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与纠正方法

2021-09-10 07:44赵作美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6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赵作美

摘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山区,受到当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条件等多重限制,再加上他们的父母进城务工,只有祖辈照顾,家庭教育缺失,导致他们有很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过程中,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心理诉求,应理性分析当前不良行为习惯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采取纠正方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打好基础,至关重要。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小学生教育; 不良行为习惯; 纠正方法

我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根本出发点就是在其他地区安置贫困人民,以此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增加收入的来源,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而对于易地扶貧搬迁小学生来说,他们随从父母搬迁之后,也享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与教育环境。过去,他们在破败不堪的教室里上课,缺少优质的师资力量,一本教材一支铅笔几乎就是所有的学习工具;而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学校里,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学习资源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长期以来积攒的不良行为习惯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发展,更不利于践行当下国家立德树人的发展根本。因此,狠抓不良行为习惯,采取多元化的养成教育措施,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一课。

一、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分析

易地扶贫搬迁的孩子来自于贫困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平时对他们的陪伴与教育非常少,每个人的思想与习惯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一些孩子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学前教育,长期处于任由“放养”的状态,进入易地扶贫搬迁学校之后,虽然老师反复强调《小学生行为准则》,提出很多关于习惯养成的基本要求,但是想要凭靠学生自觉纠正,收效甚微。经过平时的观察以及与学生交流,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且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精神溜号,还经常打扰其他同学,当老师提出问题,他们深深地埋下头,不愿意回答,也不想参加课堂活动,甚至内心还有“学习无用”思想在作祟;每天在班级里,说脏话、乱丢垃圾、抄作业等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很多学生桌面乱七八糟,书本文具随意丢弃,每天到学校也是丢三落四,忘带作业、忘带课本、铅笔没削好等等都是常事;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不放在心上,要么不按时完成、应付了事,要么直接抄袭其他同学,更没有人主动预习或者复习知识,学习成绩惨不忍睹。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现状非常严峻,已经影响了整个学校的风气;孩子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难以纠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深知陋习对其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培养习惯意识,规范习惯行为迫在眉睫。必须提高重视、深入调查、发觉根源,再有的放矢采取纠正措施。

二、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方法

(一)引导正确的习惯认知

小学生处于学校大环境里,如同一个大家庭,必须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意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学校应从多方面完善制度建设,由浅入深地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例如,我校针对学生实情开展了仪表礼仪、社交礼仪、学校礼仪等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等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垃圾分类我能行”、“学习雷锋好榜样”、“弯腰行动”以及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手抄报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再加上每周主题班会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治教育等等,引导正确的习惯认知,循序渐进落实养成教育,让良好习惯深入人心。

(二)发扬教师的榜样力量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尤其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特征,他们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家长、老师往往就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而在家庭教育环境欠佳的情况下,教师的影响作用更是非常关键。在校园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带头讲文明、树榜样,自觉规范一举一动,并且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带给他们更多正能量,起到表率作用,这就是“身正为范”的力量,学生每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也学到了更多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深化。对此,我们抓好每一处教育细节,将行为习惯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每天早自习坚持开展“好习惯5分钟”教育活动,结合当月的习惯养成教育主题,或组织趣味活动,或学生上台演讲,交流好习惯养成经验,学习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由班主任对活动过程进行拍照记录,每周参与学校评选,如“卫生之星”、“文明之星”、“礼貌之星”、“学习之星”等等;其次,把握不同学科的教育特色,渗透思想教育,如语文课上讲一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与品质课上讲一讲立德树人发展理念,体育课上讲一讲健康常识与生命教育等等,为小学生埋下好习惯的“种子”,再不断的灌溉、呵护,盼望成长与收获。

总之,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对于贫困家庭、贫困人员的帮扶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要落实到教育层面,这才是长远的、根源的脱贫致富。在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方配合之下,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小学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改变思想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快乐的生活,让孩子们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真正享受公平、公正的优质教育,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充满自尊心、自信心,用知识改变贫穷的命运,让我们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李姝.易地搬迁子女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20,(19):58-59.

[2]徐兰.浅论对易地搬迁小学生心理缺陷辅导的方法[J].南北桥,2019,(5):126.

[3]张德彬,陈明畅.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1):122.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第六小学 553201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研究述评
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工程造价控制及对策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性生计研究
基于贫困户满意度的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支持问题分析
阿拉善左旗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研究
浅谈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