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
摘要:植物造景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景观设计人才,将实践性教学理念应用在植物造景课程中。将课程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项目整合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做出教学改革探索。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改革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明显提高,对课程的参与感变强,团队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关键词:植物造景 实践性教学 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是艾德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景观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景观方向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植物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要素之一,其本身既涉及到园林植物学、花卉学等自然学科,又涵盖到植物配置、植物造景在人居环境中的艺术美学。考虑到北方植物的生长特性,该课程安排在大二春季学期开设,让学生能真实的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变化,认识植物生长给建成景观带来的变化。
植物配置在人居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美学,对种植的要求不再只是绿化这么简单,故该课程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景观设计人才,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学生知识素养
学生知识素养方面,作为大二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景观设计1》课程中已经接受过景观设计基础训练,对景观要素有了基本的认知和了解,能够将植物作为景观要素之一,应用到小型绿地设计中。但学生对植物的认知仅停留在其形态与尺度上的认知,应用也是从乔、灌、草这种大分类上去搭配组合。在植物造景课上学生存在的知识盲区有:1、对植物品种、特征、生长习性不甚了解;2、对本土植物、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3、对植物配置概念停留在理论阶段,对于实际中的搭配应用空间感较弱;4、对植物配置美学认知,停留在色彩搭配阶段,不能从植物习性、特征、生态性角度思考其搭配; 5、植物配置图纸表达不规范,表现效果不理想。这些都是植物造景课程上会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课程现存问题
該课程目前分为两个课题,课题一是园林植物特性认知,主要以园林植物学理论讲授为主,结合植物园以及校园植物参观认知,让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特性、生长习性。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名称特性需要背记,理论与实践脱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二是植物造景设计训练,主要是以任务书的形式,完成相应绿地的植物配置设计布局,属于真题假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方案图纸进行多次辅导修改,最终确定其方案合理,图纸表现清晰完整。但真题假作,让学生在方案设计时,缺少对植物选择、生态习性、造价养护等方面的反复思考和斟酌,缺少从方案图纸到落地实施的实践过程,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三)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植物造景课程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对园林植物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又注重学生应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方案图纸表现得合理规范。其理论部分的考核方式以自然笔记为主,设计部分的考核方式以方案图纸表现为主。忽略了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是否具有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体系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
二、实践性教学在植物造景课程中的应用
(一)实践性教学理念
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该方法鼓励将课程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项目整合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技巧,采取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和授课计划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结合植物造景课程教学大纲,将实践创新能力纳入授课目标。在植物造景课程中引入真实项目,让学生真题真做,从场地调研、设计方案到物料采买、施工建造、后期维护、总结反思,学习植物造景全流程,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让学习不再纸上谈兵,而是挽起袖子实干起来。
植物造景总学时为32学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学时8学时,实践学时为24学时,由于课时有限,理论部分讲解围绕实践项目展开,课上优先讲解与实践项目相关的理论知识,方便学生学以致用,其余的扩展知识需要学生课后通过自学学习。
实践学时部分,以共建共享校园微景观的营造为主,可以分成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调研(4学时),通过对西安本地优秀景观植物搭配案例进行现场调研,测绘其平面图、列出苗木表,从而对本土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对配置规律有大概认知。第二个环节苗圃花卉市场考察(4学时),通过对苗圃花卉市场的参观学习,从种植专业人员那里获取本地常用植物的生态习性、养护方法等第一手资料,不再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为后续方案设计做好铺垫。第三个环节方案设计阶段(8学时),将学生分成4到5人一组,将校园实践场地划分成20个1米×4米的长条形种植区,每组学生认领一块场地,确定场地尺寸后开始设计,利用4学时的时间确定花园主题,用手绘的方式完成花园平面图、剖面图、效果图绘制,编制植物清单以及物料表和造价表。绘制完成后,再用4学时的时间,小组汇报分享自己的方案,再与同学、老师多维度探讨方案合理性。小组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互相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良性竞争的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第四个环节施工营造阶段(8学时),确定方案后,首先,采买物料;其次,土壤改良,疏松土壤以及适当加入营养土;再次,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放线施工,确定骨架植物及其种植点位,学习植物栽植顺序和方法;最后,施工结束后要对该花园进行日常养护,小组分工,按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记录花园植物成长变化,形成记录手册。通过这4个实践环节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植物选择、生态习性、造价养护等方面进行反复思考和斟酌,一遍遍地总结经验,自主学习和反思,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过程
课程时间安排,该课程从3月初持续到6月中旬,3月完成实地调研与方案绘制,4月初完成方案施工与实地营建,从4月中旬到6月中旬进行花园养护与制作记录手册。6月底课程结束,根据全过程考核结合花园最终呈现效果给出相应评分。
课程成果展示,学生对在校园里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景观花园很感兴趣,方案中充满创意,有的方案以岩石园为主题,通过多肉植物与砂石铺装营造沙漠景象;有的方案想要表达小桥流水意向,采用蓝色铄石代指蜿蜒河流,岸边草花点缀,象征春意盎然;有的方案探索可食地景,种植爬藤类蔬菜豆角、生命力顽强的西红柿、生长迅速的生菜和菠菜、产量较高的辣椒、清香自然的薄荷等。学生在养护照顾花园的过程中学习到低维护设计的重要性,在記录花园生长变化的过程中感悟到景观的生命力和 多样性。
(四)考核体系的设计
之前的考核方式以方案图纸表现为主,纬度较为单一。改革后的课程考核体系可以分为7个评价指标,分别是课堂出勤率5%、课堂表现5%、课后作业完成情况10%、方案图纸绘制30%、方案汇报与互评10%、共建共享小花园最终呈现效果30%、共建共享小花园养护过程记录10%。其中方案图纸表达包括设计说明、花园总平图、立面图、效果图表达、植物配置表以及整体排版效果;方案汇报与互评,要求汇报PPT逻辑清晰、样式美观;共建共享小花园最终呈现效果考核,实行师生评分相结合的方法,每个花园邀请3位老师3位同学同时打分,取平均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共建共享小花园养护过程记录,要求至少间隔3天需有一次养护记录,可拍照配合文字描述、也可用手帐的形式图文并茂表达。
其中方案图纸绘制、方案汇报、花园施工与维护,都是小组合作完成,为了更进一步突出个人学习过程,激励团队合作精神,可采取组内互评的机制,每项任务完成后,进行一次组员之间互相评分,组员的评分占各项任务评分的40%。
三、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后,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对比2017级与2016级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行实践性教学改革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明显提高,对课程的参与感变强,团队合作中增加了学生分工协作、互相讨论、自我反思的部分,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者。考核维度的多元化,给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其潜力的机会,从两届课程成绩对比来看,其中90分以上人数有所增加,75到85分的中等分数人数大幅提升,不及格人数明显下降,可见实践性教学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更能发挥出其特长,更符合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四、结语
《植物造景》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景观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社会创新能力。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和细致,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同时,实践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仍将继续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方案,创造更具活力的课堂。
课题项目:2018年西安欧亚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2018KC015)。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唐文宝.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学园,2020,13(04):6-7.
[3]王菲.基于OBE理念的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1):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