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课程中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运用策略探究

2021-09-07 11:54汤顺鑫
艺术评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运用策略

汤顺鑫

摘要:民间美术色彩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强烈的色彩对比、丰富的随类赋色、民众的表情达意等体系特征既是民众思想与观念的集合,也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共同审美追求。在新时代号召民族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将民间美术色彩体系运用于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的策略研究,对完善高等院校美术课程体系,传承与发展民间美术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校美术课程  民间美术  色彩体系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105-03

东汉许慎对“色”的解析为:“颜气也。从人从卪。凡色之属皆从色”。笠原仲二认为:“色”是中国人“美”意识的重要来源。可见在我国的民间文化中,美术形态的色彩是复杂且神秘的,其色彩体系的总体特征亟待深掘。将民间美术色彩体系运用于高等院校的美术课程中,不仅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实践的过程,而且将会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一、高校美术课程中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可鉴概征

中国民众的文化思维、审美观念及视觉规律均影响着民间美术的承传与构建,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可谓之为“天玄地黄”统辖下的“五方正色间色”系统。由远古先民的单色崇拜,到始祖时代的“五彩彰施”,加之民众对民间美术色彩认识与运用的不断深入,其体系逐渐显现,总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

一是强烈的色彩对比特征。在民间美术造型及图式中,民众在色彩的搭配上是别具一格的。纯色的直接使用不仅使民间美术普遍饱含明快、鲜艳、热闹的调性,且与讲究色调、调色的西画截然不同,自成一体。其色彩在民间美术造型及图式中的运用,不仅保留了较高的纯度,而且兼具概括性。如民间年画的用色,民众在绘制中则喜用红色、绿色、蓝色、紫色等高纯度色彩,其色调浓烈鲜艳,甚至常用大面积的黑色、墨线及适当的留白对鲜艳的色彩起到衬托作用。俗称为“杂货”“耍货”的民间玩具制作,出于孩童在色彩上偏爱对比强烈、鲜亮明快的事物,便将浓丽夺目的色彩附着于泥人、布娃娃、风筝等“小玩意儿”之上。显然,在民间美术色彩的审美趣味上,民众们既讲究又粗犷,既强调互补又追求对比,饶有一番意蕴。

二是丰富的随类赋色特征。民间美术在造型及图式的色彩使用上,多种颜色的混搭实属常见,其配色可谓是五彩斑斓。民众常以一类纯色为底,辅以多种颜色对图腾或纹样进行呈现。如在由原始面具发展而来的戏曲脸谱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常以黑色、红色、白色等对比强烈的颜色为脸部底色,辅以各色的线条及色块勾画眉子、鼻子、嘴窝与眼窝,使得脸谱样式异常丰富。民间刺绣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普遍以大面积的红色、黑色、紫色或蓝色为底,并用青色、红色、蓝色、黄色等颜色的丝线绣制图样及纹饰,其艳丽的图式、丰富的色彩极具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甚至以往受生活环境与习俗而讲究大红色为主的民间剪纸,发展至今也衍生出拼色与衬色、点彩与勾绘等相结合的剪纸。这种丰富的随类赋色特征,不仅延展了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更拓宽了民间美术的功用文化。

三是民众的表情达意特征。民众往往会朝着自己的心愿去认识与使用色彩,让色彩与求福、趋利、避害等目的性相联系,赋予色彩特定的内涵及寓意,使五彩斑斓的色彩充满主观性。红色作为民众神祗崇拜的代表色彩,起始于山顶洞人对灵魂不死、生命永生的祈愿,演變至今成为了镇邪驱鬼、红火喜庆的民众情意;白色犹如万物凋零的严冬,在长者仙逝之际承载着民众对于逝者的哀思。反观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意味,则夹杂着尊卑等级制度,都城四门的色彩、民宅与皇宫的用色均为民众不可逾越的用色规则。可见,民众对于色彩的审美情趣,不同于尼采的“自我扩张”之情,不是王尔德的“自我表现”之情,也不是佛洛依德的“性欲转移”之情,更不是中国文人的“触景自来”之情。其所要表达的情意,是对生命的赤诚与对生活的向往。

二、高校美术课程中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运用策略

民间美术色彩体系作为我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美术创作的一部分,其如何在高校美术课程中活用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掌握民间美术色彩知识、创作技巧与传承创新的能力值得深思。因此,我们在充分总结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总体特征后,考量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民间美术色彩体系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运用于高校美术课程之中。

一是用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文化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艺术认同。教师们在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民间美术色彩体系与美术作品的融合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一环,以此不断丰富与优化美术课程内容。首先,教师们可将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赋色观念、五色正色文化及五色间色文化带入美术理论教学,借助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结合影音、图片、文献等资料与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整合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在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呈现其特殊的表现原理、手法及风格等,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美术创作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与以西方美术调性为标准建立的学院派美术色彩体系不同的是,民间美术色彩体系是起源于原始造型及图式的固有色,系统地构建于民众主观情感的表达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们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相关的地方文化、环境、民风民俗等教学内容的讲解,将学生的意象认识引导至对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完整认知,使其掌握民间美术色彩生活化、情感化、象征化等特性的使用规律,从本源上形成民间美术色彩体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的艺术认同。

二是将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掌握纳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完整的教学目标不仅包含了课堂中传授民间美术色彩基础知识的静态教学目标,还囊括了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互动所衍生出的动态教学目标。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们在美术课程相关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既要立足于提升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运用能力,还要在美术创作中预留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首先,应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检测性,即在教学中充分将民间美术色彩体系融入其中,并能检测学生对于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完整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这与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其次,使教学目标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进行民间美术创作打通“入口”;最后,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体现出对学生审美与表达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树立对事物、人物及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的真情实感与态度,锻造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素养。这不仅能够推动高等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客观全面地展现民间美术色彩观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地方民间特色融于美术课程教学,融入学生的美术创作,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其民族的审美认知及美术创作能力。

三是用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传承创新教学方式,扩展学生的创作思维。教师们可将分层教学、合作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融入高校美术课程之中,革新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使高校美术课程能够与当地民间美术有效融合。把传统的课堂挪出教室,带领学生深入当地著名的民间美术传承地,实地学习与掌握其民间美术造型及图式的绘制流程、绘制技艺与用色方法。其当地民间美术传承人所传习的色彩、纹样及造型等饱含地域魅力的锻造技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力,增强对色彩的敏锐捕捉与巧妙运用,在满足自身的审美情趣中激发无穷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教师们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与民间美术传承人合作的多元方式,紧紧围绕民间美术色彩体系构建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的设置难度适中的教学思路,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理解与认知的阐述。在此过程中客观地对民间美术色彩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以及寓意内涵等进行深入思考,以摸索自己想要呈现的风格与技法,扩展创作思維。

四是用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成果推动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教学质量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标杆,是社会、高校乃至教师极为重视的课程系统的标准之一。在民间美术色彩体系运用于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充分地将理论、实践及成果转化相结合,在作品中带入民间美术色彩的现实感召力与文化象征性,规避高校美术课程成果的自娱自乐性,其不仅能使学生熟悉与掌握民间美术色彩体系,产出与地方文化接轨的民间美术创作作品。同时,充满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创作将迅速被市场所接受,这一成果转化将大大推动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延展学生的专业成长方向,进而助长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不仅如此,这一理论、实践及成果转化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方式,也将有利于地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为民间美术文化融入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了参照“入口”。

三、高校美术课程中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运用价值

随着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各层次美教课程对于其运用可以说是层见迭出。其中,民间美术多运用于理论课程或通识教育的课程之中,且认为其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与实际意义。殊不知,单就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在高校美术课程中的运用便已具备较高的价值,更不用提民间美术的众多题材与种类的运用。总体来说,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在高校美术课程中的运用价值主要有:

一是有助于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完善。民间美术色彩体系作为民间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校美术课程中的运用不仅可为民间美术造型、图式等内容融入高校美术课程提供“样板”,同时,高校也在运用民间美术这一富含地方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与实践的新形式,构建系统的以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可想而知,对于民间美术文化在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有且不止于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其繁多的种类、题材与包含的地域风格、特色及文化内涵也均可成为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关键词与主要内容。这也便对教师们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要主动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认知艺术观念,以社会各地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从理论、实践与成果转化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课程,发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完善高校美术课程体系。

二是有益于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树立。习总书记曾指出:要将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有机结合为一体,并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青年一代,在历史的道路进程中,不仅需具备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需树立极高的文化自信。将民间美术色彩体系运用到高校美术课程中,也就是将颇具地域特色的美术文化引入高校教学,使学生能对中国的民间美术文化、传统美术文化和现当代美术文化产生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与认识,同时注重提高学生文化差异意识和辩证看待中外美术文化的能力,使学生在与中外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民间美术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归属感,避免其迷失在多元的文化浪潮中,以致找不到正确的文化方向。可见,通过高校美术课程潜移默化式地传承民间美术文化,不仅有益于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文化自信,而且有益于构建充满希望和朝气的精神家园,甚至促使青年一代扛起民族复兴事业的伟大旗帜。

三是有利于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间美术的民俗魅力、艺术价值及本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消失殆尽,其追求工业水准与商业程度的市场所带来的批量化、大众化特点的现代工业艺术品,开始取代原始手工家庭作坊式制作的民间美术作品。高校作为传播知识、教授技能、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能够为各种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保障。因此,在高等院校的美术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当地民间美术传承人对学生进行有关民间美术理论、技法的传习,引导其开展关于民间美术文化的美术创作实践,将个人情感、审美趣味及艺术创造力融入到美术创作作品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间美术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延续和传承,进而促使民间美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化发展,丰富民间美术的形式与内容,一定程度上助推我国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将给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提供更多主观性的选择与灵感上的启发。而此类的主观选择与灵感启发,正是源起于民众内心对地方民间美术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教师们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将理论、美术创作实践与作品成果转化相联结,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思想、艺术特征、创作构思等多方面熟悉并掌握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将传统民间美术色彩体系的优点化为美术创作的基因与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和美术创作能力,使其作品富含更多的主观表达与现实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美术类专业及传统民间美术走进现代,迈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1963:187.

[2][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杨若薇.上海:三联书店,1988:4.

[3]罗石涌.论民间美术色彩对湖湘当代油画的影响[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年.

[4]高雅梅.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界,2015(11):91.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运用策略
合作学习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