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卓 舒琛
摘 要:随着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及家庭在博物馆观众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帮助家长更科学地陪伴孩子“玩”在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结合3~6岁孩子的发展特点,基于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开发了《野孩子的实用家长手册》。该文详细介绍了手册的形成过程,包括经验依据,目标定位,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形式等。最后对手册的开发过程进行了反思,认为后续可加强对家庭观众群体参观行为和需求的实践研究,一方面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参观特点,积累实践案例,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家长反馈,针对其需求丰富完善手册内容,更为精准化地服务于家庭观众群体。
关键词:博物馆;学前儿童;家长手册
一、背景介绍
随着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及家庭在博物馆观众群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1]。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家庭将博物馆作为他们自愿学习的机构和“间接的学习场所”[2][3]。博物馆为家庭提供了与其他活动场所不同的休闲活动,让家庭有机会在有益身心的环境中共度亲子时光[4]。同时,相比于学校组织的博物馆参观,儿童更希望与父母一起,按照自己的兴趣参观并分享体验[5]。因此,作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家庭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博物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调研发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參观人群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参观群体人数占总参观人数的70%,1.3米以下的免票儿童数占参观总人数的18%,可见,家庭和学龄前儿童占有很大的比例。近年来,上海自然博物馆逐步开发并实施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等“分众化”的博物馆活动课程。全龄段教育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幼儿教育,因此,上海自然博物馆于2019年6月1日正式推出馆内原创幼儿教育活动品牌“野孩子”(yeah kids)——希望孩子在自然博物馆能收获快乐、惊喜,并回归自然,发现自然野趣。我们整合已有课程,新增原创开发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与原有的“自主导览酷玩学习单”、表演秀、亲子互动展览、儿童户外活动等活动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3~6岁幼儿及家庭打造了一个完整的课程系列。同时,为了使孩子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积极的参观体验,通过探究路线、“标本故事”、互动讨论等方式,为亲子家庭设计了博物馆主题参观方案——“野孩子主题参观路线”;最后,为了帮助家长更科学地陪伴孩子“玩”在博物馆,我们结合3~6岁孩子的特点,基于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的实践案例,推出了《野孩子的实用家长手册》(以下简称《家长手册》)。
在为家庭观众提供服务方面,《家长手册》致力于为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在策划阶段,通过针对学龄前儿童家长的简单访谈发现,家长在带儿童参观博物馆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对博物馆已有的资源了解不足;对孩子的兴趣、特征把握不够准确;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参观等。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带领学龄前儿童参观博物馆,项目团队从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内容出发,梳理内容框架,采用对话式的叙述方式、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手册内容。
二、设计理念
《家长手册》的整体设计包括理论论述部分和活动与案例部分,整体思路是先通过阅读和梳理文献搭建理论框架,再利用有关的活动和案例丰富框架内容。
(一)理论部分
《家长手册》的理论论述部分参考了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有关博物馆的特点和优势、儿童在博物馆的学习特点和效果、博物馆中的亲子互动等内容的论述和相关研究案例,从中梳理出家长手册的基本框架。
1.博物馆的特点和优势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给学前教师的建议中曾提到为儿童提供实物的建议,根据皮亚杰的教育理论,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强调提供实物让儿童动手去操作, 强调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6]。博物馆恰恰提供了一个让儿童充分与实物接触的机会,能够调动儿童的多感官体验。根据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儿童的学习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学习是在儿童与成人相互合作时出现的[7]。博物馆提供了交往的环境,儿童能够与家长和同伴合作学习,在这种社会交往中进行学习。家庭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是非正式、出于自愿的。家长扮演的角色与学校教师有所不同,他们对儿童了如指掌,可以满足儿童的依附关系,同时承担专家和情感支持的角色。家长在非正式场所的参观学习中更能够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兴趣,由儿童决定参观的模式和速度[8][9]。这说明了博物馆是适合儿童和家庭观众学习的地方。
我们基于相关理论总结了博物馆对于儿童所具有的提供实物体验、鼓励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提供多感官体验、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促进整合式学习、鼓励协助和团队合作六个方面优势并进行了扩展,在为什么要走进博物馆参观主题中详细论述了这些特点和优势。
2.儿童在博物馆的学习特点和效果
关于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参考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书籍中对于儿童学习方式等的论述。3~6岁的幼儿喜欢观察模仿学习、操作学习、语言理解学习、交往中的学习、游戏活动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10],这些方式在博物馆中都能得到很好的实践。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对 3~4 岁、4~5 岁、5~6 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11],这些目标也为分析儿童在博物馆中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史密森早教中心关于儿童在博物馆的学习习惯的文章中还指出幼儿喜欢看到真实的物品、能够建立与熟悉事物的联系、喜欢听故事、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等[8]。这说明儿童在博物馆的学习多依赖于博物馆中的展品和环境,这能够激发和满足儿童的想象力。而且,儿童能从参观博物馆的经历中获取有趣的信息,建立展品与熟悉事物的联系,收获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家长手册》在儿童体验和收获中借鉴上述研究提出了儿童发挥想象力、注意到展览中的实物、感受展览传递出的情感信息等内容。在论述儿童在博物馆具体活动中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时,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扩展和总结。
3.儿童与家长在博物馆的互动
斯海恩德尔(Schijndel)和法兰斯(Franse)等人在研究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在科技馆互动展品前的指导行为时,对三种不同的指导方式进行了对比:给孩子提供支架(以开放性问题引导)、直接解释(介绍展品背后的物理知识、联系儿童的已有经验)和最低程度的干预(不提供解释指导),结果显示家长的陪伴对学龄前儿童理解展品非常重要。提前观看了如何引导儿童探究的视频的家长,在指导孩子探究的过程中会更具有目的性,他们的孩子在操作展品时会表现出更高的探究性[12]。基于上述研究,如果能提前给予家长一些关于如何帮助儿童参观和探究的引导,会使他们在指导孩子探究时更具有目的性,也更适合儿童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因此,《家长手册》在给予家长的建议中从如何更好地“陪伴”儿童出发,提出了制定参观计划,参观中的引导、资源利用等内容。
(二)实践案例
《家长手册》的活动和案例部分参考了相关书籍、国内外博物馆网站的资源以及之前在实地参观、考察其他博物馆过程中积累的展览、教育活动案例。比如,《让孩子爱上博物馆》一书中提到基于早期儿童的学习策略设计的教学活动:主题体验、学会观察、探究、游戏、感官体验、讲故事,这些活动同样适用于家长带儿童的参观[13]。在《家长手册》中介绍引导儿童观察的主题时,以英国大英博物馆的探究学习单作为参考,告诉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观察;介绍多感官展览的案例时,引入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临展中一个关于香料的展项,该展项的图片由项目组成员参观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时拍摄。
三、内容开发
(一)目标定位
《家长手册》的目标群体是3~6岁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如何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应用于孩子的学习,更新家长理念,帮助亲子家庭最大化地利用博物馆资源。目前,很多博物馆已经为亲子家庭提供了导览手册、学习单等参观指南,主要是基于实践的角度在参观特定博物馆过程中提供辅助资源。《家长手册》是一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手册,在理论层面,目标是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从理念上了解为什么来参观以及如何参观;在实践层面,则利用丰富的案例为家长提供普適性的参观指南,即引导家长了解如何针对不同特点的儿童选择恰当的导览策略、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引导儿童参观等问题。
(二)内容的选择
基于《家长手册》的目标定位,手册内容的选择从家长的视角出发,以博物馆参观过程规划为主线,包括参观前的选择和规划、参观中的互动和体验,参观后的收获和拓展等内容。《家长手册》包括六个主题内容:
1.为什么要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2.孩子在博物馆会有哪些体验和收获?
3.如何制定参观计划?
4.参观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
5.参观中可以进行哪些有趣的互动活动?
6.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培育孩子的探究能力?
“为什么要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主要阐述了博物馆对学龄前儿童学习体验的价值,包括提供实物体验、鼓励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提供多感官体验、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促进整合式学习、鼓励协助和团队合作六个方面。这一主题的目的是让家长充分了解博物馆学习体验的价值,能够带孩子走进博物馆来感受和体验。
“孩子在博物馆会有哪些体验和收获”通过案例的形式呈现了孩子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和收获,比如孩子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闪闪发光的矿物想象成“童话之家”;孩子会特别注意展览当中的实物,他们喜欢那些“大尺寸”的物品和真实场景中的实物;孩子能够感受到展览传递的情感层面的信息,认为海龟的壳如此闪亮、如此珍贵等。通过这一主题的内容的阐释,希望家长能够关注儿童在博物馆中的表现,给予更多的引导,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
“如何制定参观计划”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介绍了如何制定一份博物馆参观计划。理论部分包括“一逛,二聊,三拟”:“逛”博物馆的微博、微信、官网、官方APP获取信息;与孩子一起 “聊一聊”参观计划;按照一定的顺序 “拟定”一份参观计划。实践操作部分则提供了一张参观计划表,帮助家长确定参观主题,进行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的规划。希望通过该主题的介绍帮助家长了解制定参观计划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参观前有目的性地做计划。
“参观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聚焦于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有效引导,主要是从理念的层面给家长一些建议,比如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根据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给予指导、和孩子建立共同注意、引入专业的词语、有效利用提问、分享参观收获等。这一主题的目的是让家长能够在参观过程中更科学地指导孩子。
“参观中可以进行哪些有趣的互动活动”结合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博物馆的资源,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列举参观过程中可以进行的亲子互动活动,比如观察表演、讲故事、“寻宝”活动、想象力游戏等。通过该内容的分析与举例,希望家长在参观过程中可以与孩子一起实施这些活动,能够使参观过程更有趣且更有收获。
“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培育孩子的探究能力”根据美国《学前科学探究活动网络系列资源的教师指南》中提到的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框架包括观察、预测、调查、分类、交流五个方面[14],该主题从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出发,结合博物馆的资源和案例,概述了家长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这个“资源宝库”培养孩子在观察、预测、调查、分类及交流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希望家长能够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更好地予以引导,更科学地参观博物馆。
(三)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在确定了《家长手册》的主要内容之后,如何以恰当的形式进行组织,以最有利于家长阅读和使用的方式呈现内容,是《家长手册》开发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家长手册》的主要框架和内容来源于已有文献中关于亲子参观等相关内容的论述,整体特点是学术性较强,用词较专业。经过文献梳理和案例收集,《家长手册》主题内容的呈现方式含以下基本要素:理论观点的呈现和解析,相关研究案例、数据等的分析和解读,博物馆活动资源举例。
首先,《家长手册》呈现、解析了理论观点。不同于普通的参观导览手册,《家长手册》的内容中融入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专有名称或概念,以此来解释现象或回答家长关心的问题。比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智能表述为7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15]。每个人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领域,要充分发掘不同个体的潜能优势。在家长手册中,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儿童在博物馆中表现出的兴趣、参观学习方式差异,说明博物馆的优势在于不同的孩子都能够找到喜爱的内容,引导家长了解儿童的特点。这些理论的内容也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在文章的结尾呈现,方便家长查阅。
其次,《家长手册》分析和解读了相关研究案例、数据等的。《家长手册》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儿童学习”“博物馆儿童教育”“博物馆中的家庭群体”等主题的书籍、研究论文、政策文件中的相关研究案例和数据,在文中利用这些案例和数据佐证观点,更具说服力。比如在阐述如何增进亲子互动时引入了宾夕法尼亚匹兹堡自然博物馆的研究案例。研究人员在家庭观众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调暗了展厅灯光,为孩子们提供了手电筒,希望借助于手电筒的中介作用能够使家长和儿童的目光共同集中在那些他们感兴趣的展品上,起到共同探索的目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电筒探索有助于家庭观众建立共同注意,他们会放慢参观脚步、增加探索时间、产生更多有趣的对话[16]。根据案例中的研究结果我们在《家长手册》中建议家长放慢脚步参观,密切关注儿童的需求;在儿童寻求帮助时,及时给予回应;当他们主动发起话题时,积极交流。在论述儿童观察力的特点时,引入了相关研究中对于儿童注意力时间的研究,3~4岁儿童持续观察某一事物的时间大致为6分钟,随年龄增加会有所延长,6岁时可达12分钟[17]。用注意力的时间数据提醒家长利用博物馆提供的学习资源,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儿童观察展品,有意识地锻炼儿童的注意力。
最后,利用实践案例“手把手”教家長如何带儿童参观博物馆。《家长手册》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不仅列举了不同博物馆的展示手段、具体的展品展项案例,还将家长在博物馆中可以利用的教育活动资源进行了总结。比如在介绍如何制定参观计划时,以“恐龙”主题为例,参观前可以玩一玩博物馆网站上的相关小游戏,参观中可以利用博物馆的恐龙学习单玩搜寻游戏、模仿恐龙模型的姿态,参观后可以动手搭建一座恐龙博物馆。
为了增强《家长手册》内容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在整体的语言风格和图片内容呈现上也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文中与家长的对话采取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利用一些过渡性语言,以对话式的方式呈现,增加亲切感,拉近与家长的距离。比如“你有没有观察过你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在参观前,你有制定周密的博物馆参观计划吗”等类似的表达和叙述。同时,增加图片、漫画等内容,项目团队一方面从不同博物馆的网站上搜索符合文章中案例的展品、教育活动图片;另一方面构思用漫画的形式呈现文章中的一些概念和现象。通过这样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使一些比较枯燥的理论、概念等更容易被家长理解。
四、实践反思
《家长手册》于2020年7~9月共完成8篇微信文章推送,总阅读量10万左右。针对《家长手册》中的案例,有家长以留言的形式分享自己孩子在博物馆里的表现。目前《家长手册》以线上形式推广,如若增加线下场馆内手册自取,受众量会有所扩大。
回忆在《家长手册》的策划时,采用的是教育理论引领实践案例,教育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思路。因而,在最后《家长手册》的呈现上,提及了许多教育理论和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尽管在每一期《家长手册》的结尾,会对提及的理论名词进行名词解释,但内容的偏学术性使得《家长手册》的阅读和使用对家长的要求相对较高。
在内容上,对理论资料的整理时,发现之前的论文和经验中,对博物馆中儿童行为与学习的研究较多,对家长和家庭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博物馆家庭观众的研究较多,国内家庭观众的研究较少。因而,《家长手册》在内容上只能主要关注儿童的参观行为、学习行为等;对实践案例的选择时,尽管项目团队成员长期关注博物馆中儿童观众的行为,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整理记录,一时难以全部使用自有场馆中的案例。因此,在撰写上也查阅借鉴了其他场馆的案例。这也提醒我们博物馆教育人员在工作中要多观察并做好记录,若从实践中总结出本土经验,或可对家长更为直接有效。
在形式上,《家长手册》是一份单向输出的指导手册,至于家长理解和接受了多少、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指导不得而知。后期可以考虑配合家长工作坊,邀请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思考,收集家长反馈,在实践过程中,让《家长手册》和家长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江雪,刘丽,李晓丹.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初探——以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 特展教育活动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9 (4): 9.
[2] BOLLES R C, UHL C N, WOLFE M, et al. Stimulus learning versus response learning in a discriminated punishment situation [J].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1975, 6(4): 439-447.
[3] [美]安·列文-贝纳姆.儿童博物馆:家庭学习的地方[J].于雯,译.博物院,2019(03):12-18.
[4] 郭子叶.科技类博物馆参观中亲子家庭学习对话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5] JENSEN N.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museum experiences: A contextual perspective [J]. Children's Environments, 1994: 300-324.
[6] 朱家雄.从皮亚杰到维果茨基——论两位心理学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 1999(6):21-23.
[7] 刘畅,祝高波.維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化及其教育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7):13-16.
[8] 侯天丽.博物馆学习的再发现:家庭学习研究[J].博物馆学季刊,2009,23(2):41-59.
[9] 李惠文.家庭观众的博物馆学习[J].博物馆学季刊,1992,6(2):7-12.
[10] 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8-81.
[11] 李季湄,马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30-331.
[12] SCHIJNDEL T J P, FRANSE R K, RAIJMAKERS M E J. The Exploratory Behavior Scale: Assessing young visitors' hands-on behavior in science museums [J]. Science Education, 2010, 94(5):794–809.
[13] [美]莎伦·E·谢弗.让孩子爱上博物馆[M].于雯,刘鑫,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6:98-112.
[14] 李慧,严仲连. 美国学前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框架,策略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9, 041(011):88-95.
[15] 张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21(1):44-52.
[16] POVIS K T, CROWLEY K. Family Learning in Object-Based Museums: The Role of Joint Attention [J]. Visitor Studies, 2015, 18(2):168-182.
[17] 薛俊楠,马璐.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9: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