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霞
摘 要:当前,幼儿教育中主要的教育方式是游戏,这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幼儿天性喜欢游戏,借助游戏引导幼儿发展能力。幼儿具有形象性的认知特点,如果教师机械讲述,反而会让幼儿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只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应用;策略
一、认识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现实意义
利用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手段不断进行幼儿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教育中结合幼儿的身心规律以及天性开展游戏,使游戏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贯穿五大领域中。游戏的充分应用也代表了其是幼儿教学中对幼儿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幼儿在各种游戏的参与中,不断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力。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他们的情感以及良好的品格得到了培养,丰富了感受与体验,从而获得思想上的认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上的影响。
二、教师科学创设游戏
结合教学的不同内容,教师要提前进行游戏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游戏设计中就游戏的步骤、规则等,都要提前构思与反复斟酌,根据不同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与完善。同时也要认识幼儿接受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游戏设计上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觉进行模仿,对所模仿的对象进行重组与加工,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主题鲜明而活泼的游戏,更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拓宽视野,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态度,使他们从游戏参与中获得心智的培育。
三、在幼儿教育中游戏的具体应用策略
1.设计游戲主题教学内容
幼儿在游戏中会感到快乐,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单单是快乐,还需要让幼儿从游戏的参与中,思想受到洗礼,同时心智也获得发展,接受一些初次的知识以及培养认知水平。幼儿时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启蒙,不要求幼儿对知识掌握多少,而是让他们学习一些常识,同时,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如引导幼儿参与“过马路”的游戏,是为了让幼儿懂得“过马路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这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教师组织幼儿扮演过马路的行人,扮演红、绿灯,大家各司其职,模拟过马路的生活场景。
2.游戏富有情趣,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的设计本身就富有趣味性,当然,在一些幼儿的教育中,有些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并没有体现其趣味性,导致幼儿的学习兴趣无法被调动。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设置时,既要综合考虑幼儿的特征,又要设计简单、易操作的游戏规则以及游戏环节。比如,有些游戏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创设引发幼儿学习的注意力,通过音乐游戏让幼儿学习兴趣更浓厚,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观。让幼儿在听音乐中表演儿歌,更能感受音乐相伴下的乐趣和情趣,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中,除了游戏之外,还可以通过创设表演,又或者是游戏竞赛,培养幼儿多种能力。比如,通过“穿衣我最棒”的游戏,教师可通过计时的方式锻炼幼儿穿衣的能力以及速度,同时创设小小的竞赛活动,让幼儿在这一规定时间内快速穿好衣服。有的幼儿可能会有失误,教师要鼓励幼儿不气馁、敢于尝试、反复锻炼,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还可以将故事改编为游戏,让幼儿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感悟以及理解教学内容,创设与现实贴近的情境,使幼儿即兴表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对幼儿的交际、变通以及理解等能力加以培养。
3.创造健康良好的游戏环境
幼儿在游戏中爱学、爱玩,关键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幼儿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参与游戏,同时在游戏中不断释放自我的个性,发挥潜能。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创造健康、有趣、生动、形象,富有动感、趣味的游戏环境,在浓厚的游戏氛围中感染幼儿,让幼儿获得良好的身心发展。例如,通过丰富区域活动材料,让幼儿参与更多的游戏项目中,从而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教学形式要灵活,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通过寓教于乐这一游戏模式,不断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在参与游戏时,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同时要融合娱乐时间与教学时间,激发幼儿在游戏中释放天性,同时也实现能动性的自觉认知。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以及幼儿的脑海中,让幼儿在特定时间进行自由的玩耍、想象。对教学进度、内容及时加以调整,尊重幼儿的自由选择。
总之,幼儿喜欢游戏,幼儿教育要结合这一特点,让游戏的开展更为科学合理,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在寓教于乐中,游戏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幼儿在玩乐中收获知识,游戏的内容、形式丰富化、多样化,从而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成长,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武丹.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