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译作《拜伦诗选》浅析

2021-09-06 11:48杨霓
文学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穆旦

杨霓

内容摘要:本论文从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出发,分析诗人穆旦先生翻译的《拜伦诗选》,鉴赏这部译作在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及文化内涵方面的特色,为后来译者提供一个可供学习参考的借鉴范本。

关键词:动态对等论 穆旦 诗歌翻译 《拜伦诗选》

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的翻译理论在西方及中国翻译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应在中国译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译界无人不晓奈达的‘读者反应和‘动态对等理论”[1]。奈达曾提出了翻译动态对等理论,也就是功能对等理论。何谓“功能对等”?即译者在翻译外国作品时不要一味追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注重于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奈达的动态对等先是基于 “等效原则”,倡导翻译得自然贴切,否定字对字的翻译。之后,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主张从语篇角度出发,用恰当和对等的语言,将原文本中的信息再次展现出来”[2]。“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但这四个方面都是一种形式对等,当形式和文化无法兼顾时,奈达认为译者可以舍弃形式对等而把重点放在追求文化对等上,要尽力消除文化上的差异。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阐释穆旦的诗歌翻译实践,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翻译启示,为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我国著名外国诗歌翻译大师。从1955年到1973年,他主要翻译西方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作品。《拜伦诗选》就是这一阶段他的译作。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正因他有着十分丰富情感经历,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富含热情、浪漫、自由、想象与美好。穆旦在译介拜伦诗歌的时候说:“我相信他的诗对我国新诗应发生影响;他有些很好的现实主义诗歌,可又是浪漫主义的大师,两者都兼,很有可学习之处,而且有进步的一面。”[3]

一.穆旦译作的动能对等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学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动态对等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依然是有争议的。黄葵龙认为文学翻译之形式至关重要,文学翻译的目的一是要准确传达原文承载的内容信息,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风格。而奈达的动态理论重心在于意义的转达,而非风格的再现。“在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为形式本身就是为传递文本内容信息服务,其重要性不亚于内容”[4]。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为,一部优秀的译作是要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这两方面都同时再现源语的风格和精神。因此,功能对等的实现并非文学翻译中的易事,小处着手,方法适当,才能逐步构建目的语文本和原文本之间的对等关系。从奈达的动态理论考查穆旦译作的功能对等可以从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层面来分析。

1.词汇对等

语言是可变的,它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所以词汇对等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在目的语中找到最恰当的那个词汇来表达与源语对应的意义。穆旦在翻译拜伦的诗歌时,他不局限于原文的本义,多用直译法和描述法传达原诗的实质。

以《雅典的少女》第三節为例,穆旦是通过直译的方法按原文顺序翻译下来,但是在直译的过程中又运用了描述性的词汇,很好地表现出了源语的意义。这一节的第二句“By that zone-encircled waist”,穆旦翻译成“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原文中“zone-encircled”,zone在古时的意思是encircle as or with a band or stripe,用带子围绕。穆旦在翻译时没有去纠结于这一“带子”,而翻译成“轻盈”二字。古有“盈盈一握楚宫腰”来形容女子纤细的腰身,穆旦的翻译既体现出我国文化的韵味,也表达出原文赞美女子身材好的意义。

2.句法对等

句法对等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单复数、性别、时态一致、语法顺序等的差异问题。在句法问题上,穆旦通过调整语序和重组句法结构的方式来使译文更加连贯流畅。

以《想从前我们俩分手》第一节为例,“Half broken-hearted/To sever for years”,穆旦对此句做出了语序调整,他将其译为“预感到多年的隔离,我们忍不住心碎”。在这句话中,有着明显的因果逻辑关系,“broken-hearted”心碎是一种结果,导致心碎的原因是“sever for years”多年的别离。在表达因果关系的语句中,英文习惯“果”在前,“因”在后;但是中文正好相反,我们习惯先说原因,再给出结果。基于汉语的语法习惯,穆旦做出了语序调整,这样使得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从而方便中文读者阅读时更加连贯流畅。

3.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要使得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体现其意义和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在翻译时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知识语境。

以《哀希腊》第一小节为例,“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要想传达出这句话的意义,就必须得了解Sappho,只有了解背后的知识语境,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用“burning”来修饰Sappho,明白什么是她loved and sung。莎弗是古希腊第一位女诗人,她为少女们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情诗和婚歌,她歌唱爱情的诗以热烈的感情著称,千百年来,她被人们视为描写女性爱情的圣人。基于此,穆旦将这句话译为“火热的莎弗在这里唱过恋歌”,因为莎弗热烈的感情,所以她是“火热的”,因为她歌颂着的是爱情,所以她唱的是“恋歌”。

4.文体对等

译作要体现原作的文风,要考虑不同体裁作品的文化差异。例如本文所分析的诗歌体裁作品,译者应当要把握诗歌的风格,译出诗歌的特色。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诗歌有韵律和节奏上的优美性,穆旦在翻译拜伦的诗歌时,没有机械式地模仿原诗韵脚,在尽力保留原诗的格律与韵脚同时,又适当地调整韵脚,“因意用韵”。[5]

以《意大利的一个灿烂的黄昏》第一小节为例,原文基本上是按照隔行交互押韵的方式来押尾韵,以四行为划分点,前四行是ABAB模式,第一行“night”和第三行“height”押韵,第二行“sea”和第四行“free”押韵。后五行是CACAA模式,第五行“be”和第七行“Eternity”押韵,第六行“West”、第八行“crest”和第九行“blest”押韵。而穆旦在译文中明显采用了双行韵和隔行韵混合交错的韵式,“晚”“海”“彩”和“岛”押韵,“巅”和“峰”押韵,基本上保持了译诗的音律美,保持了意象的灵动性,传达了原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二.穆旦诗歌翻译的风格再现

穆旦虽未曾提出一套完整、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但是通过鉴赏、分析他的诗歌译作,仍可以看出他个人的诗歌翻译风格。他追求体现诗歌的意义,但也注重诗歌的形式,他认为意义只有通过特定的形式才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在形式上,他不死板恪守原作的模式,而是根据源语的文化内涵以及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来自由地进行再创造。在翻译西方诗歌时,他会灵活运用补偿、改写等多种翻译技巧,来使得译作更加流畅自然,在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意境的同时,还体现原诗的文化内涵,做到“以诗译诗”。[6]

综上所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检验,具有其翻译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文学翻译的功能对等的很大难度在于形式、风格和意义的多重对等的共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别是翻译诗歌比诗歌创作还要难,诗歌翻译要兼顾形式与内容,传达信息,表现诗意。尽管如此,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视角来看,穆旦《拜伦诗选》的翻译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上乘作品,基本做到了从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再现源语的风格与精神,运用诗的语言充分表现了其浪漫主义精神。从对穆旦先生译作的赏析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译者穆旦先生深厚的双语功底,对诗歌语言意境的准确把握,而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译者的必备条件。

文学作品以形式美、风格美、音韵美呈现其形态。诗歌更是以其特殊的文学体裁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文本,是承载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不可或缺的载体。因此,本论文认为: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完全不必拘泥于形式的僵化和死板。诗歌翻译的 “叛逆性创造”可以借鉴文学批评的方式对原作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取舍,寻求译者与原作者文学思想、情感共鸣的对等,而非一味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又或是意义上的对等,从而实现译作兼修的意美、音美、形美,更能呈现文学翻译的独立特征。这就需要文学翻译者开拓文学、美学、文艺学、翻译学等多学科、跨学科视角,增强文学内涵修养与知识底蕴,才能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其文学创作的原汁原味,最大化地实现奈达的功能对等效果。

参考文献

[1]付艳艳.奈达翻译理论的跨际旅行与误读:“读者反应论”再思考[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7):84-88.

[2]黎佳林、李志成.翻译对等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公关世界,2020 (24):41-42.

[3]熊辉.论穆旦的诗歌翻译思想.文学与文化报,2016:33-42.

[4]黄葵龙.试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运用的可能性—以诗歌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9(3):128-129.

[5]蒋莹.以激情还激情——论穆旦诗歌翻译中的艺术再创造[A].海外英语报,2019:129-130.

[6]张晓玲.查良铮的诗歌翻译及其翻译思想[A].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86-991.

(作者单位:中國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穆旦
《穆旦诗编年汇校》的意义
今我不述,更等何时
主持人语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
我已到了幻想的尽头
穆旦研究的集成之作——读《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