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增加了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使文化遗产的产业链更为完整,进一步增强了文化遗产的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实现了对文化遗产更为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083-02
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形成的文明与文化的体现,代表着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滥用与随意开发导致一些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然而目前国内还有一些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好的普及和传播,新媒体时代,为使我国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需扩大传播范围,借助新媒体实现文化遗产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和传播。
一、文化遗产概述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首次出现“文化遗产”一词,文化遗产被定义为“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面、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此时的文化遗产还是指物质文化遗产[1]。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颁布,明确指出我国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二、我国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文化遗产具有艺术与文化方面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文化遗产,人们可以在当前时代找到人与社会、传统与创新、过去与未来的平衡点。然而,目前我国部分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有些甚至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
(一)多元文化借助互联网冲击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通过互联网给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冲击,不少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从前也有很大的不同,人们已经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而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无法抵挡工业化的影响,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文化遗产失去了发展的土壤[2]。但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资金与技术上的帮助,这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化遗产传承老龄化现象严重
文化遗产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因此,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不管是师徒传承还是家庭、家族内部传承,文化遗产传承一般都具有严格的保密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些技法精湛的文化遗产,大部分文化遗产传承者会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拒绝传承的透明化与公开化,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原因都使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文化遗产的长期稳定发展,甚至会使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意识不足
尽管文化遗产拥有带有明显的历史特征这一先天优势,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宣传渠道、欣赏方式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了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为了使文化遗产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就要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提升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这既有利于文化遗产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然而,目前我国很多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比较落后,内容也较为单一[3]。
三、文化遗产在新媒体平台传播产生的问题
(一)传播的内容简单乏味
新媒体的出现给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很多便利,在过去,文化遗产在大众传播方面主要依靠影音与影像进行,这种传播方式不仅门槛高,成本高,而且大多数文化遗产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有效的宣传,一些小众和偏远地区的文化遗产渐渐被人们遗忘。而如今,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借助互联网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以前电视宣传的效果,且成本更为低廉。但是就传播内容来看,很多新媒体平台只是对同一内容进行复制转播,很少发布新的内容,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同时,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所宣传的文化遗产,宣传方会将内容做得通俗易懂,这虽然提升了传播效果,却使文化遗产失去了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导致文化遗产内容浅显,无法引起人们继续了解文化遗产的欲望。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不够丰富,是造成文化遗产难以“出圈”的重要原因。
(二)难以争取潜在爱好者
文化遺产的网络宣传主阵地是“两微一抖”,即微博、微信与抖音,其中,微博宣传有字数限制,抖音也是以短视频为主的平台,但对文化遗产而言,有限的篇幅难以充分展现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浓厚的历史气息。
三者中,微信公众号虽然可以发布长篇科普文章,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除了那些对文化遗产有着浓厚兴趣的,很少有人能完整阅读这些长篇文章,同时,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渠道很少,除非感兴趣的人自己主动搜索相关内容,否则很难看到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宣传。
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虽然会依据智能算法向那些爱看文化遗产方面内容的人推送新的视频内容,但却无法向潜在的爱好者推送。这导致互联网平台上关于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很多,但始终是在一个小圈子内传播,观众与平台、文化遗产方面的交流沟通互动很少。
(三)传播渠道狭窄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多样,除微信、微博、抖音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介,然而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仍然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一些文化遗产的管理人员虽然会在网络上上传一些内容,但存在影响力较小、信息更新频率低、互动交流不畅、宣传内容单调等问题。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由事业单位管理,在宣传方面有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可以招募专业的人才进行高效的网络传播。但需要注意,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网络宣传也需要考虑非遗传承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4]。
四、借力新媒体进行文化遗产传播的优势
(一)新媒体有多样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十分多样,可以以多样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借助视频、VR技术、游戏等方式,可以将文化遗产的魅力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二)使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快节奏的生活中,工业化产品代替了原有的文化遗产,而借助新媒体,可以提升文化遗产的曝光度,帮助人们找回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使文化遗产以独特的形式重新融入现代生活,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五、文化遗产借力新媒体的策略
(一)建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
建设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可以使文化遗产更好地与人们进行互动,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首先,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可以更好地行使保护职能;其次,平台内的多媒体资源也可以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最后,数字平台的建立也为那些未得到重视与保护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宣传通道,有利于我国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完善。
(二)线上与线下同步发展
在文化遗产宣传时,可以进行线上与线下的同步宣传,运用各种方法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传播的效率。例如,在选择某项文化遗产项目后,可以在线上发起直播,进行话题互动,提高网民的阅读量,同时在线下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和体验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等形式宣传线下活动,提升线下活动的热度。
(三)持续扩大旅游影响力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对到此游玩的旅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当下,我国旅游人数连年增加,良好的宣传与服务体验可以为文化遗产创造更长的宣传半径,其带来的收益也能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同时,凭借文化遗产,当地也能取得更好的经济发展效果,使文化遗产更好地反哺人们的生活。
六、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力新媒体,我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可,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能获得更多方式与载体。当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与经济效益被反馈给人们后,人们也会更加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遗产丰富,然而当前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受关注或价值还未得到有效挖掘的文化遗产,对此,我们要借力新媒体,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祥.大众传媒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7(01):40-42.
[2] 陈俊金,洪若彤.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移动传播路徑[J].现代企业,2020(12):133-134.
[3] 薛可,李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对受众城市认同的影响——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11):19-26.
[4] 李国伟.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与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0(22):23-25.
作者简介:王一如(1981—),女,河南灵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公共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