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王勇 金莉
摘 要:随着三级课程管理和“素养本位”时代的到来,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课程开发迫在眉睫。汉中市乡土地理资源较为丰富,但课程开发依然存在认知不足、教材缺失、实践缺乏等问题,建议通过转变乡土课程观念、打造立体式教材、探索开放式教学和激活乡土实践等途径,积极挖掘乡土资源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地理;课程开发;汉中市
清末,地理作为一个独立教学科目出现,但多为舆地课程,主要是乡土地理教学内容。1904年,中国近代第一部课程方案《奏定学堂章程》强调“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强调将乡土地理作为中国地理的一部分,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为家乡而奋斗[1]。2001年,随着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行,一些地方开始編写乡土地理教材;同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乡土地理的课程内容,乡土地理课程趋于规范。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可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乡土研学旅行活动[2],同时,课程目标也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发展演变,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基于核心素养的新编地理教材陆续发行。但基于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课程开设、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实践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汉中市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显著。随着“学在汉中”城市发展口号的提出,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倒逼汉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因此,有必要对汉中市乡土地理资源及课程开发进行分析,以挖掘乡土资源价值,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一、汉中市乡土地理资源状况
秦巴山区是中国生态安全的屏障,秦巴文化是中国汉文化血脉的传承。汉中市地处秦巴腹地,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是中国的中央水库、生态绿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地;同时,七条古代蜀道在此交汇,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人文积淀。汉中还是汉人老家,余秋雨曾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就是汉中”。
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资源和古今人文资源的总称,也是乡土地理资源的典型代表。汉中市乡土地理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平衡。已经开发的乡土资源中,自然资源类主要以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和水域风光为主,共计22类90处;人文景观类以建筑与设施和遗址遗迹为特色,合计399处。但汉中市旅游资源种类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城固县和南郑县,最少的是佛坪县。
二、汉中市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认知不足,重视不够
中学地理教师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及高校,对乡土地理课程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升,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多数地理教师认为乡土地理课程能够传承乡土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家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教师认为,该课程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限,对于提高学生成绩甚微,加上普遍存在课时紧、压力大的情况[3],各个学校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乡土地理课程,未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相关高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也较少参与该课程设计及开发。
2.乡土资源挖掘不充分,教材缺失
一线教师及相关部门对乡土地理资源挖掘力度不够。个别重点中学和教师进行过零星的乡土地理资料整理和教学应用,极个别教师有编制乡土学案活动,但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几乎没有[3]。教师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也多以图片、案例和文献等形式为主,资料收集过于传统,未能多渠道、多媒体、多方式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还存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料库建设滞后、乡土地理实践基地缺失、信息交流渠道单一等问题。
3.课程系统化水平较低,实践缺位
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乡土地理实践环节缺位。都市中学将乡土地理课程安排在初中阶段或高中一、二年级;还有部分学校专设课时用于乡土教学或不具体安排教学时间,但更多的学校以课时紧张为由,直接砍掉乡土地理教学安排。同时,由于时间、安全、经费、师资、管理等问题,绝大多数学校将乡土地理相关实践活动束之高阁,仅在个别学校的部分学生群体中因学科竞赛需要或兴趣爱好零星开展。
三、汉中市乡土地理课程开发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地理教育要从身边入手,从生活入手,乡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认知能力以及目前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汉中市乡土地理课程开发,以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促进地方教育发展。
1.素养领航,转变乡土课程观念
以核心素养为抓手,重新认识和定义乡土地理课程。乡土地理和国家地理课程是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普遍的关系[4]。乡土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接近学生生活,更易践行地理核心素养。由于乡土地理更生活、更具体、更真实,教师也更容易把握和实施,学生更方便观察、体会和实践,更加符合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目标,因此,乡土地理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课程,而是地理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乡土地理课程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突破学科壁垒和乡土教育的偏见,深度挖掘乡土资源背后的学科内涵和核心素养,形成集多学科知识、乡土文化乃至思政教育于一体的丰富且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直指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促进人地协调观形成。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上,打破以往过度依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传统,围绕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重新组织教学;教学时间上,可集中授课亦可分散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可专题形式,也可点滴渗透于全过程;还可借鉴探究课题或项目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开放性完成综合型学习任务,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还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形成。
2.深度挖掘,打造立体化教材
打破学科壁垒和部门界限,深度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内涵[4],形成内容丰满、形式立体的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教材内容也经历过一些合分变化,清末民初时期,乡土地理多与乡土历史、乡土格致等相结合;之后乡土格致从中分离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乡土地理多和乡土历史各自独立成书。早期的乡土地理教材多地方志式的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采用“地理八股”式;近年来出现了专题式[2]。汉中乡土地理教材内容可以借鉴大学科概念融合思想,以地理学科为主线,根据主题内容需要,补充历史学、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形成内涵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立体式乡土教材内容。内容组织形式上可以八股为主线,结合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生态地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提高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重点内容的完整性。教材出版方式上可结合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打造集纸媒、图片、影音以及数据库为一体的立体化教材,突破纸媒信息承载数量有限和方式单一的瓶颈,提高信息传输数量、质量、效果以及更新速度。
3.网络支撑,探索开放式教学
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探索多样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目前,各学校教学形式依然以传统线下课堂讲授为主,势必与课时安排形成冲突。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发形式多样、灵活机动的直播课程、慕课以及微课等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既能从形式上吸引学生,还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借助已有地方资源丰富乡土教学资料,形成汉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线上教学不受区域和受众人数影响,能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打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段壁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通过课题申报、项目合作、研讨交流,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地方性研究成果和科研动态,拓展教师眼界、提升乡土素养和科研水平;同时也能够将教学中遇到的乡土教学问题及时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研讨,形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联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乡土教育体系,提升乡土教学深度和效果。
4.多方聯动,激活乡土实践环节
资源整合,开发研学项目;多方联动,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汉中市已有的各类旅游资源、高校实验实训基地、政府及事业单位观测场,结合乡土地理教材内容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两三条适合不同学段、最具代表性的乡土研学旅行线路,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5]。通过栈道研学,让学生认识汉中交通的发展,分析制约因素和瓶颈所在,并明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和深刻内涵;借助武侯墓、定军山等,带学生走进三国,让学生懂得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不是仙人指点,而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必然结果,激发他们对地理的热爱和学习兴趣;结合汉江水源保护,理解祖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南水北调大型资源调配工程的重大意义,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责任感;借助朱鹮保护,重温小学课文《朱鹮飞回来了》,使学生深刻体会人地协调观;通过参观秦岭违建和汉中籍作家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学会敬畏自然和法律,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的时代使命,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髓。同时,通过地方政府、事业单位、高校以及家庭等积极配合,将集体、小组、家庭以及个人研学活动有机结合,推动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打开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龙泉.我国乡土地理课程的百年演变[J].地理教学,2020(06):4-8.
[2] 张海.我国乡土地理教材:历史变迁与发展思考[J].地理教学,2014(10):26-30.
[3] 金莉.中学乡土地理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8.
[4] 岳耀杰,黎晗颖.面向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教材开发探究Ⅲ:实施案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20(05):6-9.
[5] 曹元,王梅.利用乡土地理素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J].地理教育,2019(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