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让学生的心里有杆“秤”

2021-09-10 04:51李琴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2期
关键词:验证生活

李琴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培养学生数学验证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验证中探究数学,在探究数学中培养创造能力。教材、教师等因素造成小学生验证能力的缺失。教师要让“生活”时时成为验证的“经验”,让“估计”常常成为验证的“参照”,让“事实”处处成为验证的“航标”。学生学会了验证的方法,就如心中有杆“称”,知道自己的方法、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关键词:验证;生活;估计;事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里明确指出:验证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现实中,小学生的验证能力到底怎样呢?两个例子能说明。例1:二年级解决问题:笑笑今年12岁,爸爸的年龄是笑笑的4倍,爸爸今年几岁?学生计算12÷4=3岁。老师很感慨:学生真是“可爱”啊,爸爸的年纪比孩子的年龄小那么多,也不知道错。例二,六年级解决问题:“右图中,从A到B,哪条路近一些?”有一部分学生说不知道该圆的半径或直径,不知道如何判断。老师很无奈:举例半径或直径是多少,不就知道答案了吗。这引起笔者的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一、学生验证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材淡化验证的要求

现行的北师大教材淡化了对验证的要求,导致教师和学生逐渐忽视对验证的要求。如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中,之前的教材是有代入原方程进行验算的过程,但现行教材中省略了这一步,只要求出未知数即可,因此,验证就被淡化了。

(二)教师轻视验证的过程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时间内完成规定教学内容都较困难,如果在课堂内重视验证过程,势必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知道这是正确答案,潜意识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去验证。

(三)学生缺乏验证的能力

教材淡化验证的过程和教师教学中没有重视验证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不会验证或不愿意验证,造成学生验证能力的缺失。

二、培养学生验证能力的策略

(一)让“生活”成为验证的“经验”

应用生活经验、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是学生的能力之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验证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在潜意识里就会在解决问题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来作出验证,判断结果正确与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生活常识——让答案有“规律”

现行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资源、学生“生成”资源对学生进行这一能力的培养。

例如,二年级解决问题:笑笑今年12岁,爸爸的年龄是笑笑的4倍,爸爸今年几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两种不同的环节:一是,在学生列式计算之前让学生估计爸爸几岁,并说说理由;二是,在学生列式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2×4=48(岁)、12÷4=3(岁)、12+4=16(岁)等式子,问学生“你认为哪些式子一定是错的,为什么?”一般爸爸的年龄一定会比亲生孩子的年龄大20岁以上。

教师在低年级教学时就要渗透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如与求人数有关的,结果一般都是非零自然數,如果计算出现小数,可能是审题列式错误或计算错误这样的“规律”,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常识验证的能力,让学生能根据生活常识验证一些数学问题是否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验证习惯和数学素养。

2.生活情景——让方法有“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对数学问题理解不了,但转化为生活问题(特别是与人民币有关的),学生就容易理解。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数学“亲近”些,让数学学习有趣些,学生会掌握得更扎实。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101-51”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淘气在文具柜买了一套故事书51元,给营业员一张100元的人民币,营业员看了看钱柜,没有零钱,就对淘气说:你有1元零钱吗?淘气说:“我有1元”,营业员阿姨说:“你再给我1元,我正好找你50元。”淘气纳闷地说:“我不是已经给了你100元,怎样还要我再给你1元呢?”阿姨笑了笑,对小刚解释说:“你给我100元,我应该找你多少钱呢?”淘气说:“找我49元,这我清楚”。阿姨说:“我现在找你50元,你不就欠我1元了吗?”淘气这下明白了,自己再拿出1元并没有吃亏。现在你们知道这道题可以怎样简便计算了吗?学生马上根据刚才的生活情景列出算式:=100-50+1-1或=100+1-51。

这种“经验”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经验中积累数学信息,便成为验证能力逐渐升华的环节。

(二)让“估计”成为验证的“参照”

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在不同学段对学生估计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或已知条件,粗略估计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取值范围的“参照”来验证结果的大致情况。

1.估计——让心中有把“尺子”

要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表象与模型,让学生能比较正确地应用已建立的表象与模型去估计。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教师在让学生测量文具盒长度前,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先一起来估计一下你的文具盒大约多长,该用什么长度单位,为什么,让学生建立米、分米、厘米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估计自己的文具盒大约是多少分米或厘米,说说你的理由,再测量验证。

这样的两次估计,学生就有了一把“尺子”,让学生在前面建立的“尺子”基础上再测量。估计不是盲目的,它必须有理有据,估计的结果要和事实相差不太多,这样的估计才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验证生活
小题也可大做
弹药保障需求分析实验模型输出数据的验证研究
汽车外后视镜抖动问题模型的试验验证
HPGe γ谱仪无源效率刻度软件验证
生活感悟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