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及现实意义

2021-09-09 02:46鞠益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整本整本书阅读教学

鞠益敏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叶圣陶的《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现在的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是用单篇短章……退一步来说,也该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为辅佐。”伴随着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也成了一个热词,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一、“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整本的文学经典的阅读。有研究者认为:“语文课堂中所说的整本书阅读,是内嵌于语文课程中、作为一种正式学习活动的整本书阅读。”(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期,首都师范大学,5页。)

依据研究者的观点,整本书阅读一般是指经典著作,这些经典作品是“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150页。)

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整本书”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印刷品划等号,像一些作文辅导书,学科参考书不能算作整本书行列。如果这些都算作整本书,那么,讨论“整本书阅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学生每天都在和教辅资料打交道,这些只是辅助学习的工具书。而引导学生阅读的整本书是针对“节选”和“片段”讲的,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还与作者的内心紧密关联,是有着独特的灵魂和气质的著作。类型既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一部哲学著作。(余党绪、叶开,《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7期,山西師范大学,15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阐释的:“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 这应该是对“整本书阅读”最权威的界定了。

当然,笔者也有独特的理解,这里的整本书不仅指的是文学经典,还有人物传记,艺术著作,心理学著作,史家名著,地理方志,等等,应该是囊括了各类有文学价值或思想价值的著作。而这里的“阅读”,也不仅仅是学生自己随意的阅读行为,还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指导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实践活动。

二、“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现状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且正确的一个大方向,它的理论研究成果十分丰厚,但整本书阅读的运用远不如研究那么广泛,由于现实中的种种障碍,它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从丰富的理论到现实中的鲜寡,有着较大的反差,这值得我们深思。

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也引发了我深深思考:1.既然新课标明确要求,提倡“整本书阅读”,说明整本书阅读教学必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定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丰富的理论到现实的鲜寡,原因何在。3.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优秀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研究学情。

八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提倡学生要读整本的书。几十年来,无数语文教育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随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整本书阅读”被重新拾起,研究“整本书阅读”的话题也成为一大热门。这为本论文写作的资料搜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可参考文献有:江苏省苏州中学黄厚江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上)(中)(下)》(《中学语文教学》),黄厚江的系列论文强调阅读教学应从解读文本出发,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北京教科院基教中心王彤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中学语文教学》),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教科室陈芳的《整体·整合·整理——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效途径》,华中师范大学邹丽亚的硕士论文《“名著导读”编写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2018),合肥师范学院程晓彬的硕士论文《“部编本”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2018),四篇文章讲解了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和教学活动展开的途径,对本论文的选题有所启发。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胡元华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建构的设想》(《语文教学通讯》),从课程建构的角度,分析了整本书阅读的常用课例,并对课程设计进行了设想与建构。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李姣姣的《走进课堂教学视野的整本书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还有大量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教学资料,这些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对本论文研究有很大帮助。

三、“整本书阅读”研究的现实意义

“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的起步阶段就是为学生选择阅读书目,并且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并获得丰富的积累,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温儒敏教授在《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一文中指出:“(学生)上了那么多课,做了那么多题,考了那么多试,还是不会读书,特别是不会完整地读一本书。”而这些经典、名著“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的事物,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温儒敏,《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教育科学论坛》,2016年第9期,四川教育出版社,29页。)

1.“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教材中选入的篇目,因为教材容量所限,多是单篇短章,是从完整的一本书中割离出的文章,它的思想情感也被割裂开来,它与整本书所呈现的内容情感肯定不能划等号,单篇的内容仅仅是节选的一部分,其内容情节上很容易有不连贯的现象,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一小部分,对整体内容的把握有所欠缺,不够完整;单篇的情感也稍显单薄片面,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丰富、多面的情感,不能感知到作者刻画的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对整本书的思想主旨不能够清晰把握。仅有的节选部分的学习,学生常常缺乏整体感,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稀里糊涂,很容易断章取义,这影响了学生对整本书以及对作者人生历程和情感世界的认知与把握,不利于开拓思维和提高能力。

而整本书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和灵魂,连接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作者和现在翻开书阅读的读者,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能了解到一段庞大的历史时代,能体会到一段完整的生命历程。

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丰富思想,不断地学习、吸收书中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还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阅读的过程中少不了自己的思考,阅读文章内容,思考文章中复杂的人物、情节或情感,锻炼了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辨能力和多维思考能力。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还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每本书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读不同的书就是在领略不同的世界与人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风景、人物、风俗、思想等不同層次与维度的丰富多彩。学生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染,经典名著的丰厚思想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与传承。

2.“整本书阅读”对教师教学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做过独到的论述:“试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读整本的书有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确实,整本书的阅读能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若只是让学生读一些短文章,他们不会深入到书本中去思考,去探究,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地看过去,毫无阅读可言。不仅如此,他还提到“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阅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105页。)

夏丏尊对“整本书阅读”的看法和叶圣陶很接近,“今天选读一篇冰心的小说,明天来一篇柳宗元的游记,再过一日来一篇《史记》列传,教师走马观花式地讲授,学生打着哈欠敷衍,或私自携带书观一览,这是普通学校中国文教室中的一般情形”。(杜草甬、商金林,《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32、35页。)

这段话十分符合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情况,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间断的,不像其他学科前后连贯,学生学得也会更有趣味一些。这儿打一枪那儿打一枪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思想上就产生了怠慢,认为这一课听与不听也没有什么差别,教师讲的内容书上都有,这节课的内容与上下节课也都没有关联,这是现在语文课堂上的一大弊病,教师的授课前后不连贯,学生的学习不成体系,对所学内容没有整体上的认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

若是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目前语文课堂现状,增强课堂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昆山文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整本整本书阅读教学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教学策略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整本英语小说整进整出教学实践
《论语》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长篇小说整本阅读教学研究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