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书法教材的整合

2021-09-10 07:22蔡绪稳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2期

【摘 要】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当前小学书法教材有三类:统编语文教材、教育部审定的书法专用教材《书法练习指导》、民间教学用的经典法帖。由于教材体系不兼容、学生学习时间紧缺等问题的制约,三类教材需要整合。整合的总体思路是:“语文教材为体,书法专用教材为用,民间教材为补”。组织书法教学时,语文教材要多做“加法”,书法专用教材要多做“减法”,民间教材要多做“除法”。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三类教材;书法教材的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3-0045-04

【作者简介】蔡绪稳,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江苏盐城,224001)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要以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和书法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规定。然而,毛笔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技艺,又有其专业的一面,只靠语文教材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专门的书法教材,即《书法练习指导》。此外,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少学生还参加社会上的书法培训,这些民间教学机构多以古代的经典法帖为教材。

一、为什么要整合书写教材

小学生的书写包含“写字”和“书法”两个方面。一般的文字只是信息符号,学会写字就是掌握了一种信息表达的形式。书法文字除了是信息符号之外,还是艺术和文化的符号。学习书法,除了增强信息表达力之外,更多的则是提高审美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类书法教材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彼此在教学目标、知识表述、训练序列、评价指标等方面不尽相同。

1.语文教材太博,书法指导难尽其详。

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其内容丰富而博大,写字教学只是其中一部分,任务主要集中在低年级。书法教学是写字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任务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关于书法教学的内容显得单薄。仅仅“教教材”或者“用教材教”都难免蜻蜓点水、一曝十寒,难以奏效。

统编语文教材“专治不读书”,教材的容量较以前更大,包含写字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要求更高,教学时间也更紧张。

2.书法教材太专,教学条件难以保障。

一是师资难以保障。较之写字,书法练习的工具更复杂,掌握难度更大。依据书法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规律而编写的书法教材,内容丰富且专业。用好这一教材需要专业的教师。然而,书法专业师资的紧缺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一般的语文教师“教教材”都力不从心,更不谈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了。

二是时间难以保障。在素养教育的大背景下,需要从娃娃抓起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再将书法教育开设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难度很大。书法教育至多可以效仿语文学科中的课外阅读,做“课程化”的探索,多教材的整合。

3.民间教材太偏,不能普适所有学生。

学生参加课外书法培训,往往由专业的书法人士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教材各不相同,其中不乏经典的名家法帖。这种师法古人的做法有可取的一面,但这是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做法,不适用于所有学生。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对书法教材的整合,显得尤为必要。

二、怎样整合书法教材

整合三类书法教材,要着眼于学生书写素养的提升,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融通。

(一)以语文教材为体,多做“加法”

1.增加书写用具管理的要求,完备书写习惯的体系。

在写字教学方面,统编语文教材忠实地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意图,并进行了合理的细化。就拿书写“习惯”来说,“课标”强调:第一学段“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三学段则要求“有良好的写字习惯”。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一年级养成“写字前先观察”“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好习惯,二年级养成“写前先观察”“先观察后落笔,减少修改次数”的好習惯,四年级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六年级养成“自我检视”的好习惯。

这些要求是针对硬笔书写提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大多数对毛笔书写也适用。而关于毛笔书写的习惯要求,比如“爱护毛笔,用前润笔,用后洗笔、晾笔”“适量使用墨汁”“节约用纸”“书写后自己整理文房用品,不乱丢字纸”等习惯养成的要求,也可以“加”进语文教材。这样,小学生书写习惯的体系就会更加完整。

2.增加书写技法“穷理”的要求,蓄积书写提速的后劲。

对于“课标”的有些要求,统编语文教材则与时俱进,进行了适度的强化。从整个语文学科学习的高度看,要想小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去,“书写提速”成为紧迫的要求。“课标”在第三学段提出硬笔书写“有一定的速度”的要求,统编教材则把这一要求提前到四年级上学期,并通过“词语书写”“整行书写”“段落书写”“成篇书写”“临摹行书”的指导逐步加以落实。

硬笔书写的技法要求是由毛笔书写的技法演化而来。毛笔的书写技法,对于硬笔的笔画、笔顺要求具有“本源”意义。“大而慢”的毛笔书写,对于“小而快”的硬笔书写,可以起到“细察穷理”的作用。

在解读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中,关于顿笔的提法稍显笼统。比如,横折钩的示范要领为“……到起钩处略顿笔后向左上方钩出”,竖弯钩的示范要领为“……写弯时行笔要平,出钩时要先顿笔”。其实,观察毛笔书写后不难发现,这两个笔画出钩前的顿笔,用力方向是不同的。前者顿笔方向应该是“左下”,后者的顿笔则应该是“右上”。不同的顿笔,用力方向也不尽相同。起笔、收笔之“顿”方向为“右下”,是为了“顺”手;行笔之“顿”的方向各异,则是为了“顺”势。这样写显得自然、合理。讲清这一规律,有利于形成合乎法度的优美笔形,并能为今后的书写速度提升打下基础。

3.增加书法实践活动的要求,明晰文化浸润的过程。

对于书法的要求,统编语文教材则进行了删减。在第二学段,“课标”提出“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统编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毛笔字的“书写提示”;在第三学段,“课标”提出“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统编教材则在五年级安排了“初步了解欧阳询、颜真卿楷书用笔、结构的特点,欣赏其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在六年级安排了对柳公权、赵孟頫楷书的了解和欣赏。

显然,在小学阶段只靠四次“书写提示”绝不可能完成“课标”关于毛笔书法教学的要求。这里要“加”的是过程,要将教材要求的“点”,延伸为教学的“线”,拓展为练习的“面”。以颜体楷书为例,五下第八单元的“书写提示”中提出了学习要求。要落实这一要求,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现行的小学书法教材大多以颜体《多宝塔碑》为例字字库,而《多宝塔碑》并不是最能体现颜体“恢宏雄壮、大气磅礴”特点的字帖。因此,可以邀请精擅该体的专业人士开设讲座,对颜体书风的代表作《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碑帖进行介紹。

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提到书法赏析,光看不练,效果不佳,必须加入“书写实践”,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楷书的端秀、行书的便捷、草书的流美。

(二)以书法教材为用,可做“减法”

1.压缩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教学内容。

“课标”对书法教学的要求,高于统编语文教材。该教材对书法教学的要求侧重于了解和欣赏,全面落实“课标”关于“书法教学”的要求,要同时借力语文教材和书法教材。

从教学内容上看,语文教材和书法教材存在大量的重合。作为后进入学习视野的书法教材,应当做“减法”。(见图1)

从下面的图表中(见表1)不难看出,一二年级统编语文教材对汉字的笔顺、结构已提出了系统的教学要求(笔画书写的要求更是贯穿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书法教材中,基本笔画、偏旁、结构的教学安排了83课时,其中三四年级安排了46课时。

如果低年级的书法教学扎实,毛笔书写则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来讲解,而应该腾出时间支持语文教材的毛笔书写实践活动。

2.降低毛笔字笔形、笔意方面的要求。

过分强调书法与写字的分野,不适合小学书写教育。毛笔字的笔形、笔意,有不少并非运笔所致,而是纸和水墨生发的效果。若把这些奇妙的艺术效果归因于用笔的精妙和秘诀,只能是故弄玄虚,误人子弟。因此,毛笔字的技法指导也要做“减法”,笔形、笔意的要求不宜过早“专业化”。在教学评价时,宜以“课标”中提出的“规范、端正、整洁”为标准,用学生听得懂的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以民间教材为补,多做“除法”

毛笔书法笔墨神韵、审美意趣、文化内涵,更多蕴藏在经典的碑帖之中,而经典碑帖内容博大精深,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应当多用“除法”。所谓“除法”就是要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忽略艰深的专业要求,直击核心,把握大概。

不同的法帖,可取之处不尽相同。有些法帖的字例可取,可以成为集字创作的字库;有些法帖的文本可取,可以成为语文阅读的素材;有些法帖背后的故事可取,可以成为励志的范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