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嘉欣 杨林 胡启武 付姗
摘 要:课程思政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高中地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载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政教育存在认识片面化、教学方法单一和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等问题。为此,结合地理教学实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方面提出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行路径,以期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有益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地理;实施路径
思政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影响,使其形成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品德[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新时期思政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思政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相一致[3]。中学地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绝佳载体。若教师能善用这些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地理教学中,必将促成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了解了当前思政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教学实践探讨了课堂教学渗透思政教育的路径,以期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
地理课程教学是渗透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而地理教师是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其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及实践必定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笔者对中学地理教师实施思政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访谈19位在职高中地理教师,并在不同高中地理教师工作群发放问卷星(回收240份,其中有效問卷为234份,有效率为97.5%)。通过分析得知,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开展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思政教育的认识片面化
统计结果显示,关注地理教学前沿和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15.4%;对地理思政教育非常了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教师占总数的85.3%;认为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对学生有帮助的教师占65.2%,但仍有26.5%的教师认为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不大,效果不明显。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都有一定了解,认为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与生活有关的地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培养相关品格。但是,教师对如何进行思政教育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不强,没有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缺乏明确的思政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
2.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化
思政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状况主要从地理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频度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仅有28.5%的教师经常开展思政教育,37.2%的教师偶尔开展,34.2%的教师很少或者从不开展。在教学方法上,73.9%的教师选择课堂讲授法,35.2%的教师选择小组讨论或辩论,24.5%的教师选择角色扮演法,22.9%的教师选择课外实习法。由此可见,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仍处于主导地位。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在实际地理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较单一,易使思政教育知行分离。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思政教育多以宣讲、口号等形式进行。如在讲授“人口合理容量”这部分内容时,有些教师先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出相关概念,然后列举目前存在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以文本的形式告诉学生建立人口合理容量和树立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容易造成知行分离、地理育人的效果欠佳等问题。
3.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缺失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政素养的发展水平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差异性,而且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隐性化特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真正的思政水平无法准确测量。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主要以学生的地理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德育方面的评价体系较少。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应考虑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程度、立德树人目标的体现、实际教学效果考核等多个方面,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如何建立、落实思政教育评价尚不明确。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路径
1.深挖思政元素,构建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有关资源、环境、人口等知识与社会生活及时代发展紧密联系[4]。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四个方面[5]。而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关资源、环境、人口、海洋权益等教学内容蕴含着这些思政教育元素,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关注和了解社会时事热点、国家建设发展以及乡土民情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和品格的构建,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着手,系统梳理地理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基于思政教育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构建符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植被与环境”内容时,可通过创设“人工缔造的绿色奇迹——塞罕坝”的教学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塞罕坝林场的植被类型和特征,探究植被与当地环境特征的关系。教师可通过播放塞罕坝生态环境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此加强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的培养教育,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案例1 森林与环境
观察现象:展示我国塞罕坝地形图以及气温和降水图,提供塞罕坝林场的相关资料。
教师提问:由提供的材料可知塞罕坝的森林植被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请结合塞罕坝的位置和自然特征推测这两种植被有什么特征?它们与当地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分组学习和讨论森林类型中亚寒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分布的气候区及其分布区的特点、植被的特点和环境适应性。
教师归纳总结: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夏短冬长的亚寒带地区,乔木树叶为针状,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而落叶阔叶林一般分布在夏季较为暖和、冬季寒冷、降水适宜的温带季风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一般叶片宽阔、春暖发叶、秋冬落叶、抗寒抗旱。
观察现象:展示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地区和特征等相关资料。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适合塞罕坝的环境恢复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适合。因为塞罕坝地区的热量和水分不足。
视频展示,情感升华:在学习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时,教师通过播放塞罕坝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视频,带领学生认识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50多年里,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变成“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发展过程。如今,大美的旅游资源、间伐的木材为塞罕坝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完美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伟大理念,在学生心中种下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对人地协调观的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设计教学对接点,全面渗透思政教育
地理学科开展思政教育不仅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还应在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单纯地进行思想政治说教,而是需要设计地理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对接点,可从课堂导入、课程教学过程和课后巩固提升等教学环节中寻找。以新教材中图版必修二 4.2的“国家海洋权益”为例,进行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导入永暑礁吹填造陆工程的相关资料,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新课讲授中,通过图文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进行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进一步升华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海洋国土观念,培养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表1)。
3.构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强化地理育人导向
系统理论强调从事物的整体出发,通过研究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实现系统内部优化,达到系统的最优目标。根据地理教学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设计构建科学的、可操作的地理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图1)。
关于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的设定主要从教材、教师、课堂和学生四个维度进行(表2)。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也是延伸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据,教师需借助教材,挖掘思政元素,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能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能否设计合理的思政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地理课程思政能否有效实现的关键;课堂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从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效果等角度评价思政教育,有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解决问题;学生是地理教学的主体,学生价值取向、情感态度、行为規范的评价需要长期进行。结合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以“海洋权益”一课的教学设计(表1)为例,可从教材思政内容,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程度,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情感、价值观等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教学反思,不断促进思政教育的持续开展。
三、结语
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简单地通过几节地理课学习就能实现的,其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融入思政教育的地理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心仍是讲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地理教学渗透思政教育是必须的,但同时也应强调二者的有机融合、高质量融合。
通讯作者:胡启武,博士,教授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马力哈巴.“课程思政”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S1):53-54.
[3] 罗湘明.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 梁扬阳.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地理教育,2019(S2):51-52.
[5] 黄瑶,卜凌嘉.论《海洋法公约》岛屿制度中的岩礁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04):17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