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朵 周文华
【摘 要】教师是教育之本,是优质教育资源中最为核心和显著的要素,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最活跃、最有张力的重要变量。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与水准决定着园所的教育质量和高度,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指向,围绕“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术研究”三大抓手,阐述了幼儿园加快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举措,进而促进园所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7-0112-03
【作者简介】1.陈朵,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江苏无锡,21417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2.周文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江苏无锡,214170)园长,高级教师。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和实现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基础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重大作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教师是教育之本,是优质教育资源中最核心和显著的要素,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最活跃、最有张力的重要变量。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与水准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园所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与体悟,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实践中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围绕“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学术研究”展开。
一、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关系。我园确定“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研育人”的工作路径,从强化研究入手,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学彰显儿童立场,焕发生命活力。
1.注重理论引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园构建线上线下学习联动机制,倡导教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广泛开展体系式学习、融合式讨论、案例式讲学、项目式研究、针对性解读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明确学习重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把学习先进的理论、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常设内容,以期让教学实践始终闪烁理性的光辉。
2.注重园本化的实践与表达。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教师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并把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园本化、专业化的表达。我园借助微信订阅号的力量,将教师在项目学习活动中撰写的学习故事、观察记录、教育随笔等,推送到微信订阅号上,让更多的教师体悟到“关心教育”的力量,让更多的家长见证“关心教育”的发展,同时又使教师的专业视野得到拓宽,专业能力得以提高。
3.组建园本化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园通过搭平台、创条件、优机制等举措,营造积极的师资发展生态,组建园本化的专业发展共同体:“青春联盟”团队(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四有好教师”团队(40周岁以下的成熟教师)、骨干联盟团队(骨干教师)等。共同体明确了各团队教师的发展目标,鼓励各年龄段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全体教师发展有方向、行动有准则、成长有伙伴、实践有指导、展示有舞台。
二、打造园所课程文化,让教师由实施者转化为开发者
园所发展的核心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课程最集中地表达了一所幼儿园对教育教学意义的理解。因此,打造什么样的课程文化就是打造什么样的园所文化。
1.日积月累,拓展基础性课程的园本化实施。
幼儿园基础课程的园本化实施是在全面分析幼儿经验水平、课程理念、实施原则、课程资源等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解读和合理重构的过程,也是将幼儿经验、园本资源、园本课程理念等与基础性课程进行融合的过程。教师需要对基础性课程内容重新进行讨论,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原有主题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合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课程理念和实施举措在螺旋上升中一步步地积累和形成。
2.寓教于乐,融合基础性课程与园本课程的开发。
园本课程的二次开发,需要教师对基础性课程的核心价值、目标、内容、实施路径等进行深入解读和再设计。例如在“城市奏响曲”的主题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依据外来新市民融入的实际情况,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创新活动设计,汇集课程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从儿童的视角对主题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和开发。教师在参与园本课程的开发中,在关注儿童主体地位和不同发展领域的关键经验基础上,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园本课程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3.融汇创新,打造特色化的园本课程体系。
我园在基础性课程园本化实施的基础上,融汇创新,打造特色化的园本课程体系。我园围绕“关心教育”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关心”课程,寻求教育实践新样态,将项目学习活动开发作为重要抓手,以关心周围世界的人、事、物3条主线为推进,开展贴近生活、顺应幼儿需求的项目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或园所通过资源和需求调查,独立或合作改编、创编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践,进行评价改革,促进教师的课程意识、知识体系、个性特点、教学风格的改变,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同时,教师不断摆正自己在幼儿园课程系统中的实践位置,提升自己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优化能力。
三、广泛开展应用性的课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科研是教师教学的第一生产力,学术特质是教师的专业化特质。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的引领。我园为了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以课题“幼儿‘关心周围世界项目学习活动的深度开发”为引领,结合项目学习活动中的热点、难点、困惑点,规划了一批子课题、小课题、微课题,开展了大量的行动研究,使教师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状态下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1.基于问题,开展实践研究。
“问题”是教师开展实践研究的根本,教师树立“问题即研究”的科研意识,引发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意识,结合真实的课程实践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选择,制定计划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幼儿‘关心周围世界项目学习活动的深度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预设和架构由小到大、以点带面、从易到难的富有连续性、层次性的系列项目学习活动。在项目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用图片、视频以及项目日志等形式记录儿童的游戏、学习,尝试带着问题去发现、解读儿童的行为,将儿童在游戏中的需要、问题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找到对接点,让《指南》渗透在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中,使教师更全面、积极、客观地了解儿童、评价儿童、支持儿童。通过研究的步步推进,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学会思考、积极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2.立足研討,实现智慧共享。
研讨活动聚焦教师共同的话题、问题等,通过工作坊的形式激发集体智慧,使教师在实践和探究中自主表达、经验共享,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研讨活动中,教师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面对面地进行讨论,使问题得以解决。在项目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探究性实践脉络进行不断调整,因此,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在简单的讨论后,教师产生了更多的新观点,然后根据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采用分组研讨的方式,提出对项目学习活动的调整意见。在研讨中,教师通过分工合作,图文并茂地将研讨内容记录下来,整个研讨过程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教师围绕问题不断深入,渐入佳境。教师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教师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同时,将自己有价值的思想进一步的外化和明朗,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得到不断提升。
3.提炼成果,鼓励创新表达。
随着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我们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我园课题组核心成员对课题成果进行了梳理,最终形成《儿童,其实离我们很近》《课程,在儿童的行动和学习里》《“关心周围世界”项目学习园本实践》等课题成果集。其中收纳了广大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撰写的学习故事、观察记录、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等,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托,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多角度、多形式地呈现了在实践研究中许多鲜活的、可操作的、可复制的经验,丰厚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开阔了教师的专业视野,引导广大教师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通过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动、教学方法都在发生持续改变。
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宏大的命题,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前瞻性顶层设计,又需要自下而上的风生水起式的内部生发,更需要驰而不息的长久坚持。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升工作效能,提高办园品位,才能实现师幼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