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艳丽张红梅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 护理部,郑州450003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小于37 周的新生儿[1]。据国内的多项研究[2⁃4]显示,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为6.3%~7.96%。其中胎龄小于32 周的早产儿又称为极早产儿[5],约占早产儿的15.6%[6]。按我国目前的出生率计算,每年大约有100 万早产儿出生,其中约有15.6 万为极早产儿。极早产儿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易导致各种疾病,如窒息、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低血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另外,极早产儿出生体重一般<1 500 g,吸吮及吞咽功能不协调,无法经口喂养,生活能力低下,故出生后多需在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接受治疗,且住院时间较长。而目前我国NICU 多采用封闭式管理,这不仅导致了母婴分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亲角色的转换及对极早产儿照护能力的培养,导致极早产儿出院后因为缺乏有效照顾而影响病情康复,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并发症[7],增加了离院后患病率和再住院的风险。因此,在极早产儿住院期间,对母亲开展早产儿照顾知识及技能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极早产儿母亲健康教育方案,本研究对12 名极早产儿母亲进行访谈,以了解其具体的健康教育需求,现报告如下。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 年4 月至2020 年7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 出院的12 名极早产儿的母亲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早产儿出生胎龄<32 周;早产儿在本院出生;出生24 h 内转入NICU;早产儿出院3 个月内,母亲是主要照顾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早产儿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者;早产儿母亲存在智力、精神或语言交流等障碍。本研究样本量遵循信息饱和原则,当访谈者不能再获取新的信息时即视为样本量充足。
1.2.1 伦理问题
本研究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在访谈前对母亲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告知其在访谈中有权随时终止或退出;终止或退出访谈不会对其及早产儿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承诺对所有资料进行匿名编码并慎重管理,保证资料仅为本研究所用,所有录音资料及文本资料会在资料分析结束后及时销毁。
1.2.2 资料收集
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提纲如下:①宝宝出院后,您是怎么照顾他的?②您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最终都是怎么解决的?③宝宝出院回家后,您最担心的是什么?④如果现在要制定一个早产儿母亲的健康教育方案,您希望里边能包含哪些内容?
鼓励访谈对象主导访谈,必要时追加提问。选择安静、无人打扰的空间进行访谈,时间为30~50 min,注意观察母亲表情及肢体动作并记录。对所有受访者进行编号。母婴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母婴基本情况(n=12)
1.2.3 资料分析
母婴基本资料采用简单描述性统计,访谈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编号,并在24 h 内将录音资料转为文字,结合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语气、表情、动作等信息的捕捉,逐字逐句进行转录。根据Colaizzi 现象学分析法[8]进行整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仔细阅读访谈记录;②找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后的观点进行汇集;⑤逐级提取主题并命名;⑥将所得结果返回受访者处进行求证(本研究随机选择了3 名母亲对分析结果进行求证)。
对访谈、录音资料进行逐字转录,经反复阅读、比较及归纳,共提炼出以下3 个一级主题。
2.1.1 育儿基本技能的缺乏
极早产儿母亲缺少基本的育儿技能,在照顾早产儿的过程中时常觉得手足无措。有些二胎妈妈也会因为宝宝是早产儿而觉得不知所措。母亲A:“刚出院的时候也不会抱,也不会包包被,拍嗝因为一竖起来他那个头老是来回晃,我也不敢拍。”母亲D:“回来头两天我都不敢抱她,觉得她太小了,身上可软。抱起来了就不敢走路,怕宝宝掉下来。”母亲F:“人家都说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我们这是老大照书养,老二更得照书养。因为她是个早产儿,我觉得跟老大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不能拿老大时候经验来带她。我觉得自己完完全全又从头学了一遍”。母亲J:“爸爸天天想让我给宝宝洗澡,可是我不敢洗。特别是他体重这么低,然后也觉得他身上也可软,看着可小。另外那个洗澡时候得温度、湿度什么的,也不知道怎么去控制。就回来之后一直都没有洗过澡。”
2.1.2 对早产儿常见症状的担心
本研究中,12 位极早产儿的母亲都因为早产儿或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状态或常见症状而感到紧张不安,主要包括打嗝、湿疹、红臀、肢体抖动、吐奶、大便的性状及颜色、睡觉姿势等。母亲B:“就他那个胳膊腿儿抖我们咨询了很多人,都说是正常的。但是还是总会去担心这个事儿,就比较紧张。”母亲L:“他现在那个睡姿千奇百怪,总是头是侧着的,身体是正着的,整个身体呈一个S 形,不知道会不会造成脊柱弯曲之类的。”母亲G:“刚从医院回来的时候就有一点动静就会惊动他,然后就打惊颤。有时候就没响没有声音,他睡得正熟的时候,突然就把自己惊醒,然后就四肢抖。”母亲E:“娃的肚脐在哭闹时会翘起来两厘米那么高,我一直都可担心。”
2.1.3 喂养问题显著
本研究中,参与访谈的12 名早产儿母亲均在育儿过程中遭遇不同程度的喂养问题,主要有:直接母乳喂养困难,吸吮无力,反复呛奶,害怕喂养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如何判断奶量是否合适以及母乳添加剂使用等问题。母亲A:“我不知道这个奶量到底什么时候加,加多少。不是怕他吃多了,就怕他吃少了。”母亲B:“孩子不会直接吸母乳,我都是吸出来喂的。但是觉得吸母乳太费劲了,每次喂奶的过程就得1 个多小时。”母亲G:“我这个母乳他老是不吃,就是我有点乳头内陷。他在医院里可能也习惯用奶瓶了,就总是不吃。我也试过几次,但基本没有成功过。他一着急哭得特别厉害,哭的脸都紫了我就可害怕,也就算了,不再勉强他了。”母亲D:“他刚回家那一星期,光睡觉,喝奶没有力气,喝两口就停下来了。我当时也怪担心。打这个过来有一个星期这个现象稍微好了一些。”母亲L:“刚开始才接回家的时候可难为人,他光呛奶,都是给他吸出来放到奶瓶里,买了最小号的奶嘴还是呛。然后又买的防呛奶瓶什么的,好了一点,但还是会呛”“才开始喝两口呛了,一呛就不再吃了,一天的吃奶量可小。半个月就没有长体重,就可担心。”母亲F:“回家之后母乳添加剂我就白天加了,晚上没加过。也不知道这样行不行,也不太清楚要加到什么时候。”
随着育儿时间延长,母亲育儿中关注的焦点有所变化。在刚刚出院回家的头几天,母亲一般担心宝宝的生命安危。母亲B:“刚出院回家的时候,老担心他呼吸停了。吃着奶吃着奶他就不呼吸了,气儿都不够用了,都变紫了,非常的担心害怕。”母亲D:“刚回来他呛奶老是害怕窒息了,吓得都不敢喂奶。”母亲F:“就刚回来的时候,我们晚上就根本就没有睡觉。前三天我都没有睡觉,我就一直看着他,看他是不是在呼吸。太小了,就特别害怕。”随着育儿时间延长,母亲们开始关注孩子生长发育问题。母亲C:“现在最担心他的发育。因为他是早产,他跟正常的孩子不一样嘛。”母亲L:“担心他以后发育的问题。你看我现在,就总觉得他个子矮。”
经访谈发现,母亲迫切需要形式多样的出院前健康教育。母亲G:“我这是第一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弄。如果能教一下我们怎么带孩子呀,或者是宝宝常见的一些问题呀,那就太好了,就回到家的时候就不会特别的像我这样特别焦虑”“现在不是网上特别方便嘛,就你们也可以在公众号里发一些视频之类的让大家学习。”母亲D:“如果有这些教育之类的我肯定会参加。因为孩子毕竟是早产,刚回来那会真是不好照应。”母亲B:“我觉得面对面的教育会更好一点,就你就集中一下嘛,就大家都一起,面对面讲一下,然后发给大家一些资料回去再看。这个你这样一弄肯定人爆满。”母亲A:“健康教育的方式得丰富,可以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健康教育,我肯定会参加,很多妈妈都会参加。”
考虑到交叉感染,我国NICU 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在极早产儿住院期间,其母亲一般不能进入NICU 参与其照顾及护理,这不仅导致了母婴分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母亲角色的转换及对极早产儿照护能力的培养,导致极早产儿出院后因为缺乏有效照顾而影响病情康复,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并发症[7],增加了离院后患病率和再住院的危险。极早产儿出院回家后其母亲面临多种育儿困难。近年来国内也有多家NICU 开始尝试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如胡晓静等[9]构建了早产儿三元整合式教育方案并实施,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微课堂、视频引导、家长床旁照护操作培训等方式进行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以提升家长的照护知识和参与照护能力,提高家长对医护人员专业态度的满意度。此外,多种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10]、微信健康教育[11]、三特护理干预[12]以及护理授权计划[13]等也在临床工作中相继开展。但大多数NICU 仅在出院时或探视时提供传统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也多集中在喂养、基础护理、随访等方面,难以满足极早产儿出院后照护的需求。因此,各NICU 应结合自身情况,及早构建并实施极早产儿母亲健康教育方案。同时,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兼顾母亲生产后的身体情况、与医院的距离、家庭支持情况以及母亲接受能力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母亲归家后照顾的需要,从而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及适用性。
袋鼠式护理是20 世纪80 年代初于哥伦比亚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针对早产儿的护理方式,其实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患病率,对新生儿神经、体格、睡眠、免疫力及母乳摄入量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家庭参与式护理是指以患儿和家庭为中心,新生儿科护士对父母进行教育,指导其参与早产儿住院期间常规生活护理的一种模式。这两种护理模式均有利于父母参与早产儿院内照护、学习必需的育儿知识及技能并利于母婴感情建立及父母角色转换。但由于袋鼠式护理与家庭参与式护理实施中对父母、早产儿以及对医疗机构场所、人力资源的要求,并未在我国NICU 普遍开展。在本研究中,多位母亲也提及希望在极早产儿出院前进入NICU 进行袋鼠式护理,以提高照顾能力,增加其育儿信心。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允许父母参与进来的护理模式,加大对袋鼠式护理及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宣传和教育,使极早产儿父母能在其住院期间参与护理,从而培养其照护能力和技能,促进父母角色转换,实现极早产儿从医院到家庭的平稳过渡。
极早产儿母亲在育儿中缺乏基本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在育儿初期关注早产儿的生命安危,随着育儿时间延长开始关注其后期的生长发育问题,并迫切需要形式多样的出院前健康教育。因此,各级NICU应及早开展出院前极早产儿母亲健康教育,保证早产儿回家后获得有效的照顾,进而改善其远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