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战锋
【摘 要】书法临摹与创作转换是从临摹到创作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依托三个方面的积累:一是对经典书法作品做系统的分析、学习,培养临习者迅速掌握临摹对象特点(用笔、结字、章法及气韵)及对临摹对象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二是运用分类临摹的方法,尽快将临摹对象的形式、要素用于创作之中;三是通过模拟创作,培养临习者的借鉴能力和书法创作能力,为书法的自由创作打好基础。把握好这个重要的阶段,学书者就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创作能力,将临摹所得应用到创作之中。
【关键词】临摹;创作;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9-0026-03
【作者简介】杜战锋,西京学院(西安,710123)艺术学院副教授,陕西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学习书法艺术,临摹和创作历来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临摹是创作的基础,是创作的积累阶段;创作是目的,是书法艺术学习所要达到的终极阶段。有很大一部分古代书论都是围绕着临摹和创作来论述的。但是,从临摹到创作,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积累过程。如何顺利通过此阶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分析法帖,捕捉特点
对经典书法作品做系统的分析、学习,培养习书者迅速捕捉临摹对象特点(用笔、结字、章法及气韵)及对临摹对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是书法临摹与创作转换过程中的基础和重点。清代康有为讲:“学书必须模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所谓“得古人形质”就是在分析、理解和概括临摹对象的基础上把握其总体特征。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还有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认知是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临摹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是注重分析、理解。下面我们以米芾《三吴帖》(下页图1)为例来进一步阐释。
《三吴帖》,行书,纸本,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在这幅作品中,为了增强稳定性和统一性,米芾在章法上多处使用“齐平”。所谓“齐平”是指书法作品中每一行字的外形连线能够成一条或若干条直线或曲线。如 “天子瑞节高如松一岁”一行中,“节高如松”右边齐平,“如松一” 左边齐平,这样处理使作品在整体上有秩序感。但是如果布局过于齐平,则会“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1]。所以,在统一的基础上,米芾又做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一行之中的变化;二是行与行之间的变化;三是整体章法上的变化。
1.一行之中的变化主要指字组之间的变化。首先,字势上横势、纵势的变化。如 “天子瑞节高如松一岁”中,“天子瑞”以横势为主,“节高如松”以纵势为主,“一岁”又变回以横势为主。其次,用笔的变化。如“天子瑞”用笔注意起笔和收笔的动作,行笔较慢,趋近楷书;“节高如松”几个字行笔速度较快,减少起落提按的变化,线条较细,趋近草书;“一岁”二字又变回第一组的感觉,和其呼应。最后,墨色的变化。如“天子瑞”墨色较浓、重;“节高如松”墨色较轻、枯;“一岁” 墨色较浓、重,以和“天子瑞”对应。
2.行与行之间的变化主要指字势的变化。如“几繁”行与“天子”一行有明显的不同,“几繁”行整体上讲变化不如上一行大,较平稳,在平稳的基础上又略有变化,“几繁使秋水”字勢由纵势渐趋横势,“秋水浮湘”突出点的使用,“月”又回归纵势,和前面相应。
3.整体章法的变化。如从“天子”句到“攀寥”句整体以用笔粗、厚为主,字与字之间过渡平稳,无明显的跌宕。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插入“节高如松”和“罇酒屡觏至”等,用笔轻细,行笔如草书,以求章法的变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米芾《三吴帖》章法有了清晰的认识,可以为我们模拟《三吴帖》创作,在章法上打好基础。
二、方法分类,掌握要素
运用分类临摹的方法,使临习者尽快地将临摹对象的形式要素用于创作之中。
这一部分,主要是训练临习者对临摹对象的概括能力。
1.对字外形概括的训练。不同的汉字,有不同的外形,即使同一个汉字,在经典的法帖中,也会根据上下字之间的关系被处理成不同的外形。如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20多个“之”字,没有一个外形是相同的。一个字的外形对“字势”影响非常大,我们在临习的时候,首先要关注字外形。字外形可概括为三种:方形、圆形、三角形。方形又可以演变成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圆形和三角形也有极为丰富的变式。我们试以《三吴帖》中的“瑞” (图2)字为例进行分析。临摹之前我们先观察分析一下:如果我们用线将“瑞”字中所有外边的线的端点连起来,可以得到一个四边形。“瑞”字左下的“提画”起笔稍向里回,右下端部分也向里面收。观察分析清楚后,我们就可以临摹了。在临摹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字的外形,字内形可暂不作要求。同时,要注意中锋用笔,除此之外,对用笔也暂不作要求。在书写时,我们可以不按照笔顺去写,对字内对外形影响不大的笔画也可以省去,以便培养我们对字外形的敏感。
2.对字内形判断的训练。字内形可从线方向和线位置两个方面去把握:线方向指组成字形的线的走势,是“笔势”的主要体现者。线方向一般可分为横、竖、斜三种。我们在做线方向训练时,主要关注同向线之间的方向变化。如在经典的法帖中,数条“横”并列时,方向均有不同的变化,我们对此要有明确的判断,临习时尽可能地将其表现出来,以培养我们在线方向上的变化能力;线位置就是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线位置有两个方面,一是同向线之间的间距。当同向线不止一条时,要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疏密关系,即是否等距。二是异向线之间的穿插关系,即要能够判断交叉点是否中分。如《三吴帖》中的“酒”字(图3),我们在临习之前,先略做分析:在“酒”字中,竖向走势的笔画共五条,其中第一、第二条线之间距离最大,依次为第四、第五之间;第二、第三之间;第三、第四之间。横向走势的线有五条,其中第一、第二条之间距离最大;依次为第四、第五条;第二、第三条;第三、第四条。正是这些线的位置,造成了“酒”字笔画疏密的变化,也形成了两大空间,中间部分非常密集,疏密对比强烈。
3.对笔法把握的训练。主要掌握临摹对象中对一些矛盾因素的处理。如:直线和弧线(为上弧线、下弧线或左弧线、右弧线);中锋和侧锋;藏锋和露锋;提与按;转和折等,综合分析其组合的规律。有了上面对章法、字法、笔法的全面分析、把握,我们就可以进入模拟创作阶段。
三、模拟创作,培养能力
通过模拟创作,培养临习者借鉴能力和理性书法创作能力,为书法的自由创作打好基础。模拟创作即模仿所临摹的对象进行创作。
1.模拟章法。创作者可以先选好创作内容,字数和所临摹的对象相当,再根据原作的章法布局设计出草稿。以《三吴帖》为例,此帖共十行,因此,我们所创作的作品也要定为十行,每行的齐平,一行之中的变化、行与行之间的变化以及整体章法上的变化均要求接近原帖,也可以将这些模式拆解,运用它们的规律重新组合,但一定要注意和谐、统一。
2.字法问题。一是运用原帖中的字形;二是根据原帖字形的特点,创造出所需要的字形。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每一个字形都要符合章法的需要,要上下协调,切忌照搬原帖中的字形进行简单集字,这样会影响整体章法布局。这也是有别于集字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3.笔法问题。这需要对原帖的笔法做一次全面的归纳和提炼,总结出基本的用笔特点及组合规律,使笔法尽可能地接近原帖。这样反复几次,我们就可以完成一幅具有《三吴帖》书法风格的作品。
总之,书法临摹与创作转换训练引导习书者对临摹对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归纳,能够帮助临习者迅速把握临习对象的用笔、结字、章法,让学书者在把握临摹对象特点的同时,及时将临摹所得应用到创作之中,可极大地提高学书者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学书者的创造能力,为将来书法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