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性创新价值观

2021-09-10 01:05:06叶志青刘旭凌欢爽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德性实验学校人格

叶志青 刘旭 凌欢爽

一、德性创新价值观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的实施要求树立德性创新价值观

党和国家将教育事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力求高效高质量地发展教育。党和国家在尊重人的发展规律,根据现实不断丰富培养人才的任务和内涵。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需要我们每个人投身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之中去,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地“人”,前提是修“德”,育人先育德。在培养人过程中要树立德性创新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围绕着“德”而展开的,教育工作要从学生出发,把德性的培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德性培养的全阶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护要求进行德性创新

在全球疫情之下,各国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疫”之中,这场“无形”的斗争给各国长鸣警钟,人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新的并且深刻的认识。国际大环境不断变化,关于谋求发展的问题愈发突出,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必须进行可持续的符合人伦道德的创新,创新发展方式和途径,推动全球范围的问题的解决。

如今各国的发展进入瓶颈期,许多非经济因素比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贫富差距等等制约着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数年来,人们致力于解决种种限制发展问题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反而会加剧贫富差距,形成马太效应。《德性之后》中有“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1]。种种发展症结要求我们进行创行要进行德性创新,寻求遵循人伦道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日新盛德的践行要求坚持德性创新价值观的原则

人接受的的教育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学校,如今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教育教学,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可以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础铺垫。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学校的地位不可忽视,而学校如何教育和培养人,仍需我们深入思考。如今社会发展中亟需创新型人才补给,而用理性发展的眼光放眼望去,我们的教育在渐渐地抹杀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填鸭式教育屡见不鲜,应试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应当担起培养人才之重担,牢记人唯有与时俱进,均衡且独特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谋其生,得其志。教育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古语,为我们耳熟能详;“日新”思想即来源于此[2]。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日新而盛德便是德性创新的诠释,我们要秉持古人之智,发展德性创新,放眼教育发展和未来。

二、德性创新价值观的教育内涵

(一)德性创新之精神

德性创新精神由内而外表现在人行为上可以具体为敢于质疑、追求真理、不断革新这三个方面,同时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互相影响。创新必须是德性的,人为了追求事物背后的的真理而不断进行问题的发现和疑问的提出,在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寻找路径解开疑难,创新方法和途径,追求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不断认清事物,实现对外界的理性的认知。同时追求真理也是遵循实事求是以及坚持不懈原则,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尺度。社会是发展变化的,现有的理论成果往往在不断发展的未来变得陈旧、落后,要敢于对理论进行质疑,对不适用、有不足的理论、方法和事物进行改善或者剔除革新。

(二)德性创新之思维

德性创新思维具有超越性、均衡性以及思辨性的特点。超越性是指不会囿于一成不变的方法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国内哲学博士寇东亮将德性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个层次是:在人学意义上,德性指人在不断超越自身自然属性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人性上的内在“卓越或优秀”[3]。均衡性是指看待事物并不是单方面去看待,要善于从各个方面来看待了解事物,通过全面地感知来为进一步的创新做好充足准备,这正是德性创新的具体要求。最后,思辨性是指德性创新的哲学范畴,坚持对立统一原则把握事物的本质,辩证也是理性的原则之一,德性创新也就是不断理性化的过程。

(三)德性创新之人格

德性创新人格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人格,其要求将创新的自我特性和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将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社会价值中去。而德性创新强调的独立而自由之人格,这里的自由是指在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的,以人伦道德作为原则,以社会责任作为担当的德性创新人格。

人格是人对于人、事物以及自己的认知,由内部自发表征于外部的倾向和特征,而德性创新人格正是在德性创新价值观正确引导下形成的有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的创新型人格。

三、德性创新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现代化教育中日新盛德的认知和秉持

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在2019年万物新生的春天中成立,以“日新盛德”作为校训。校训从为什么創新的角度,即创新动机和目的意义的正确性,训导学生遵循人类创新的伦理美德和行为底线,形成德性创新价值观[4]。创新实验学校校训还训示教师铭记《大学》记载《诗》中的“周邦虽旧,其命惟新”,以“能近取譬,务实惟新”为教风,铭记《论语·雍也》中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

校训作为一校之魂,更加突出学校对于德性培养和创新的重视。创新实验学校坚持创新,努力发展能够适应人和社会发展需求处于高水平教育状态的“高新教育”。

(二)高新教育下学养课堂的探索

创新实验学校实行“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层次进行两科结合针对讲授,例如进行英语和数学分层结合教学,这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施更具针对和特色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完善自我,也使老师对教学方向和内容形式的把握更加深刻。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在发展变化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周期进行层次的调整。此外我校还着眼于数学科学课程特性和内在联系,进行数科融合,将数学和科学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

在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我校创设模块分类教学,进行选课走班应用探索。我校对音乐、体育和美术学科进行模块分类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发展层次和兴趣优势进行个性化教学,通过各种“兴趣”模块教学和社团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利用教师所长使学生们学有所长。学校创新课程体系,也是在培养师生的德性创新价值观。除此还有“创未来”系列活动,旨在将各个学科融入趣味主题活动,拓宽视野,放眼未来。

我校创新课程体系,推进课程素养化发展。通过构建学科、学习、创新等三维素养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基础上,通过校本化实施,构建基于提升学生学科中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在素养课程体系下,打造学养课堂,培养学生德性创新价值观。

(三)学校教育中学本治理的创新

创新实验学校实行“双班主任制度”,每个班级设有两名地位相同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工作上分工合作,一方面一个负责教学工作,一个负责心理工作;另一方面两位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体,一起完成学习计划和常规管理。该机制是对于如今普遍的“大班教学”的创新,充分利用师资来最大限度完成班级精细化管理,实现在“大班模式”享受“小班教学”。学校在培养学生德性创新价值观的同时,也在培养老师的教学德性创新价值观。

在教学方面进行“双师教学”的实践,每堂课设有一名主讲老师,一名辅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两名老师分工合作,新课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双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保持较高注意力和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创造更大发展可能。除此之外辅助老师也能够对主讲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建议,帮助老师进行全面教学反思,为教学创新提供更大灵感。

我校自成立以来不断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推动德性创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德性创新价值观。

四、展望

正逢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以其创新发展的特点影响着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培養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发展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和国家强调要牢牢把握助“立德”的关键点,牵好教育发展大方向的“牛鼻子”。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得教育同国家社会事业相互促进,同时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赋予新生创新力量。坚持德性创新,培养德性创新价值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叶志青刘旭深圳市龙华区龙为小学:凌欢爽)

猜你喜欢
德性实验学校人格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西部学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亚子书法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宽甸满族自治县第二实验学校
辽宁教育(2020年4期)2020-04-01 10:22:24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学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绵竹实验学校
大英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