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 知行合一

2021-09-07 01:41刘浩军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讲学代词文言文

刘浩军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小说,该文通过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入河中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对事情不应根据常情和自己的认知视野作出简单结论,而应区别不同对象、环境和条件并全面分析作出判断。《河中石兽》语言简练,结构层次清晰,叙事脉络清楚,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1]。《河中石兽》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时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文,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教材和七年级下册教材前面几篇文言诗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但是,理解此文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在阅读方法和疏通文意技巧上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积累本课重点文言詞汇,疏通句子,掌握本课内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学习此文,学生能够明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的道理,并激发自己探求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的意义,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2.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准确疏通课文,教会学生体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剧中纪晓岚聪慧、机智、幽默、风趣,他对发生的事情不枉下断语,而是仔细分析、推理再作判断,所以做事往往胸有成竹。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篇小说——《河中石兽》。(板书题目)

二、基础常识简介

(屏显):

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号文达公。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多个领域。

作品简介:他的作品记录了很多亲身经历的事,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常常对所叙内容加以讥讽和评论。此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前后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说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三、初读课文,读准词句

(一)学生自由诵读

(学生自主通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读准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学生诵读展示

1.两位学生分别诵读课文(学生纠正学生读音、节奏错误,老师点评)。

2.全部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读音、节奏错误)。

四、熟读课文、读懂文意

(学生自主通读课文,理解词义,疏通文意。)

(一)理解词义(多媒体先显示题干,经过学生回答后再显示答案)

(屏显)

1.一词多义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重:

僧募金重修(副词,重新)

乃石性坚重(动词,沉重)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词,它,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至石之半(助词,的)

求之下流,固颠(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其:

其反激之力(代词,水)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代词,其中)

于:

山门圮于河(介词,在)

求石兽于水中(介词,在)

湮于沙上(介词,在)

当求之于上流(介词,从,到)

必于石下迎水处(介词,在)

果得于数里外(介词,在)

2.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今义:年龄。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一般为判断动词。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下流:古义:河的下游;今义:卑鄙,龌龊。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

3.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本义“急涨”。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4.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

5.常规词语

临(靠近)、岂(怎么)、暴(突然、急、大)、携(带)、性(性质)、沿(顺着)、凡(凡是,大凡)、盖(因为,由于)、倒掷(倾倒)、如(依照)、果(果然)、然则〔是(既然)这样,那么……〕

(二)逐句翻译文章,疏通文意

明确内容: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石兽倒下的地方)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和尚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摇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竟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的时候,石头必定栽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和尚)按照他的话去寻找石兽,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很多,怎么能根據(某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三)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讨论概括、老师评价。)

明确:此文作者通过叙写寺僧根据自己的看法及别人的建议在河中寻找石兽的故事,提出“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

愿为市鞍马(为此)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2.乱: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3.颠:不亦颠乎(通假字,同“癫”)

六、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河中石兽》字词句的理解及课文的翻译,弄懂了本课的故事内容,希望同学们课后加以巩固。

七、课后练习

熟读《河中石兽》,熟悉本课字词句的意义,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前一课时通过对《河中石兽》字词句的理解,疏通了文意,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复述课文故事情节。(一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2.全班诵读课文一遍。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老师点评。)

(屏显)

1.此文作者提出一个什么问题?针对什么事情提出的?

明确:提出“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问题。〔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很多,怎么能根据(某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这一问题是针对寺僧根据自己的看法及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建议在河中寻找石兽的事情提出的。

2.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为什么会认为在河中自己以为的地点能够寻找到石兽呢?结果如何?找出原文回答,并分别分析他们寻找石兽考虑的要素有何不同。

僧(第一次):“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考虑的要素:石兽及沉入水中的位置。

僧(第二次):“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考虑的要素:石兽、沉入水中的位置、流水的作用。

讲学家:“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颠。”

考虑的要素:石兽、沉入水中的位置、石兽下面的泥沙。

老河兵:“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考虑的要素:石兽、沉入水中的位置、石兽下面的泥沙、流水。

3.从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态度和认知中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寻找石兽的必然结果。

明确: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说明他办事目标明确,毅力坚强,但学识不足。按照他们的经验寻找石兽必然失败。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讲学家的“笑”是对寺僧一种嘲讽和自恃博学的心态,通过他的态度和认知说明他轻视他人,对事物一知半解,好为人师,自视清高。按照他的认知寻找石兽必然失败。

老河兵:“又笑曰”、“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通过他的态度和认知说明他实际经验丰富,考虑问题全面周到,充满自信。按照他的建议寻找石兽一定成功。

4.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认为在河中自己认为的地点会寻找到石兽而结果只有老河兵的判断正确,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寺僧、讲学家只考虑到寻找石兽的一部分要素,老河兵考虑了寻找石兽的全部因素,并有实践经验,所以按老河兵的建议才找到了石兽。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象片面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和与之有关的要素,更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成功。

5.概括此文主旨

自然现象的发生有共同规律但往往又包含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常情或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而作出主观判断,而应全面周到考虑事情的相关因素作出正确判断。

三、拓展延伸,巩固学习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学生按要求讨论交流,然后回答问题,老师点评。)

(屏显)

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解】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拊:拍。搐chù:收缩。此指“夹”。掉:摆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明确: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明确:“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3.疏通文意

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4.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选文中两处“笑”的具体原因。

(1)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2)隐士笑是认为牧童说得对。

5.选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要注意观察生活,注意事物细节,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学生诵读课文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用两个课时学习了《河中石兽》,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层次清晰地叙写寺僧因重修寺门寻找沉入河中的两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现象的发生有共同规律但往往又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常情或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而作出主观判断,对事情要全面周到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六、课后练习

1.继续背诵《河中石兽》;

2.课后读读《刻舟求剑》《纸上谈兵》等小文章,明白其中所讲的哲理。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河中石兽》是一篇浅显文言文,但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叙事内容,明白感悟事理,我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高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先用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的形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分三大块进行教学,逐步完成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第一版块音读,让学生读准字词的音,读准句子节奏,读顺文章。第二版块意读,通过多媒体显示不同类型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的翻译、文意的疏通等方块式教学,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能够记忆所学知识,熟知课文内容。第三版块悟读,主要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认为石兽在哪里的因素,让学生明白“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有共同规律但往往又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依据常情或自己对事物的一知半解而作出主观判断,对事情要全面考虑,才能得出正确判断”的道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才能行事正确。为巩固所学内容,两课时各进行了一次“拓展延伸”,第一次拓展延伸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词句的疏通方法和积累所学的重点词句;第二次拓展延伸是让学生综合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及道理。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相互补充,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准确性高。在“精读课文,感悟道理”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逻辑性强,先用作者结论探求原因,再分析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拓展延伸,巩固学习”环节,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与课文内容相似,学生很容易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教学设计规范合理,完成教学目标效果佳。

【参考书目】

李學新:《教材解读?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湖坪中学)

猜你喜欢
讲学代词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银龄讲学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