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音乐课堂教学的“生物链”

2021-09-10 07:22黄启东郭丽宁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物链讲授京剧

黄启东 郭丽宁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回想我们的音乐课堂,又何尝不是由相互的各种链条关系前后串联,如:知识链、情绪链、师生的双边活动链等。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处理好音乐课堂的这些链条关系,又何愁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出彩呢。

一、“知识链”——音乐课堂的主体。

看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本质,音乐课堂同样如此。各知识点(一系列歌曲、乐曲)的罗列设置就像事物的现象摆放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通过各知识点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也就成了贯穿整节课的“一条线”,并通过这条线,把各个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要求教师做好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使讲授内容形成知识链条,做到步骤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使每一步都是课堂教学所必须的。避免知识点的零散、罗列。避免走形式,玩花样,知识脱节。在讲授《音乐与影视》时,课本上仅提供了几首相关的影视音乐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意识到编者的目的是通过这几首音乐作品让学生理解音乐与影视的关系。于是我紧紧围绕“音乐与影视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要想让学生理解“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我首先让学生知道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于是我通过动画片《猫和老鼠》有音乐和无音乐的两种形式的对比导入,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与影视的结合,使影视形象更突出,气氛更热烈。但是最初的电影又是什么样呢?接着我简要向学生介绍电影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到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那么音乐在影视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于是我选用课本中出现的三段音乐(《辛德勒的名单》音乐选段、《冰山上的来客》音乐选段、《红楼梦》音乐选段)分别诠释出来,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音乐在影视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这样设计,使音乐课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更大程度的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更直观的了解音乐在影视中所起的作用,使课堂更具有流畅性,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

二、“情绪链”——音乐课堂的灵魂。

好的音乐课堂离不开对学生情绪的调控。学生的兴奋点不可能满堂热情高涨,对学生情绪的调控同样需要教师恰如其分的设计和安排。

“课堂导入”引起兴趣。

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要求教师运用最有利的方法,再辅以教师讲课的艺术美感,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对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如我在讲授二胡曲《二泉映月》时,开始没有放这首乐曲,而直接在黑板上写上题目《二泉映月》,这时就听到学生在下面唧唧喳喳的小声说话,于是我就直接让几位同学起来谈谈对乐曲的了解和认识,有的说:“是瞎子阿炳的曲子,应该是描写二泉的美景吧。”有的同学说:“是描写了二泉夜晚的景色。”随着同学们的答案渐渐一致,我说:“同学们说得很好,二泉,在无锡惠山脚下,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据说阿炳在失明前常去那里歇憩。秀美的山水确实曾使阿炳流连往返,然而当我们听到这首动人的乐曲时,更多地感受到的,却不仅仅是二泉的美丽景色,而仿佛看到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穷艺人满含着眼泪在倾吐着人生辛酸和控诉着世间不平,也就是这首乐曲,陪伴着瞎子阿炳走完了他整个的人生道路,被称为阿炳的“依心曲”。下面我们一起欣赏阿炳的“依心曲”——《二泉映月》。”这样通过老师深情的描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提高了。

“教学过程”激发兴趣。

就像我们看一场戏剧,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教学亦是如此,教学的过程也不能平铺直叙,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根据确立的知识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占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要想让学生在长时间的集中精力,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还要在教学环节中设置“矛盾冲突”,即教学中的高潮。在听一位小学老师讲授《大树桩你有几岁》这节课时,老师不是搞声乐的,唱的肯定不是很好,但还是做了示范演唱,听课的老师私下都认为:“老师唱的不好可以不唱啊,这是你的短板啊。”可是当老师唱完后话锋一转:“同学们,刚才老师给大家唱了一遍歌曲,你认为老师唱的还有那些不到位的地方?”同学说:“老师你唱的音准不错,老师的声音不是很好。”“老师的节奏也很好,唱歌时把嗓子再竖起来就更好了”......同学的讨论争先恐后。最后老师说:“儿童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是声音,是天籁之音,如果同学们能够注意同学们提到的以上问题,那同学们的演唱一定是最棒的。我想听到你们的声音好吗?”通过这样的激发,同学们顿时爆发出演唱热情,用真心、用真情的去演唱歌曲。

“合作探究”保持兴趣

在我们的教育学中,提倡合作探究,也是我们音乐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很多教师不理解合作探究的重要意义,简单的理解为对学生的“课下布置作业”。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的特征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研究的成果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运用上,教师要更多的根据课堂的内容提出研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京剧》这一课时,同学们通过欣赏、学唱、巩固等环节的学习,兴趣高涨,接着老师提出:“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一曲《打虎上山》让我们和传统的京剧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在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的今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京剧的发展应该走向何方?”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的京剧曲目,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統文化如何发展的思考。

三、“双边活动链”——音乐课堂的调味剂。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如果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不当或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那么不但谈不上本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章节甚至整门学科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不利于明确和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例如在讲授《十面埋伏》这首乐曲时,乐曲共有十三个乐段,我重点讲解了《列营》、《埋伏》、《鸡鸣山小战》、和《九里山大战》四个乐段,通过这四个乐段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战争的一些知识及琵琶在表现战争场面时所采取的一些独特技法及表现方式。在讲授《埋伏》这一乐段时,让学生通过钢琴,埋伏场景的音乐,通过学生在琴上运用低音区的沉闷及运用小二度音程模仿出的紧张和节奏快慢的变化,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埋伏》这一场景之中,也是运用音区、音程的变化及节奏的不均匀等音乐要素来表现乐曲的。在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

除以上三点,在课堂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还要注意一下两点:

(一)、方法追求“灵活点”。

教学方法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我国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例如在讲授《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时,我选用典型的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通过欣赏,学生很容易归纳出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点。并能列举出熟悉的群众歌曲及艺术歌曲。于是又我采用“对应连线”的形式让学生分辨哪些歌曲是群众歌曲,哪些是艺术歌曲?这样的方法,教师省时省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二)、活动要有“华彩点”。

上好一堂音乐课就像导演一出戏,每出戏都有戏曲的高潮或是戏曲冲突,音乐课堂也是如此。如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声气,平铺直叙,让谁也不爱听。制造课堂的“华彩点”也就成了引起学生共鸣的切入点。选择“华彩点”要仔细斟酌,需要寻找适当的时机,例如在讲授《梨园百花》起始课时,我提前让学生收集京剧脸谱,制作成脸谱教具,让学生戴上脸谱道具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有的“咿-咿-咿”的表演旦角,有的“呀-呀-呀”的表演净角,有的拿着书本朗读诗文表演生角….引起同学的哄堂大笑。通过形象直观地表演,学生对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以及它们各自的表演特点,便有了初步的识识和了解,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艺术享受,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这一瑰宝。但“华彩点”的出现不一定就是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十面埋伏》是,我将“华彩点”放在《九里山大战》这一环节上,让学生通过观看十面埋伏最后这一战争场面,找出战争中的各种声音,如战马奔腾省、枪械碰击声、战士呼喊声,并对应音乐找出这些声音。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耳、动脑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乐曲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要适可而止,需要教师驾御好课堂。也不要为制造“兴奋点”而制造“兴奋点”,要根据课堂的需要而进行。

以上是我对音乐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通过这些实践,我感觉能够保证音乐课堂的流畅性、生动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究学习,掌握知识。希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通过我们的研究與实践,一定能够打造出美好的音乐课堂。

猜你喜欢
生物链讲授京剧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生物链”
打造音乐课堂教学的“生物链”
奇妙的生物链
京剧的起源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