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教学视角的概念生成

2021-09-10 07:01沈惠华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概括抽象数学概念

沈惠华

[摘  要] 现象教学倡导回归生活本源寻找数学概念原型,以整体形象呈现概念结构性信息. 教师作为合作者携带着更广阔的知识背景辅助学生探寻知识的真谛,学生经历感知—设问—抽象—论证—表达(数学化)的全过程,从而提升数学素养,达到培养问题意识、形成探究习惯、增加数学知识、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现象;数学概念;數学化;抽象;概括

数学概念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数学理论的基石,概念教学自然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传统的教学是把概念当作一个知识,当作一个需要认识的对象,遵循这样的路径:引入概念—辨析理解—掌握应用—反思升华,其关键词是“理解”,应用和反思主要是为了促进理解,所以有“为理解而教”的说法.

现象教学就不同了,它把概念当作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果”,让学生对真实的现象(特例)进行观察,历经感知—设问—抽象—论证—形成认识—诉诸表达的全过程,其关键词是“生成”. 学生首先面对的是原始对象,直观感知其完整的信息,将其数学化后容易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也就是经历了“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表达世界”的过程,这就使其感悟数学本源,积累活动经验并逐步强化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其中的“过程价值”是知识教学所不具备的.

从逻辑上讲,“表达”是指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说出来”,显然是头脑里先有意义而后才形成语言. 所以,“生成”比“理解”更有内在的合理性,现象教学比知识教学更贴近认识世界的真实过程,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 下面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为例,谈谈现象教学视野下数学概念的生成.

[?]课例设计与简析

现象1:(展示一枚骰子)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骰子进行游戏,比如说有这样一个“猜大小”的游戏:骰子点数1、2、3为“小”,骰子点数4、5、6为“大”,参与者每次猜“小”或“大”,猜对就获得2分,猜错就扣除1分. 你怎样看待这个游戏?

(——以“游戏”为现实背景引入课题,学生感觉亲切自然,在直观感知游戏规则之后,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始终保持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

生:虽然猜对和猜错的概率都是50%,但是得分不同.

师:你能具体说说得分有什么不同吗?

生:假如每个结果各发生一次,两次游戏后得分为2+(-1)=1. 平均每进行一次游戏,得分为0.5!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算术平均数对数据进行评估. 通过等概率事件的呈现,引起学生直觉的表达,为新概念的生成奠定基础. )

现象2:游戏规则:投掷骰子,如果丢出6点,你将获得8分,没丢出6点,你将扣除1分. 你怎样看待这个游戏?

生1:猜对和猜错的概率不一样,不能直接取8和-1的算术平均数.

生2:骰子共6种情况,假如每个点数都出现一次,六次游戏的得分为8+(-1)×5=3. 平均每进行一次游戏,得分为0.5!

生3:上述计算可简化为:=8×+(-1)×=0.5.

(通过不等概率事件的呈现,引发学生对“得分均值”的进一步思考,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

现象3:游戏规则:投掷骰子,如果丢出1、2、3点,你将扣除1分,丢出4、5点,你将扣除3分,但是丢出6点,你将获得12分. 你怎样看待这个游戏?

生1:得分均值:= (-1)×+(-3)×+12×=0.5.

生2:与上个游戏一样,这里的、、也是相应事件的概率.

(经历事件个数的变化过程,促使学生生成概念的雏形,进而坚定自己的猜想.)

师:上面三个游戏都没发生,你如何看待这个“0.5”?

生:它反映了我们对游戏结果的预判与期待,呈现了我们对游戏得分的期望.

师:连续投掷一枚骰子6次,一定会出现1、2、3、4、5、6这六种结果吗?

生:不一定,前面的计算都是我们的直观感觉,没有任何依据!

师:你们认同自己对得分均值的计算吗?

生1:认同,但我们需要找到它的理论依据!

生2:我们想先体验一下这个游戏(以游戏3为例),在实践中寻找灵感.

(带着自己的疑问与追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思考数量间的某些联系,在亲身体验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有效支撑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

学生试验了几次游戏,但结果不理想.

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

生:试验数据不够多,结果容易产生偏差.

师:你下面会怎么做?再继续试验游戏吗?

生:不用,可以把所有学生的数据收集起来,展示1000个数据如表1.

得分均值:0.511×(-1)+0.33×(-3)+0.159×12=0.407.

(通过对所有学生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规律,并对数学方法有所猜测和期待. )

师:借助excel中的RANDBETWEEN(1,6)函数可以继续模拟游戏,如表2和表3.

得分均值:0.5029×(-1)+0.3265×(-3)+0.1706×12=0.5648.

得分均值:0.50118×(-1)+0.334×(-3)+0.16482×12=0.47466.

(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变得尤为必要. 在高中的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

师:共模拟了1万次和10万次,从现在的数据中你能看到什么?

生: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加,得分均值在逐渐趋近于0.5.

师:需要继续模拟吗?

生:不需要,通过统计的方式研究样本,每次得到的数据可能都不一样. 我们看到了它的变化趋势,能否模拟算出0.5已经没有意义了.

(当模拟数据呈现时,学生似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对游戏蕴含的数学规律了然于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建构,诉诸表达,数学概念的生成水到渠成.)

师:现在你们找到最初计算的理论依据了吗?

生:理论依据是概率的定义,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在概率附近摆动并趋于稳定,所以当试验次数足够多时,我们既可以用频率估计概率,也可以用概率推测频率.

师:同学们从两种角度计算了“均值”,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概率中的“均值”是理论基础,结论具有确定性;而统计中的“均值”是实际应用,结论具有随机性.

(学生从统计中获得灵感,产生顿悟,最终回到问题本身“均值”,形成一般性的认识. )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一个新的概念,你们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模仿统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均值.

师:很好,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均值又称数学期望,记为E(X)或μ.

师(追问):为什么又叫“数学期望”?

生1:它反映了我们对未来每局游戏得分的期望.

生2:统计中的均值着眼于“过去”,而概率中的数学期望着眼于“未来”.

师:“数学期望”来源于17世纪一个赌徒的故事,虽然游戏模型不一样,但思维方式类似.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这段历史. (渗透数学文化)

生:上面三个赌博游戏的数学期望都是0.5,但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很不错,你们能具体说说哪里不一样吗?

生:从游戏1到游戏3,“得分差距”在逐渐加大.

师:均值相同的情况下,“得分差距”可以用哪些量来刻画呢?

生:(恍然大悟)我们可以用方差、标准差刻画随机变量的稳定性.

师:很好,请同学们规范表达自己新发现的概念. (过程略)

现象4:现有两颗骰子,如果丢出的点数之和小于6时,你将扣除1分;大于6时,你将扣除2分;等于6时,你将获得10分. 你怎样看待这个游戏?

(重在让学生自己理清刚形成的概念,把概念应用到新的、复杂的情境中.)

展示学生成果:

得分均值:×(-1)+×(-2)+×10=-.

师:你能自己构建一个游戏吗?

(以概率分布为原型,均值为参考,可以构建相似的游戏模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现象教学重在“生成”

“数学期望”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历史上产生很晚,比方程、虚数晚,甚至比函数都晚. 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很容易走上从知识到知识的道路,但那仅仅让学生多了一个知识,而没有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高. 现象教学则不同,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产生、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在其中体会逻辑,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很自然地生成了“数学期望”的概念. 在这里,数学期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式,而有其真实的含义.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经历探索的紧张,享受问题解决的喜悦,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并形成了数学形式的表达,这就是概念的自然生成. 在一个易受外界影响的年龄段,这样的经历会促使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探究的习惯以及数学表达的习惯,对他们的思想和性格留下深刻的影响. 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合作者,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回顾了旧知识,初步建立了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并在关键点上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具有层次性、灵活性、生长性的概念网络. 比起“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命令学生执行”来,这种现象教学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整个教学以“学生思维”为主线,起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成于“概率频率互相联系”的思路,终于“数学理论建构”,又回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结果是,学生头脑里有了现实世界的例证、有了从现实到数学的建构过程、有了真实有效的思考,还有了完整形态的数学知识. 他们既对期望、方差、标准差的计算了然于心,又始终明了这些概念的实际背景与意义,可以说他们学到了真实的、鲜活的数学.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激发,每个学生都实现了自身在数学上的发展,并且不同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思维活跃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模型,展现自己在探索世界时的自我成长.

[?]结语

学习并非只是一个接受新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抽象、建构生成的过程,每一次学习都应该是一次创造. 现象教学提供自然鲜活的数学材料,唤起人的好奇心,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生成数学知识,提炼数学方法,领会数学思想. 长此以往,学生自身的意识和观念也会转变,他们能够更注重应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解析現实问题,形成用数学观念理解世界的情感态度,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让数学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从对现象的思考逐步转向对世界的表达.

现象教学强调回归问题本身,让学生面对真实现象展开真实的思考,在方法上它不排斥其他教学法,只是在素材的呈现和处理上体现自己的独特性. 现象教学视野下,学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在动手中思维,在争辩中明理,在倾听中成长,数学概念自然流畅生成,学生生动活泼有个性地发展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概括抽象数学概念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中小学数学中各类数的意义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如何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的习惯
浅析吴冠中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形式语言
外国美术史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