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巖彩画”色彩丰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材料来看,其本质是以不同矿物的显色特点与材质肌理进行主观绘制的产物。在手工业与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因为方便开采与制作,岩彩被应用于世界各地原始文明的创造,成为当时祭祀、事件记录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材料。中国对岩彩的运用历史悠久,具体可见于半坡出土的彩陶、战国时期的帛画与锦画以及墓室庙宇的壁画等。工笔重彩绘画至唐宋时期达到高峰。文人画的出现与兴起对岩彩绘画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今,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们有更好的条件从岩彩矿物颜料的特性与技法运用中探寻工笔画的创作精髓。
关键词:岩彩;工笔绘画;技法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等关于传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内容。岩彩绘画作为一种以传统壁画与重彩绘画为基础的艺术形式,研究探寻其技法创作以及在传统壁画中的运用,不仅对传统文物的研究与修复起到积极作用,也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趣,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艺术创作与其材料种类日渐丰富,中国画因其强包容性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许多艺术家也通过将中国画精神内涵同其他创作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
一、矿物颜料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发展
矿物颜料,顾名思义是以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的绘画颜料。纵观世界美术史,“矿物颜料”的影子随处可见。
从时间上来看,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开始通过绘制或者凿刻,在岩壁上进行绘画创作。1940年,在法国发现的拉斯科洞岩壁画,描绘手法细致,色彩丰富,内容栩栩如生。在中国广西发现的左江岩画均由赭红色颜料涂绘而成,经测定,这种颜料的成分主要是氧化铁,还有动物血、骨胶之类,用其创作的岩画形象逼真、神秘莫测,历经几千年风雨的冲刷也没有褪色。
对于史前绘画的材料与工具,根据赵权利在《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中的表述,该阶段对绘画材料的运用以无定形、无专用,凡能涂绘即可为主要特点。除去彩陶,壁画作为一种以建筑墙面和地面为绘画基底的艺术表达方式,被大众视为重要的创作手法。壁画色彩也多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同上述彩陶颜料基本相似,红色多以赤铁矿为主,黑色多为氧化锰与石墨,白色多以白垩土、蜃粉与石灰石粉为主要原料。矿物颜料的特点是便于开采、研磨与制作,人们一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先秦时期,绘画从色彩丰富程度到用色方法都有了进步。《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可以看出,其中的赤、青、白、黑、玄五色皆为当时重要的色彩。同时,在五色并置的颜色搭配下,也以正色调为间色来进行绘制,该技法也是现在重彩绘画的重要表现方式。秦汉壁画描绘方法多为勾线平涂,多先用土红色勾画形体,然后着色,最后用墨复勾,该阶段用色也多以红黑为主,造型简洁生动。魏晋南北朝绘画及佛教壁画与之相比则多使用晕染法、圈染法、接染法等,其对矿物颜料的运用与技法的表现也更为丰富。石窟壁画也多以绿、青、朱、赭、白等石色为主,因为这些颜色具有不易调和的特点,除白粉、赭石、银珠等颜色外,大多单独使用。
矿物颜料的运用与技法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顶峰,在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壁画,其不论是在颜色的丰富性上,还是在技法的运用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较于墙壁基底重彩绘画,以绢本为绘画基底的工笔重彩绘画特点在该阶段更为突出。因为矿物颜料具有明显的颗粒感且当时矿物颜料研磨工具落后,绢本矿物颜料开裂与附着问题尤为突出,不过装裱工艺与保存方法的进步大大弥补了这一问题。如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便是以石色为主要设色颜料的代表作品。王希孟在画面设色时运用了大量的石青与石绿,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明艳。唐宋时期的大量人物绘画也是如此,从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不难看出,由于朱砂、石青、石绿在画面中的应用,相较于画面中其他墨色与植物色所染的部分,用石色所染的人物衣服与器物颜色显得更为明快鲜艳,在画面中显得更为突出。不难看出,矿物颜料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一直在不断进步。
二、以岩彩矿物颜料为主的工笔重彩创作实践
(一)基底材料的准备
因为矿物颜料本身原料以矿石为主,其颗粒感较强,需要加入胶液后调制使用,其也因颗粒较大、更为厚重的特点,对绘画基底有一定的要求。目前采用的制作方式与材料多是制作小幅泥板(泥墙),以纸本、绢本为基底,但因二者在岩彩创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故现在多以纸本为绘画载体。
日本近代岩彩绘画的盛行与发展,使其材料有了更为突出的进步。日本针对岩彩绘画的特点与需要,制作出了一种延展性更强,与宣纸相比更为厚重的纸张—云肌麻。日本麻纸的制作工艺在公元800年后失传多年,盐野平三郎先生在1926年复兴了该工艺。该麻纸不论是厚度还是质地均优于宣纸,同时比亚麻布更为平滑,当时深受如衡山大观、川合玉堂等日本画师的认可。
云肌麻价格高昂,在国内,一张八尺云肌麻目前售价在200元左右。云南岩彩艺术中心所出品的云川麻纸和传统工艺所制的三层夹楮皮纸由于也具有相同的使用效果,但价格更低,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创作。
(二)基底制作
本次创作的作品尺寸为145 cm×48 cm,需要为其定制相应的木板。木板要求框体厚度尽可能不低于2 cm,同时木板厚度不低于2 mm,以防止木板底在频繁的干湿变化中出现变形弯折。
将麻纸裁制成合适大小,长宽各留出边框厚度的距离,以便有足够空间进行绷裱。在绷裱之前,应在麻纸或者皮纸两面刷涂胶矾水,防止后期在刷涂底色的过程中将颜色中的胶矾液吸入纸内,导致颜色仅浮于纸张之上而不能附着(也可以用丙烯在木板上平刷一层颜色,防止木板吸水变形)。
待到纸张木板干透后,便可先用蛤粉与胶液调制底色并刷至画板上,防止后期在厚涂颜料和丰富色彩过程中出现变色剥落现象。胶液多用三千本胶以及工笔常用的明胶,本次实践选用常见的明胶以及明矾,按一定比例加热调制胶矾水。
底色背景桌台部分主要用铁红色和墨进行调制,在颜料调制过程中,为防止颜料颗粒大小不一,可在研钵中进行打磨,将磨好的颜料倒入瓷碟中,添加胶矾水并用手指肚在瓷碟中揉磨,使颜料与胶矾水充分融合,并用平头笔刷在画板上均匀刷涂。用同样的方法研磨调制桌台之上的背景色,颜色选用雌黄、铁红和岩朱进行调制刷色。为了取得理想的肌理效果,用喷溅法将混合蛤粉与雌黄的颜料喷涂在背景上,并自下而上地多次浅刷涂雌黄与岩朱底色(此次雌黄比例更多),从而形成渐变效果。
(三)画稿绘制
传统工笔画创作中,线稿可以透临,岩彩画板与之不同,不易透光。因此,一般会使用捻纸或复写纸进行复印勾绘(如线稿相对简单,可直接在画板上绘制铅笔稿)。为与整体画面相适应,应注意复写纸的颜色,并尽量选择油性较弱的复写纸。
桌台花纹以织锦菱形纹样为基础,绘制了一个非连续性的图样,将其拓印在画板之上,并用铁红色与雄黄调制出稍暗的橙红色进行色线复勾,同时在画面桌台上依次勾出茶具静物,根据整体画面的比例调控静物的大小。
(四)颜色掏填及设色
因在整体画面中茶具为主体,故需要控制桌台花纹的整体色调,花纹的颜色主要用岩朱色和铁红色进行调制并平涂。小部分位置用颗粒较粗的石青、石绿以及辰砂进行掏填点染。
茶具整体先用岩朱和铁红调制出色进行平涂,再用雌黄和岩朱色调制出色并分染各个茶具边缘位置以描绘出茶具的轮廓。同时为加强体积感,用磁黑和铁红以及之前的颜色进行调制,从茶具中部进行分染以表现其明暗关系。在茶杯边缘用石绿加雌黄进行淡染,从而使边缘更为突出,表现画面的重叠层次与物体的前后关系。
(五)器物花纹沥粉以及最终调整
为防止颜料因浮于画面表面而容易剥落,可在整幅画表面刷涂胶矾水,待胶矾水干后进行沥粉贴金。
为适应整体画面的色调,选择铁红色为立粉材料,加入少量硅砂(或者粗颗粒颜料)和胶矾水进行揉制,并用裱花袋或者毛笔进行沥粉。该过程为防止沥粉层开裂须自然阴干,并且进行多次沥粉,忌一次沥粉过厚。
待其干后,在表面刷制胶矾水,并贴上铜箔。在等待铜箔干透的过程中,可制作硫磺纸,为之后烧箔做准备。从生活中常用的硫磺皂上削下部分碎屑并打成浆水,和少量敦煌土搅拌制作成泥底,均匀刷制在纸上。将硫磺纸覆盖在铜箔表面,利用熨斗进行高温加热(可再隔一张纸),使之发生硫化反应,可发现铜箔变为红褐色。同时,根据画面的效果调整整体画面布局,使茶具花纹产生浮雕效果。
三、结语
岩彩绘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在墓室寺庙的壁画中,还是在以西藏唐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艺术中都可窥见一二。岩彩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被大众所熟知,其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美术。岩彩绘画同工笔绘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探究创作过程中融合的可能性,在寻找自身新绘画形式的同时,思考工笔绘画的发展方向及其脉络。重彩绘画在工笔创作中的形式语言与技法相对丰富,将其与现代岩彩绘画相结合将会产生新的效果与绘画语言,迸发出新的灵感,促使人们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工笔作品,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作者简介
李英浩,1997年生,男,汉族,吉林艺术学院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工笔形式语言。
参考文献
[1]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
[2]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J].艺术品鉴,2020(31):171.
[3]莲羊.岩彩初心·专业岩彩手绘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4]赵丹娜.传统岩彩材料在当代色彩表达上的创新[J].藝术教育,2020(7):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