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功能研究

2021-09-09 03:26林慧
公关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美国渗透

林慧

摘要:美国通过教育、宗教、舆情、电影、网络甚至包括战争来实现意识形态的内外渗透,企图实现世界美国化,其意识形态渗透发挥重要功能,政治层面上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调节公民与政府关系以及批判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层面上看:为激发经济活力,规范经济行为,实现经济利益;文化层面上看:为完成道德教化,实现社会规训,聚合社会力量。

关键词:美国 意识形态 渗透 功能

意识形态被提出之初,特拉西希望其“是一种负有使命的科学;它的目标在于为人类服务,甚至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偏见,而为理性的统治做好准备”。在当前社会,人类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意识形态得以存在的土壤没有消失之前,意识形态必然会成为控制人的力量存在,但我们始终需要明确意识形态控制的目的性,如果说一定范围内的控制是为了今后社会得以更好的发展以及在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后获得更大的自由,那么其控制的合理性是存在的极其必要。

美国主要崇尚民族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民主主义等,在美国政府与一些民众看来,这些意识形态所构建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都是最优的,因而得到积极推崇。但美国社会却从不提意识形态,却积极宣讲普世价值,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更是利用教育、宗教、舆情、电影、网络甚至包括战争这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手段来实现意识形态的内外渗透,渴望实现世界美国化,其功能主要在于:

一、政治功能

(一)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功能

美国意识形态由于其阶级性,因而必然要为资产阶级这一特殊群体合理性及合法性存在进行论证,把该阶级的利益说成全社会普遍的利益,从而获得社会群体的拥护。现代社会的巩固、稳定与发展,在依赖军队、法律等有效手段以外,资产阶级一般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使社会群体积极认同并支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及政治秩序,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达到政权稳定、社会和谐这一目的,美国利用此类方法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了完全淡化社会的阶级性与剥削性,甚至让其公民乃至世界人民对其制度产生极大认可。

(二)调节美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在美国国内的自由主义中存在着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两派,新保守主义所提倡的是限权政府,认为国家管理过多,应当放权,让市场自己发挥作用,实现竞争自由,商业自由,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即使在经济发展并不景气的时候,也不同意政府大肆干预。以此来强化个人的权利。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个人作为道德的体现者要追求人类共同的善,而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个人实现道德进步提供条件,作为社会关系的协调者,国家法律对个人有绝对的权威。”因而其强调国家的作用。限权政府的意识在国内已经达成共识,因而政府更强调其服务的价值,但在两种社会思潮的实际运行中,人们既可以对国家政府的监督,同时在必要时候,国家采取的调控政策也能在很大范围内被接受,因而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总能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中被理解、支持。

(三)批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主要是指“一定意识形态总是要对异质意识形态进行抵制、排斥,不允许其它意识形态的干扰与侵袭”。意识形态具有批判其他意识形态的功能,但美国人不仅要做到批判,还希望通过“和平演变”使其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的民众所认同。这一思想受到其民族主义影响,在美国看来,他们是例外并且独特的,他们担当着救世主的责任,在初登美洲大陆之时,条件恶劣,他们把其当做上帝对“选民”的考验,凭着强大的信念,不断西扩,开垦荒地、扩大领土,他们从不承认其扩张性的意图,而是一种需要赞扬的民族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敌视,排斥乃至消除,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救世行为,共产主义被看作是对自由、民主的极大挑战,这是与他们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自然与“上帝”的意图也格格不入,因而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其意识形态,成为其“使命”。这一观念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的盛行而不断强化,反共浪潮由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学领域再扩展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政治迫害的行为遭到了谴责,但其政治理念却影响深远。

二、经济功能

(一)激发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美国意识形态一旦成为全社会所认同的价值体系,那么就必然使得社会群体认同其经济规则,尤其在对于实现经济目标时,首先能够激起全社会成员的奋斗激情,为实现当前经济目标排除万难、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当社会成员接受该意识形态时,也必然会为长远的经济目标牺牲出自己个人的利益,从而提高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前者意识形态发挥的是一种激励作用,而后者发挥的是一种道德作用,让美国公民对经济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规范美国民众的经济行为

成功的意识形态必然能够使得人们遵守社会规范、法律、道德,从而使得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减少了执行成本,人们会认同同一种规范,尤其在市场运行中,诚信作为市场运行的重要规范,使得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能够违背自己的良心、社会道德规范等,肆意做出伤害其交往对象的事情。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曾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提出“搭便车”行为即不负成本、滥竽充数,不道德地享受他人之利。他认为这与产权界定不清有关,其实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将极大地减少此行为。意识形态无时无刻都在引导、修正人的思想行为,从而在无形中减少了经济交往的成本与费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正如诺思所说:“至为关键的是,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有关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乐主义的和个人的计算来行事。”美国的民主主义发展较早,民主、平等、诚信观念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因此,在个人主义盛行,享乐主义风靡的美国,美国人的经济行为得以制约。

(三)实现美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因而必然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虽然自由、民主、人权一直被美国政府大肆渲染,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其所有制的经济制度与分配方式并没有改变,即使在中产阶级数量日益增多的前提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界限依然清晰,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也依然存在。总统在选举中需要获得民意,因而一些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保障民众生活的同时,也为获得民意支持,从而获得更大的政治筹码,最大程度上地獲取经济利益奠定基础。美国深受洛克、亚当·斯密等思想家的影响,政治权利是奠定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崇尚由精英分子构成社会的领导阶级,因而人们已经接受在大资本家、大财团支持下的全民普选,但其中的民主程度实在值得商榷,每一个财团都将会雇佣一些说客进入民众中间进行诱导、说教甚至贿赂,来帮助民众做出决定,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在大资本家的操纵下进行,但身在其中的美国民众在“伪民主”的氛围中,自认为获得了最大的民主权利,并成为其获得优越感的基础。这无疑达到了美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控制的双重目的,既获得民心,又获得利益。

三、文化功能

(一)实现资本主义道德教化

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进行灌输、渗透,使人们接受道德教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将外在的道德约束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意志、信念。道德圣人具有一定的理想性,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成功的结果必然是将其道德信念积极转化成行动,促成意识形态实践性目标的达成。不同的阶级会产生不同的道德内容、道德评判标准,但道德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具有民族特性的道德规范的掌握,无疑需要意识形态的教育,只有如此,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才会更加完善。可见,意识形态可以促成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提高人们生活在这一社会的适应度以及幸福度,因而美国意识形态也正在努力实现道德教化的功能。

(二)完成资本主义社会规训

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即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意识形态的出现,正如一种契约一样,人们都要学会去共同遵守。当然此时的意识形态必然要体现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反映全社会的利益,同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只有如此才能协调整个社会心理,使得社会心理在动态的运动中达到一种平衡。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文化多元思想促进了社会和谐,民族主义的思想让民众对于由其发动的侵略战争也拍手称快,自由主义的思想让民众对于其反共行为也积极认同,在基本道德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美国民众受到意识形态的思想清洗,心理的天平便偏向了国家利益。

(三)聚合不同阶级社会力量

安东尼奥·葛兰西就曾把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力量的这一功能叫做“社会水泥”。他指出:一个政党要靠争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成为一个“历史集团”,从而使社会成为统一体。一个国家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民族归属感,不仅仅依赖于经济、地缘等方面,意识形态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美国,民族归属感并不能来源于乡土情结,单单以经济实力成就民族认同感的话,充满功利与不确定性,因此,意识形态工作,在美国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文化注重个人的发展,崇尚英雄主义,因为如此,对自我的极大关切的思维一旦形成,便是追求“自由”的最好借口。因此美国社会如果没有意识形態教育的介入,不平等的阶级差异、对利己主义的狂热必然引发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极大影响美国社会的稳定。同一种意识形态能促成社会成员之间更好地交往、合作,增加整个社会成员的亲密感与粘合度,美国在保持整个社会统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意识形态的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路径研究》(2019SJA0399)

参考文献: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10.

[2]阿·穆霍帕德希亚.美国政治思想概述[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20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美国渗透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