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燕峰
摘 要:信息技术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更是现代化人才必备的一项能力,保障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学生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者,基于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师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发现、探究与学习信息技术技能知识。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机械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不良现象,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知识,学生一直处在教师的掌控下,被动地学习知识,这使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有效地改变这种不良教学现象,教师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消除学生机械性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不良现象。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便于学生主动在课堂上探索知识,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举例来说,在学习“用计算机写作”这节课时,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作家用计算机写作的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运用计算机写作,看一看哪个学生能够最先掌握运用计算机写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之后,使学生能够从这种真实与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自主深度探究计算机的写作功能,使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逐步加强学生用计算机写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了解教材中的知识,并能够实际操作。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自由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发散思维,独立思考信息技术的运用方法。以此有效避免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理解不足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举例来说,在学习“算算自家的开支”这节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如何运用计算机表格计算开支?”充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自主去探究计算开支的方法,寻找各种开支的计算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而教师则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够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独立计算出自己家庭的实际开支情况,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难题,促使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为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课本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理论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便于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知识,掌握基础知识,以保证能够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
举例来说,在学习“制作柱形统计图”这节课时,先根据学生学习差异与学习能力,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小组学生合作制作柱形统计图,以这种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之后,学生之间经过有效的沟通,每个学生发表出自己的看法,让小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实力。教师能够真实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能够得到教师有效的教学指导,随之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好知识。再者,教学要多考虑学生,结合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来选择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学习理论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知识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胜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1,7(5):72-74.
[2]刘文平.探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1(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