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妮
摘要:粮食安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保证国家稳定的基础。因此,将粮食检测工作贯穿于粮食管理的整体工作流程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新检测技术被运用于粮食检测工作中。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概念与特点;随后对其在粮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与交流。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粮食检测;应用分析
0 引言
在国家的生产与发展中,粮食管理与安全问题是极为关键的。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粮食管理与安全检测中的全面应用,使得粮食检测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这有助于粮食与食品安全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要分析
1.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基本概念
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高效分离、检测迅速以及灵敏度高,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基本特性与优势。因此这一检测技术被广泛用于粮食的安全与质量检测工作中[1]。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是进行检测分析的基本设备,其组成包括,高压输液设备、色谱分离仪、检测器以及数据处理设备等。其中,高压输液设备应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从而保证检测样品可以安全通过色谱分离系统。而色谱分离系统的基本作用,则是对检测样品进行有效的分离处理,检测器则是对色谱分离系统流出液体的浓度变化进行检测,并以此为依据绘制色谱图。数据处理装置需要将检测器检测到的信号进行显示。
1.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所具有的特征
首先,现阶段常用技术无法对不可挥发性物质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同时在对不稳定物质进行时,相关稳定性也会影响检测技术的应用;而对挥发性较差的物质进行检测时,普通检测技术无法使其气化,这些现象不利于正常检测工作的进行。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对热不稳定物质、挥发性较差的物质进行检测,同时对绝大多数的化合物都可以进行分离检测。
其次,在运用其它检测技术时,温度会影响检测样品的分离效果,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则需在低温状态下对物质进行分离,这使物质分离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 在粮食检测的实际工作中,对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有效应用与分析
2.1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对粮食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时的有效应用
为对粮食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防治与解决,常在粮食作物生长期施用一些农药。但由于残留的农药会严重危害并影响人体的健康,使得社会各界对农药残留问题越加重视,而农药正常应用的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使得农药应用越加规范化。因操作便捷、检测效果好,使得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2.1.1 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使用范围广、药效高等特点,但因其具有明显的热不稳定性,所以可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相关种类的农药进行残留量的检测。
这一类别的农药会在碱性的条件下产生甲胺,并与巯基乙醇反应、邻苯二甲醛反应,生成荧光类物质,便于进行荧光检测。因产生的荧光物质的稳定性与重现性较好,使得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提升。
2.1.2 合成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检测分析
这类农药是借助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进行模拟合成而制作的农药。低毒性、低残留以及杀虫范围广等是其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同时它还具有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等较为明显的特征。所以,在对此类农药进行残留量安全检测时,可对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進行有效利用。
在进行检测时,首先需要进行提取、净化与浓缩操作与处理,并将样品制作成测试液,利用光化学衍生器对测试仪进行衍生处理,之后进行荧光检测,并运用液相色谱外标法测定此类农药的残留量。
2.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粮食真菌毒素检测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真菌毒素是极易在粮食谷物以及饲料中出现的,这不仅会影响畜牧产业的发展,且部分真菌毒素具有致癌性,会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等,产生严重的损害。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粮食生产中较为常见的几种真菌毒素。在粮食与食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上述真菌毒素的含量进行严格的控制[2]。
在日常的检测工作当中,常用的检测技术与方法比较多,如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但因高效液相色谱法自身具有操作便捷、检测较快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的特性,所以其应用范围较广。实际工作中常规的粮食真菌毒素检测流程为:首先对检测样品进行提取、过滤,取部分过滤液体通过免疫亲和柱,并利用溶液进行清洗处理。之后,对样品进行净化处理。再将提取到的溶液放置在高效液相色谱上,并用检测器进行真菌毒素检测。
3 结语
综上所述,粮食安全检测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粮食安全检测的高标准下,使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检测优势越加显著,而随着这一检测技术的全面应用与完善,使粮食生产安全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亚凉.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胶体金快速定量法测定小麦中呕吐毒素含量的比较[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8(6):54-57.
[2] 邓卿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粮食流通技术,2018(2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