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历史地位之高的原因探究

2021-09-08 22:04陶奕熹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9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荆轲爱国

陶奕熹

摘 要:荆轲留给高中生的印象是“千古第一刺客”。若研读《荆轲刺秦王》,再研读《史记·刺客列传》就会发现,荆轲无论从人品上、剑术上都是逊色的,为何他被推上“千古第一刺客”的高位?从失败的悲剧引发同感、报恩思想历来被提倡、统治者倡导爱国精神三个方面分析荆轲拥有如此高历史地位的原因。

关键词:荆轲;悲剧;报恩;爱国;历史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刺客起于布衣、起于乡曲、起于巷闾。今日为低贱之士,明日就被当权者奉为座上客。《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人,而其中写荆轲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这篇传记要表现的核心人物,但荆轲剑术粗疏,他对奇珍异宝、车骑美女的贪婪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在荆轲刺秦王的整个事件中,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田光、樊於期、秦武阳、荆轲本人、高渐离,还有燕太子丹。由此观之,荆轲刺杀秦王虽勇气可嘉,但他无疑是一个失败的刺客,为什么后人又把他推上了“千古第一刺客”的地位呢?

一、失败的悲剧触发同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梳理高中语文课本,因悲剧而成就的辉煌比比皆是。苏武的人生是悲剧,却成就了千古节义之士的美名;李煜的被毒杀是悲剧,但那缠绵的词却拥有了永恒的生命;荆轲的行刺是悲剧,当他在太子丹的催促下启程,他何尝不知这是一条死路。易水旁,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这是激励还是不祥征兆?想必荆轲是自知的,他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那是既知会死却无退路的毅然决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百年来,成功者又有几个?我们今人亦如此,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用心生活,但最终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企及自己的梦想,因此,荆轲的失败能得到同为失败者的我们更多的理解。

二、报恩思想历来被提倡

荆轲之所以留名青史,因为从古至今,报恩思想值得推崇。荆轲流落于市井,经田光推荐,成为太子丹的座上客。《史记》记载:“尊荆卿为上卿……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中国人历来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故史册里有为感激漂母的一饭之恩而日后赠以千金的韩信。荆轲享受着太子丹赐予的地位、美味、珍宝,所以走上一条为太子丹報恩的道路是命运的必然。据司马迁记载:“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后,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司马迁不写无用之言,《史记》中的文字都在凸显人物形象。我们不否认荆轲有些本事,也有些抱负,但他的能耐与胸怀承担不起刺杀嬴政的重任。

在《诗经》里,我们质朴的祖先们就懂得“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琚”的道理,所以荆轲不能拒绝太子丹的要求。为了报恩,荆轲刺秦王虽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成就了知恩图报的美名。

三、统治者倡导爱国精神

荆轲行刺意义重大,因为他的活动远远超出了专诸、豫让、聂政等人出自个人恩怨的“借友报仇”。伍子胥向公子光进献专诸,公子光善待之。专诸将匕首藏于鱼腹中,用匕首刺吴王僚,僚当即死亡。豫让侍奉智伯,很受赏识。赵襄子灭智伯,将其头颅制为酒器。豫让为报智伯的知遇之恩,不惜用油漆涂抹全身,使皮肤溃烂,口吞木炭使声音嘶哑,让自己不被人识,目的就是为智伯报仇。严仲子与侠累有矛盾,为了除掉侠累,严仲子求助于聂政,多次上门拜访,礼待聂政的母亲。为母亲养老送终后,聂政为答谢严仲子,刺死侠累,自己亦被杀。

专诸、豫让、聂政,皆受惠于他人,为报答施惠者,走上行刺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狭隘的个人恩怨,而荆轲固然是为了报答太子丹,但其身后还有生活于困境中的燕国百姓。因此,荆轲的行刺就有超功利性。自古以来,为了国家、为了百姓的牺牲是被提倡的。我们铭记杜甫,除了诗歌成就,还有他那哀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爱国心;铭记陆游,因为他在弥留之际,还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个体是渺小的,所以我们在家庭中寻找温暖;个体是渺小的,所以我们在国家里寻找归属。翻开史册,沉甸甸的爱国情贯穿于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荆轲为了太子丹,为了燕国,为了百姓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他的行刺闪耀着更多的道义光芒。

荆轲,永载于史册。在大一统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下,荆轲刺秦王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荆轲剑术疏拙,行刺以惨败结束,他没能救燕国百姓于水火之中,没能延缓嬴政统一六国的步伐,但悲剧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感恩以及爱国精神的无穷生命力使荆轲身上所彰显的人性光辉和道义光芒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旧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荆轲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文言实词小课堂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