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韶华
一、“类题”:高考古诗类选文的“语文本体”概观
自2017年新高考始至2020年,全国三套语文卷古诗类命题选文共12篇,具体如下:
综观可知,古诗命题选文呈现出以下特点:1.题材丰富。选文涉及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有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又有平民百姓的本真生活,还有文人雅士的艺术情操。2.主题多样。选文或探索自然,或体验感悟人生,或体察认识社会,激发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兴趣。3.文质兼美。选文再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履历,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诗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讲究韵律。4.文化审美。选文彰显文本的社会影响和意义,富有文化内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题点”:高考古诗类命题的“高考评价”观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类作品提出要求:“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1]。另外,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张开先生在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时阐释了高考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我们以新高考四年全国卷诗歌阅读命题为参照,来梳理高考对诗歌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1.选择题(2017年选择命题题干为“不恰当的两项”)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命题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方式来考查阅读能力(即理解与分析、鉴赏和评价等能力),进而区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命题角度主要是文章的重要语句、内容、结构、主题等诗歌文体本体知识,符合新课程标准“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的要求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综合阅读能力的要求”准则。作为课堂教学重要形式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应该将诗歌文本的命题测试考查功能导向语文课程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中学语文讲评教学范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教学链”:高考古诗类命题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
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课程教学的起点、形式是有差异的。课程教学以“教师用书”的形式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进行方向性的教学指导,以形成国家课程教学体系的有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同样,对于高考诗歌作品,如何确定命题文本讲评教学内容很重要。本研究在讲评教学实施过程中,从命题文本“语言——文字”信息的理解、“内容——主旨”信息的诠释和文本外在的“形式——结构”信息的诠释出发,解读确定统整命题材料,对语文知识体系、讲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科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培育形成整合性的结构化、多样化、深层化的讲评教学体系。基于此,本课题从微观层面的高考命题“题点链”和宏观层面的诗歌文本本体知识特征的“类题链”来确定高考诗歌命题统整讲评“教学链”:
我们在讲评教学过程中以命题文本“教学链”的体系结构为基础,侧重各命题文本材料与设题角度的统整,對文本材料与命题角度的深刻性(语文本体知识的本质)、内隐性(语文知识的文字呈现方式)、稳定性(高考评价与学业水平质量)三个维度作深入分析,为讲评教学提供现实依据,进而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目标。
四、“问题驱动”:高考古诗类命题统整讲评教学支架的构建
如何建构诗歌命题文本讲评教学课堂,决定着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度,也决定着高考命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引导把握度。有论者提出了“理解”的六个问题维度观,即“浅释性问题、领悟性问题、赏析性问题、洞察性问题、移情性问题和自省性问题”[3]。这六个问题从“作品——读者”关系角度基本上概括了文本教学由浅到深的知识层面和教学过程。我们通过“关键词语”与“文本知识”观察视角作图例呈现,以便讲解诗歌文本讲评教学支架的建构:
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成”导向的课程教学,情境教学是新课标理念的重要范畴之一。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课堂,问题驱动是重要策略和途径,创设具体的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是新课程必然要求。以六个维度“问题”设计构建讲评教学支架,可从文本的内容与主题、字词与语段、结构与布局、情感与表现以及读者接受与作品对话等文本情境要素驱动学生获得文本整体性的认识。当然,在实际讲评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情况作具体处理。
课题构建的“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的范式中关于“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知识问题(“教”的知识和“学”的知识)和程序问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构问题与问题的系统化也是讲评教学的重要环节(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建构问题是本课题的另一个子课题,本文只简单说明:发现“题点”——确定设问角度——建立知识“题链”——统整构建体系),在讲评教学中优化学生构建的问题,以达到高考命题研究与讲评教学路径——从“预设问题”开始、到“生成问题”结束的优化,这正是我们对高考命题研究的创生点。
五、講评过程:高考古诗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设计
基于学业水平质量评价指标的高考实用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并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来研发实用类文本“教学链”,实现讲评教学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如下图示:
下面是高考古诗讲评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省略自学清单讲解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主题:“内容+”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卷目:2020年全国卷Ⅰ诗歌命题。
任务驱动:借助工具书,把握诗句中难理解的字词,联系语境,把握诗句之间的语境关系,进而准确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延伸:把握诗歌的内容,可以从几个角度出发:1.关注诗题。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2.借助诗注。诗注一般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或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以及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至关重要。
真题训练:2020年全国卷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教师明确: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教师延伸:1.命题规律: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句、诗歌主旨和相关艺术技巧。这种题型体现了考试大纲要求的综合考查的特点,学生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多角度把握诗歌。2.解题思路:(1)标注怀疑点。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要求点),就是对题干要求的“内容+”的诗歌、诗句的关联性与整体性把握,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2)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题干,包括诗歌的意象、手法、语言、情感、构思等,回归原诗寻找对应处,筛选信息类的题目要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3)落实设误点。根据“知识性(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分析鉴赏(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课堂作业:完成2017年全国卷Ⅰ、Ⅱ诗歌命题。
第二课时
教学主题:“形象+”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卷目:2020年全国卷Ⅲ、2018年全国卷Ⅱ和2017年全国卷Ⅰ。
任务驱动:找出诗中的形象,联系语境,把握形象之间的语境关系,进而准确理解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教师延伸: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真题训练:2020年全国卷Ⅲ: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教师明确: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联系历史,结合注释,可知魏征进言进谏屡屡冒犯皇帝,但其刚直品质却深受唐太宗赏识:苦笋。苦节与生俱来(即“苦节乃与生俱生”),有“节”(即“节操”),象征了方正的人格操守,因此受作者喜爱。诗歌使用魏征这一典故,意在与苦笋形成类比,进而指出这种“苦节”应该被认可。
教师延伸:1.命题规律:这类题目一般考查考生对诗歌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或是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2.解题思路:(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3)抓描写,分析形象。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4)概括形象的意义。结合诗句,阐释在这一形象中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课堂作业:完成2018年全国卷Ⅱ和2017年全国卷Ⅰ诗歌命题。
第三课时
教学主题:“语言+”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卷目:2017年全国卷Ⅰ、2019年全国卷Ⅲ。
任务驱动:1.了解并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特点。2.掌握高考对诗歌语言风格考查的方式及答题要领。
教师延伸: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简洁凝练、以少蕴多、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表现为: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等。
真题训练:2019年全国卷Ⅲ: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教师明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这首诗运用典故,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而《插田歌》(节选)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現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
教师延伸:1.命题规律: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2.解题思路:分析诗歌的语言,除了理解语言字面的意义,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同时要注意诗歌的特殊词法、句法,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课堂作业:完成2017年全国卷Ⅰ诗歌命题。
第四课时
教学主题:“技巧+”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卷目:2019年全国卷Ⅱ。
任务驱动:全面把握诗句的内容,找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简析其效果。
教师延伸: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要求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这是古代诗歌鉴赏常涉及的内容。
真题训练:2019年全国卷Ⅱ: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分别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和秋夜中传来风吹木叶声,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
教师延伸:1.命题规律:这类题立足于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即手法,并结合诗句界定该手法的运用以及其在内容与情感主旨上的表达效果和作用。2.解题思路(:1)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3)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五课时
教学主题:“主题+”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学卷目:2020年全国卷Ⅱ、2019年全国卷Ⅰ和2018年全国卷Ⅲ。
任务驱动:尝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或评价诗歌主题,或把握诗歌思想情感,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师延伸:把握诗歌的主题,可以从几个角度出发:1.关注诗题。在诗歌阅读中,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题材等。2.把握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3.知人论世。所谓知人,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所谓论世,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持有的态度和观点。
真题训练:2020年全国卷Ⅱ: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师明确:本题考核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关注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关注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诗歌给我们的启示往往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教师延伸:1.命题规律: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歌主旨,要求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多角度把握诗歌。2.解题思路:(1)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抓住关键语句,领会诗人的情感。(3)分条组织答案。
课堂作业:完成2019年全国卷Ⅰ、2018年全国卷Ⅲ。
第六课时
教学主题:命题。
任务驱动:结合所学内容,自选一首诗词,按照全国卷的模式进行原创命题。
师生交流:略。
可以看出,讲评教学采用了群文阅读的形式,每一组都采用射线统整的方式,以“题点”为教学链,以“问题”为驱动,为诗歌文本讲评教学搭建了知识的递进化、有序化和体系化的支架,既再现了教学情境,又链接了高考;既统整了教学内容,又统整了学习方法。
六、结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4]高考古诗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以“统整”为核心而搭建的教学支架,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境,促进诗歌文本阅读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注释: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7页,第42页。
[2]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23-24页。
[3]王达、王天蓉:《问题化学习的学科教学实践》,《现代教学》,2020年第5期,第25页。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语文素养导向的高考‘试题研究——讲评教学统整建构研究”(编号:19PTZD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