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篆刻校本课程中的几点探索

2021-09-10 07:22孙猛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摘 要】篆刻是一种综合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技艺,江苏省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结合徐州地域篆刻资源,基于“和学生一起开发富有地域性特色、可以陪伴学生一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这一理念开发校本课程,通过校园文化、人文精神建设传递篆刻课程的育人理念,结合地域资源开展篆刻研学活动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专心专注、坚持坚韧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小学篆刻;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3-0010-03

【作者简介】孙猛,江苏省徐州市侯集实验小学(江苏徐州,221121)教师,一级教师,徐州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篆刻,融合了漢字、书法、绘画、设计等诸多传统文化艺术因素,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技艺,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徐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丰富的汉印、汉画像石资源和众多的书法篆刻团体、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长期进行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总结了如下几点实践经验。

一、猜猜、画画、拼拼,在游戏中找到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重要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要使学生成为篆刻课程的“乐之者”,首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篆刻课程的兴趣建设。篆刻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篆刻文字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小学生来说晦涩艰深。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尤为重要。

篆刻教学以游戏化方式体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笔者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猜篆字”“画篆字”“拼篆字”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篆字书写如“画画”一样轻松、有趣。如:出示“王常之印”“巧工司马”等简单的篆刻作品让学生猜篆字,通过讲解文字的演变,让学生“画”篆字。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笔者鼓励学生把已认知的篆字相互组合,形成新的内容,如“常山之水”就是从已学的“王常之印”和画篆字“山”“水”等组合而来,学生对组合篆字的学习兴趣高涨,乐此不疲。

“儿童画”“剪纸”“简笔画”是小学生的拿手绝活。以“画”入印,能增强篆刻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是培养小学生对篆刻课程兴趣的有效途径。篆刻中的肖形印、花押印、鸟虫印都具有图案性、装饰性的特征,而且相对于文字印章来说内容丰富、直观活泼,更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儿童画天真烂漫、造型生动,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充满了情趣。简笔画造型简单,突出物象的主要特征,线条简练概括。除了儿童画和简笔画,还有剪纸艺术等都与篆刻有相似之处。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触类旁通,暗合肖形印、鸟虫印创作精髓,给篆刻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启发。花押印是融合楷书文字和图案性特殊符号相结合的一种印章形式,似字非字,像画又非画,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原创性,通常用于防伪标识。学生对花押这一形式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以花押印的形式创造自己独特的“防伪印记”。以画入印对培养学生学习篆刻课程的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通过猜猜、画画、拼拼的教学方式,笔者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学习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学习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篆刻课程的学习信心和兴趣,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的土壤。

二、整合、融合、综合,在生活中学会创造

在篆刻课堂教学中,打破篆刻课程的边界,把有关联的学科及教学内容通过整合、融合成为一种综合的大单元式的篆刻学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都是灵活的,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也可以是和其他学科融合的内容。大单元式的综合课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确立的,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全过程,体现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2017年农历丁酉年,学校师生共同设计了“鸡年刻鸡”的专题篆刻课程。大家从研究古代纪年法的特点、文学典故中有关鸡的表述、汉画像石中鸡的形象塑造、历代篆刻肖形印“鸡”“大吉”“丁酉”等作品入手,到最后把“鸡年刻鸡”的作品创作出来,并印制成书签、藏书印等。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帮助下,搜集整理自己最喜欢的10首描述春天的古诗,并进行研读,从中凝练提取“春晓”“三春晖”“春好处”“花开时节”等佳词作为篆刻创作内容。篆刻作品完成后,学生以诗配印,在学校举办了“春在诗印”的展览。中国古诗词成为学生篆刻创作的源泉,学生通过提炼篆刻内容,更深刻地领会古诗的内涵。笔者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篆刻作品,开发成书签、贺卡、藏书印等多种形式的文创产品。比如:在节日时送给父母的“感恩之印”,书香校园活动时用篆刻作品印制书签,同学之间互赠交流……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综合课程,把篆刻作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用篆刻传递情感,学会用篆刻装点生活。

教师通过大单元式的篆刻综合课程,不仅使学生深入学习了相关学科内容,还让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特长鲜活地呈现出来,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创造,学会了用篆刻传递情感,学会了用篆刻装点生活,并培养了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实践能力。

三、空间、符号、文化:在环境中塑造品格

校园人文环境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学校基于“学生是篆刻课程的主要参与者”这一理念,在大草坪中央建设了展示学生篆刻作品的“篆刻魔方”;在休闲长廊镌刻代表学生的“十二生肖”和“经典印迹”的雕塑微型景观;利用学校走廊宣传橱窗展出每学期评出的“小小篆刻家”作品;学校的教学楼中设置了“松石印社”展厅;教学楼间的空地上分布着镌刻诸如“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等勤学励志为主题的篆刻名作。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校风校训、班级名牌、楼名、路名牌都包含篆刻元素,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名牌都是一个篆刻文化符号。秉承“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校训理念,我们逐步提炼出“专心专注、坚持坚韧”八个字,作为篆刻课程的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通过篆刻课程,致力培养学生细心做事、专心专注、精益求精、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使学生终身获益。

学校教师通过营造富有特色的篆刻校园文化氛围,让篆刻从一门校本课程,到一个人文符号,再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无声无息地传达着篆刻课程的育人理念,发挥人文环境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作用。

四、 体验、研究、实践,在研学中提高素养

研学课程是一种重体验、重实践的新型教学方式。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汉画像石、汉印、汉封泥等文化资源,因此,我们积极利用地域特色,开发了“两汉遗珍——探访徐州博物館馆藏汉印”“石上史诗——走进徐州汉画像石馆”“金石映湖——畅游徐州金石篆刻园”等篆刻研学课程。笔者带领学生参观汉印出土遗址,听汉印的故事,亲手体验汉画像石传拓,等等。另外,笔者还带领学生参观篆刻名家工作室,邀请篆刻家为师生开设讲座,用多种方式进行研学。篆刻研学课程的实施,让师生开阔了眼界,更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家乡文化的魅力,参与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得到了艺术的熏陶、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技法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笔者借助篆刻研学课程的开发,不仅把汉印浑厚质朴的美感带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篆刻课程的魅力,还培养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笔者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展示篆刻课程的成果,开创了学校立德育人的新途径,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多年来,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快乐。篆刻课程是鲜活生动的,是可以和生活实际、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学生是篆刻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开发者,在篆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塑造了学生“专心专注、坚持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家乡情怀。篆刻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将通过课程的方式得到传承和创新,并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新载体。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沛县封侯虎”课程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7.

[2]谢卫东.篆刻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裴爽.小学篆刻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谭了.南充市小学特色篆刻课程教学探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