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童年 篆悦人生

2021-09-10 07:22牛树超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2期

【摘 要】江苏省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以篆刻艺术为突破口,通过30年不懈追求和努力探索,积极进行各种资源的跨域整合,形成独有的校本篆刻特色文化课程,开创了立德育人的新途径。

【关键词】篆刻艺术;特色文化建设;立德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3-0016-03

【作者简介】牛树超,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江苏徐州,221121)副局长,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主持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有效性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

篆刻艺术,是将书法和镌刻结合起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繁盛于清,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篆刻艺術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悠久的传统。篆刻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

江苏省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篆刻教学和培训,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30多年的传承,篆刻教学形成非遗特色课程,已成为侯集实验小学的名片和办学亮点。学校的松石印社还曾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誉为“小小篆刻家的摇篮”。认真梳理学校的篆刻特色文化建设历程后,笔者有如下四点思考:

一、 玩“篆”校园,以景化人

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始建于1942年,在发展过程中三迁校址,四易其名,历经沧桑,却弦歌不断。如今的侯集实验小学坐落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秀丽的房亭河畔,每一个走进校园的人都会被这里雅致古韵的校园文化所吸引。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篆刻的印迹:金石园、篆刻墙、篆刻魔方、松石印社、篆刻作品长廊……甚至校风校训、班级名牌、楼名、路名牌都包含着篆刻元素。

墨子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比喻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荀子则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人,作为一个自然的认知主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侯集实验小学把篆刻作为校园文化特有的符号,精心选择内容,在松石印社展厅、金石园等景观地带,镌刻着诸如“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等勤学励志为主题的篆刻名作。同时,利用学校走廊宣传橱窗展出每学期评选出的“小小篆刻家”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精神文化与个性气质融贯于校园景观建设中,使之成为鲜活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营造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心旷神怡中获得价值的认同、情感的陶冶、思想的感化、行为的养成,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学习即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从这个角度来说,侯集实验小学不断完善的校园文化布置无疑是成功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学于斯长于斯,观其景、品其文、悟其蕴、明其道。师生们徜徉校园时,移步换景,怡情养性,找到精神依归,提升审美境界和文化品位 ,篆刻符号于无形间镌刻在每一位师生身上。

二、玩“篆”课堂,以文育人

篆刻艺术在侯集实验小学是一门普及型的课程,学校所有的学生都会学到这门课程,在若干年的培养中还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小小篆刻家,篆刻甚至成为很多侯集实验小学学子的终身爱好。学校究竟是怎么做到篆刻的普及教学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是开发和设置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篆刻课程。侯集实验小学经过多年探索,开发了一套篆刻校本课程:一年级“篆字趣赏”课程,以了解印章起源,识读篆字为主;二年级“篆书入门”课程,学生开始学习书写篆字;三年级“陶篆艺趣”课程,学生以陶为料,学刻简单的肖形印和篆字;四年级“篆技师缘”课程,学生开始接触并使用刻刀;五年级“师法名家”课程,教师通过名家的篆刻印章,教学篆刻艺术的构图章法;六年级“金石书艺”课程,教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篆刻技法和章法,做到布局美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从低年级的了解接触到高年级握刀篆刻,既做到了篆刻课程的普及,也观照到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二是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培养。篆刻以篆书为基本元素,运用线条进行造型,属于一门小众的艺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这样的状态下,想要引导学生学习篆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贵的是侯集实验小学的篆刻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以游戏化的形式体现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采用“猜篆字”“画篆字”“拼篆字”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篆字书写像“画画”一样轻松、有趣。教师别出心裁以“画”入印,引导学生创作肖形印、鸟虫印、花押印。另外,学生还以花押印的形式创作了自己独特的“防伪印记”。这些做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篆刻学习的成就感,也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土壤,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三是形成了一套篆刻特色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侯集实验小学在多年篆刻特色教学的基础上,将“学讲”理念融入篆刻教学中,摸索出“玩—赏—用—导”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即:随心快乐—欣赏感知—实践体验—勉力引导。学校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以及与其他学科相融通的内容组织全校性大单元篆刻学习,比如“鸡年刻鸡”“春在诗印”等专题篆刻作品展览。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篆刻作品做成书签、贺卡、藏书印等,在节日时送给父母“感恩之印”,在书香校园活动时同学间互赠书签。用篆刻作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感觉篆刻不再遥远,可以用篆刻传递情感、装点生活。

三、跨域整合,篆悦人生

侯集实验小学以篆刻为办学特色,但又不仅仅囿于篆刻教学,而是以“篆刻”为突破口,积极进行各种资源的跨域整合,打造“美丽侯小、书香侯小、特色侯小、和谐侯小”,滋养学生的人生。一是在课程开发方面做文章,以篆刻作为切入点,与艺术、美学、历史、政治、语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相互渗透,把特色文化课程融合到相关课程中,开发出“书育人文,篆刻人生”“书育人文,诵读经典”文化课程,从而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的多元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实现育人理念的润物细无声,学校又开发了“书育人文,篆刻艺趣”活动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打造兴趣特长类传统活动、学科提升类活动以及体育、文化类的特色活动。选定有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每周二、周四下午的第三节课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给学生带来无穷快乐,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篆刻知识,也因为篆刻结缘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了学生“小事做细、细事做精”“专心专注、坚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近年来,学生的近百幅篆刻作品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学校的篆刻特色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二是在研学方面做文章,学校充分利用徐州丰富的汉画像石、汉印、汉封泥等资源,开发了“两汉遗珍——探访徐州博物馆馆藏汉印”“石上史诗——走进徐州汉画像石馆”“金石映湖——畅游徐州金石篆刻园”等篆刻研学课程。用走出去参观、请名家讲课的形式,开阔师生眼界,培养创新精神,提升技术水平。三是在实践活动方面做文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篆刻课程融入社会生活当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展示了篆刻课程的成果,开创了学校立德育人的新途径,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四、一门深入,终结硕果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侯集实验小学选择篆刻作为育人的切入点,且经过多年打磨以后特色鲜明,之所以做得如此成功,笔者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一以贯之,一门深入。

篆刻以小规模兴趣班的形式在侯集实验小学萌芽,迄今为止虽历几任校长,但是每一任校长都很重视特色立校工作,且始终坚持走以篆刻为特色的办学之路。在师资配备上,一届又一届的骨干教师矢志不渝,坚定地走在篆刻之路上。同时,学校也通过聘请专家指导,加强研讨交流,组建松石印社等方式,培养了一批能够从事特色教学的教师队伍。1995年,学校成立松石印社篆刻社团,配置篆刻专用教室,开始定期举办篆刻艺术大赛,组织师生参赛;2014年,松石印社被团中央青少部评为“全国优秀小社团”;2015年,学校申报的“篆刻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立项;2017年,学校获评江苏省教育厅特色课程基地优秀项目。学校利用连廊、教室走廊、花园奇石等宣传阵地,定期向广大师生和家长展示篆刻教学的成果。学校精心构建的特色课程已成为学生通向美好人生的跑道。有声有色的篆刻活动吸引了诸多兄弟单位来校参观学习,并被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学校因此被誉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