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影视艺术特征分析

2021-09-07 12:05王信博
艺术评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表现合唱

王信博

摘要:《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探索教育制度的优秀电影代表,影片以音乐启蒙、组间合唱团为线索,拍摄场景集中、画面考究,在简单的叙事中结合优美的音乐元素带给人美和享受。作品中不但反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表现了影片制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对观影者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能够从中有所启迪。笔者对影片进行情节概述,并从其艺术表现内容和方式角度分析其艺术特征,探析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合唱  艺术表现  画面构图  视听语言  教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159-03

《放牛班的春天》颇具法国电影特点,电影的展现不是凭借大悲、大喜的夸张剧情来表现,也有别于好莱坞电影丰富的炫技和宏达的场景,整个电影故事都是简单、朴素的叙述,利用色彩温和的画面展示出主人公马修老师细腻的爱,讲述出“池塘之底”中小人物的成长蜕变。“爱”是电影中简单的主题内容,但是很难通过镜头表现出来,《放牛班的春天》运用音乐合唱的主调,采用视听语言将其展现在荧屏前,不但让欣赏者感受到爱和希望,并给人更深的思考。

一、电影概述

(一)《放牛班的春天》影视成就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以音乐为载体的电影,导演是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这部影片于2004年在影院上映,上印伊始即凭借其质朴、真挚的故事内容和其中蕴藏的深厚音乐艺术赢得一片赞赏,获得该年度的法国票房冠军,在上映之后的三年中也荣获众多影视文化奖项。特别是电影中呈现出的原创音乐,不但获得了欧洲电影节最佳作曲奖(2004年),还取得了第三十届法国凯撒奖最佳配乐奖、最佳声效奖的双重桂冠。

(二)《放牛班的春天》故事概述

《放牛班的春天》故事开场以倒叙的方式展开,电影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功成名就的音乐家,在回到家乡参加母亲的葬礼时,儿时的伙伴带给他一本童年时期的尘封日记本,进而引出这位艺术家与既有成就截然相反的童年,还有遇见马修老师以后,人生的转变。

这部电影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时代背景,在二战后法国的一所寄宿制学校中,面对频频“制造麻烦”、家庭地位卑微的一群儿童,哈珊校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残酷手段对孩子们进行无情的制裁和压迫,而在根深蒂固的落后体质中,受强制教育的耳濡目染,其他教师也逐渐被同化。善良敦厚的主人公马修老师,相貌憨厚、体态偏胖,眉眼中都流露出善意和宽容,与其他尖酸、严苛的教师嘴脸形成鲜明对比,他豁达、宽容的性格也与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格格不入,作为一名音乐家,事业发展受限,为谋生计也好,为选择新的生活也罢,来到这个与音乐梦想大相径庭的问题学生教养院——“池塘之底”,成为一名代课教师。面对这些毫无规矩、调皮、卑贱的问题学生时,马修老师并不认同校长哈珊的做法,他没有简单的采取高压、粗暴的体罚方式,而是更加宽容、体谅学生,以诙谐、温和的态度教化学生,极力反对采用体罚的方式管教犯错误的学生,并且在校长面前为他们编造“谎言”而开脱,利用各种方式庇护学生,保护他们的身体不受伤害,更捍卫了学生作为人的人格尊严,这种做法让学生们对教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爱的种子悄无声息的播撒在这些少年渴望爱和尊重的心灵土壤之中。

马修老师在教养院上课数日后发现学校中并没有音乐课,这恰恰与他曾是一个音乐家的背景巧合,于是他提起很久没有创作的纸笔,打算使用音乐的魅力打开这些孩子封闭的内心,用音乐的灵魂来感化学生。在组建合唱团的过程中,马修老师不断的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开口,竭力发掘学生的优点,面对哈珊校长的质疑和反对,经过艰难的组织和排练,很多学生逐渐喜欢上了音乐,马修老师创作的优美旋律就像是在原本阴霾的生活中编制出一道道七彩的光芒,像春风化雨一般坠落在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孩子们本身应有的那份纯真、活泼也从心底浮现。在这个一直被制裁、冷漠相待的边缘学校,马修老师的音乐就像是号角,吹响了孩子们心中的唯美乐章,也像是黑暗中的星火,点亮了孩子的希望和梦想。整个故事以音乐合唱为载体来宣传爱的教育,在每一个故事情节中展现艺术魅力,让观众在欣赏影片和音乐的同时获得心灵的生化和洗礼,在天籁般的歌声中听到孩子純净的世界,并引发对人生、对教育和爱的思考。

二、艺术表现特点

影视节目的视听语言指的是在节目制作中,合理安排和运用视觉、听觉等刺激,向观众表达的一种感性语言,即座屏剪辑、声音效果、影像画面等等。人们对视听语言的认识和定义随着这门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guccedo的观点显示,他认为“电影是由图画写成的”,但是alexander arnault则认为“电影是一种图画语言”,具备自己的语言变化、修辞及规则。基于以上理论,我们认为电影的视听语言不但是影片所表现出的艺术手段,并且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符号系统,其中包括声像关系、镜头、镜头组合等。《放牛班的春天》能够获取观众的赞赏和巨大的荣誉,不仅仅是其蕴含的饱满人文关怀和细腻的感情,同时,也归功于导演在影片拍摄方面炉火纯青的视听语言运用,音乐合唱与画面镜头的完美交织,将欣赏者带入到电影所营造的细腻而温暖的环境之中。

(一)蒙太奇镜头

在电影开篇,导演就采用蒙太奇式的拍摄手法,高空俯视航拍城市街景,将美国纽约的高楼群、代表建筑和国旗展示出来,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随后,摇镜头转场至一个宽敞优雅的音乐会休息室,一个样貌安宁、衣着得体的白发老人出现在休息室的沙发上,助手推开房门将母亲去世的消息带给他,然后推镜头重点拍摄老人的面部表情,平静的面部难掩内心的悲伤,但是面对接下来就要进行的音乐会表现出异于普通人的卓越心理素质,体现了老人的不平凡。音乐会的舞台上,身材笔挺、气质非凡,手拿指挥棒在大型音乐会现场尽显大家风范,但是特写镜头拉近,老人平静祥和的眼角确挂着一滴泪珠,表现出老人的专业、敬业精神,又在侧面表现出老人内心对于母亲深厚的感情,展现出一个专业水平高、有修养又感情细腻的音乐家形象。由近镜镜头过渡至中景镜头,音乐厅场面盛大,台下座无虚席,嘉宾衣冠华丽、素质不凡,老人在这样的会场上从容不迫的完成音乐指挥,也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即他是一名顶级的指挥家。再次航拍俯视,雨中的街道上,汽车轮胎悄无声息的划过,老人在音乐会结束后立刻赶去参加母亲的葬礼,此时转摇镜头,场景更换,葬礼前众多人身着黑衣、手持黑伞,在雨中肃穆,老人站在人群之前为母亲哀悼,雨安静的下,没有一丝风吹过,也渲染了整个影片平和的基调。这组前进蒙太奇的镜头交织,完美的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以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为故事的发展、推进奠定基础。

影片的第四分钟之后,老人的旧友递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通过一组叠化剪辑,将剧情推进至1949年,皮埃尔·莫安琦曾经就学的学校——“池塘之底”,随着老人目光的推移,对日记本上一字一句的阅读,一个推镜头的运用将观众的视点牵引至日记本的插图上,再完成“池塘之底”的真实场景和时空转换,所有故事从这里、这时开始。

(二)色彩艺术

在整个电影的叙事中,导演采取主导色彩的方式,影片按照色调先冷后暖的方式展示,通过颜色的变化烘托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电影的前半部分以灰白色调为主,马修老师刚刚来到教养院是寒冬时节,整个校园中都弥漫着雾气,营造出一种寒冷、萧瑟、灰暗的氛围,就连学校的建筑都是灰白色的,树木也是凋落的,整体给人一种消极、不欢腾的校园氛围,衬托出校长哈珊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刻板、落后的管教方式和孩子们并不快乐的校园生活。当电影播放至半小时左右,皮埃尔因在课堂笔记本上乱涂乱画、丑化教师而关禁闭,导演在拍摄中采用框架式构图,运用冷色基调、侧光照射,将皮埃尔·莫安琦的叛逆、顽劣性格展示出来,也展示出“池塘之底”对学生的禁锢。当电影进行至45分钟左右时,皮埃尔从教养院中逃学,到校外母亲工作的餐厅去了解母亲的真实生活,场景设置成阴冷下雨的天气、灰暗的街景,整体的冷色调展现了皮埃尔对其他同学语言的敏感和少年阶段应有的叛逆。随着季节的变化,电影的整体色彩基调也逐渐回暖,冬逝春来,孩子们在与马修老师的共同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庇护,爱的种子在心底悄悄萌生,与时节带来的温暖与光芒相得益彰,也阐释了马修老师教育方法的真正意义。此外,导演在人物的服装选用上也颇具心思,电影中人物穿着的衣物都是棕色、白色、灰色等暗色调,孩子们也没有鲜艳的衣服和鞋子,表现出他们日常生活的乏味、枯燥,经常被暴力制裁,与小孩子应有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格格不入,教师都穿着正式,白色衬衣、正装外套,表现出教师的思想刻板,教育观念落后。

(三)画面艺术

导演在整个电影的表现中巧妙运用道具增强画面效果,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时代特点以及心理变化。当马修老师上第一节课时,学生们就将一颗点燃的香烟放在骷髅道具的嘴中,这样的画面不但暗示着马修老师感化这些问题学生的难度,也反应出学生们对教育制度、教师的一种敌对、反抗和戏谑。通常电影中出现铁栅栏、围墙等画面都预示着某种禁锢,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也不例外,电影中因孩子犯错被关禁闭而多次出现铁栅栏的画面,寓意着学生们被教养院的教育制度所禁锢,被教师刻板冷漠的教育方式所禁锢,黑暗的房间没有光亮,在一声巨大的关门声后,门上的铁栅栏登场,在栅栏的交错中,可以看到孩子在禁锢之下的一种无声的抗争和无力感。电影中多次出现关禁闭、栅栏门的画面,也是对“池塘之底”教育的一种控诉和暗示。

随着故事的推进,马修老师与落后教育制度的抗争和对孩子们的关爱不但感化教养院中的学生,也使教师们有所感化。冷漠、刻板的哈珊校长就是其中之一,导演运用哈珊校长叠纸飞机、站在桌子上射纸飞机的画面暗示哈珊的改变,从一个采取简单、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校长,到一个能够折纸飞机,甚至是凌驾于自己办公桌上射纸飞机的校长,反应出哈珊渐渐从自己高大的身份禁锢中走出,试图用更灵活的方式面对自己的职位和学校中的孩子们。在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时,纸飞机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由高大严峻的教学楼中飞出,这样面向阳光、拜托黑暗、脱离禁锢的画面也预示着孩子们对理想的憧憬,对爱的渴望。

(四)音乐艺术

《少年班的春天》整个电影以教音乐、组间合唱团为主线,将故事前后串联,点燃故事的生命力。马修老师凭借自身的音乐才能和洞察力发现了孩子们身上的音乐天赋。在组织学生练习合唱时,马修老师鼓励孩子们大胆开口,虽然学生并不懂得曲子的真正含义,但是音乐是纯粹的,观影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学生对音乐的喜歡。也是从组建合唱团开始,学生和马修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敌对的配合,学生与音乐之间也有戏谑到喜爱。也正是音乐之美刺激了别具天赋的皮埃尔,即便是在受罚劳动时也被其他同学的歌声深深吸引,能够在下课之后对黑板上的乐谱情不自禁的痴迷,偷偷练唱。音乐是感性的,是不分年龄和阶级的,它成为马修老师与孩子之间紧密相连的纽带,也成为打开孩子们封闭心灵的钥匙。导演充分运用音乐的特点,将电影中的人物情感融入音乐之中,有了音乐的加持,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生动的表达出所蕴含的细腻情感,而这种情感不仅单纯的萦绕在学生和马修老师之间,也让电影观众产生共鸣,深刻体会到这种情感。

参考文献:

[1]王晨.合唱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J].声屏世界,2020(07):65-66.

[2]王小爱.基于教育的视角解读电影《放牛班的春天》[J].生活教育,2018(02):55-56.

[3]梅馨芮.影视表演中角色塑造特征分析[J].名汇,2020(03):24-25.

[4]谭心彤.浅析影视导演艺术特征[J].记者观察,2020(06):109.

[5]郝力瑶.浅谈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及欣赏方法[J].大众文艺,2018(02):154.

[6]张舒展.观《放牛班的春天》儿童唱诗班现场音乐会有感[J].艺术评鉴,2018(08):50-51.

[7]李艳娥.用双手成就你的梦想无论你曾经如何劣迹斑斑——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有感[J].青年教师,2018(09):19-20.

[8]杨艳.用音乐解读生命的意义——《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音乐窥探[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04):120-121.

[9]迟宁武.浅析电影画面色彩语言的艺术表现研究——电影视觉艺术浅探[J].魅力中国,2019(28):328-329.

[10]刘兵.电影摄影创作中实景的技术处理与艺术表现[J].环球首映,2019(09):28.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艺术表现合唱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