准备充分,反应迅速,从立项、组稿到获批出版,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极高的效率。但随着后继出版大军的跟进,申报的同类型选题越来越多,在审批环节上出现了较严重的拥堵现象。例如,湖北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是1月份上市的第一本电子书,广东科技出版社的《9千毫米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选题也是1月21日获批,1月23日正式出版;还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120》,在当月就推出了中文、韩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多个版本,体现出较高的出版效率;但后期跟进的出版社申报的很多选题趋于雷同,造成了审批堵车现象。甚至有不少出版社的选题直至第一阶段抗疫结束仍处在审批环节中,因此错失了出版良机。
(三)担当争先,营利次之
在抗疫出版中,虽然参与编写的作者队伍纷纷放弃稿费,慷慨支持,但出版涉及的编校成本、免费推送电子版读物的成本、印制成书做公益赠送的成本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如此,出版机构依旧视营利次之,充分调动资源,发挥奇思妙想,积极策划了不少别具一格的选题,推出了诸多优秀的抗疫读物,充分发挥了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
(四)普及有余,深度不足
第一阶段的抗疫出版读物,向大众传播了科学抗疫的知识、文明抗疫的规则、复工复课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但对诸多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如疫情初期的防控、抗疫中专业医护人员的防护、随着疫情发展病毒的新变种与防控应对、病毒的真实来历与各階段宿主、疫苗及直接可行的药品的开发、中西医结合防疫抗疫等内容涉及较少。这是出版深度不足的表现,但换个角度看,这也为后疫情时期的抗疫出版续存了发力空间。
三、对策与建议
承上分析,第一阶段的抗疫出版的不足之处正是后疫情时期的需要努力的方向。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专业化出版;其二,两个效益双丰收;其三,高效出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笔者认为应采取3类对策。
(一)管理部门科学管理、引导与助力
地方出版管理部门,应在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与管理,督促出版机构认真分析市场,尤其对已出版的抗疫读物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的市场分析,找准适应自己资源优势的定位,走专业化出版之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出版,提高出版效率;地方卫生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搭建各地的专家资源库、公益科普作者群、公益宣传素材制作资源库等,并常态化对接相应出版机构,在后疫情时期的抗疫出版与推广中,精准发力,提高效率。
(二)出版单位积极应对,周密部署
出版社作为抗疫出版的实施单位和第一责任实体,在抗疫出版初期作出了重要贡献。即使在后疫情时期,在抗疫出版走向纵深的专业化道路上,仍然是最前沿的作战单位。笔者认为,其应从5方面入手作好统筹部署。
1.加强学习
应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继续在后疫情时期,在文化战线上发挥好担当作用[4]。
2.推动数字化出版变革
顺应新时期出版发展趋势,推动传统出版模式向融媒体出版模式的转变。在出版流程管理上,可以尝试借鉴疫情防控期间的出版管理模式,在落实责任到人的基础上,引入区块链的管理理念,推动传统纸介质出版模式向无纸化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出版效率。
3.调整抗疫出版应对策略
后疫情时期的出版重点,应是随着疫情发展与科研深入的新成果涌现的更专业的选题。因此,出版单位要抓好能够实现两大效益双丰收的专业类选题。
4.完善考核办法
后疫情时期,为做好更深入的专业出版,出版单位有必要完善人员激励机制,鼓励类似的公益出版项目,凸显出版社的社会担当。
5.稳中求进,打持久战
后疫情时期,出版单位应将抗疫出版纳入年度出版计划,而不是优先于既定的年度出版计划,并在平稳有序中推进年度计划的实现。此外,抗疫出版只需有相关条件的编辑或特定团队跟踪即可,无须全员冲锋。
(三)出版工作者勇于担当,继续前行
出版工作者是抗疫出版的执行人,是完成任务的主力军。后疫情时期的抗疫出版,仍然需要每一个出版工作者密切配合,以提高效率,应对新的挑战,解决新问题。
1.加强学习
其一,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继续在后疫情时期,在文化战线上发挥好担当作用;其二,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具体工作中,尽最大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选题,如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选题等;挖掘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弘扬优良传统,如青年医护人员传承老一辈奉献精神的选题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其他弘扬抗疫精神的选题等。
2.善于总结,与时俱进
其一,善于总结经验。包括总结抗疫出版中的先进典范与优秀出版社的优秀编辑的经验,如分析总结优秀出版单位的运作机制、营销推广策略等,找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进而提升素养与能力;其二,做好市场产品分析。研究已出版的抗疫读物的板块分类、新特点、新趋势,结合全球抗疫新进展,关注各国医学专家在这一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精准选择跟踪方向;其三,顺应新变革,学习新技能。一方面,编辑人员要借鉴抗疫出版期间在网上办公的模式,变革传统“纸介质+系统程序”的“双线循环”出版模式,提高出版效率。另一方面,编发人员应对比研究媒体上点击率较高的抗疫读物,分析各平台与各类型内容资源的融合推广效果,以适应融媒体出版推广模式的变革,探索出更灵活的推广策略。
3.提升编校人员职业素养,确保图书质量
图书编校质量是图书的生命,在网络时代更是其从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编校环节如何确保图书质量?其一,编校人员应传承张元济、王云五等老一辈出版家的敬业精神,继承他们的“四百万”(“四”即创立四角号码检字法,“百”即编撰的《百科全书》,“万”即主编的《万有文库》)遗产[5]。练好基本功,增强担当的内力;其二,处处存疑,处处查核。编校工作需做到事无巨细,处处查核。尤其是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各类书稿,但凡存疑之处,需要勤动手,随时查核,做个精益求精的匠人。
4.守住底线,有所不为
作为文化出版战线的一员,特别是编辑人员,应当时刻谨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二为”方针,力争多出好书、精品,不出有负于广大读者信任与期待的图书[6]。此外,出版单位的其他管理部门人员也应积极配合,做好后勤支援,以保障后疫情时期的抗疫出版计划的成功实现。
(四)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抗疫出版是抗疫时期的特殊项目,在抗疫初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展示了我国的抗疫效率。后疫情时期的抗疫出版,仍需得到更多医学团队、高科技传媒公司、热心公益科普的社团等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一同为传播科学、传递文明、战胜疫情,以及推动出版行业变革乃至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伴随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我国的抗疫出版已小有成绩。这其中无数的闪光点,必將为出版业的新变革提供动力。但是,疫情并未走远,抗疫出版还需走向专业化的纵深。相信在相关部门的科学引导下,在出版社领导的重视与出版工作者的全力奋斗下,以及在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在后疫情时期取得更专业的成果,并借抗疫出版的契机,推动传统出版与新技术的融合,开拓出版行业新的发展天地。
参考文献:
[1] 韩萌萌.天津电子社:数字出版的“抗疫实战练兵”[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3-03.
[2] 抗疫背景下出版数字化服务探究[N].全民阅读导报,2020-04-08.
[3] “抗疫”出版:从SARS防治手册到新冠防疫电子书[N].澎湃新闻,2020-02-05.
[4]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OL].央视网,http://news.cctv. com/2020/09/08/ARTIHDcawJNXJpZdD7d6fmjq200908.shtml,2020-09-08.
[5] 聂震宁.聂震宁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11):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3-10.
[6] 张立武.关于新时期出版人如何发扬好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这一问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21(04):45-47.
作者简介:张立武(1979—),男,湖南怀化人,本科,副编审,研究方向:图书编辑实务、图书营销与发行、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