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晓贇
内容摘要:外国作品是语文教材选文中必不可缺的,是促进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理解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基础,将人教版必修五册课本和统编版必修上下,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五册课本中的外国作品选文进行对比,分别从选文数量、时代和国别分布、体裁、题材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版教材外国作品选文的现状,并对现行统编版教材外国作品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外国作品 选文 对比分析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专门设有“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并在此基础上设置“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通过这两个“学习任务群”来引导学生阅读外国作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文化多样性,以达到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目标,教材中的外国作家作品选文是很重要的部分,选文不仅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和培养目标,并且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与教育的重要载体。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自2019年第一版印刷以来,学者和教师们立刻加入对其研究的队伍中,但研究教材中外国作品选文的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比新版教材与以往人教版外国作品选文,总结出两版教材选文的现状,更好地理解统编版教材选文标准及其编排理念,并对教学提出建议。
一.人教版与统编版外国作品选文比较
1.选文数量对比
人教版共收录14篇外国作品,而统编版共有22篇外国作品选文,从数量上看,统编版教材是远远高于人教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文章总数是79,外国作品所占比例是17.72%,统编版教材共有117篇文章,外国作品的比例是18.80%。虽然统编版外国作品数量远高于人教版,但在比例上并没有大的提高,文章总数增加,外国作品也随之增加,外国作品增加量占增加篇目总数的约四分之一,整体而言,外国作品在两版教材中的选文比重都不大。
人教版的14篇外国作品选文教读有6篇,自读8篇,虽然统编版在选文数量上远高于人教版,但教读选文只比人教版多3篇,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读。可见,新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提高了,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阅读,强调学生阅读量与经验的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保留了人教版原有的6篇选文:《哈姆莱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装在套子里的人》《老人与海》《宇宙的边疆》。其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人教版的自读变成统编版中的教读文章,并与马克思的《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放在一起进行学习,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宇宙的边疆》由人教版中的教读成为新教材中的自读。可见,虽然统编版保留了人教版中的一部分选文,但在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上有不同的思路和安排。
2.选文国别与时代对比
按照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來划分,人教版外国作品选文多集中在近现代,20世纪更甚,多达9篇,占选文总量的64%。17世纪、19世纪各2篇,16世纪1篇,除了20世纪当代作家作品外,人教版选文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统编版选文集中在19、20世纪,特别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作品居多,文艺复兴时期的选文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没有古代的选文,而统编版选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柏拉图对话集》中的片段,从而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古代的哲学智慧和苏格拉底的论辩逻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人教版中外国作品选文以美国为重,共8篇,占外国作品篇目的57%,其余均为欧洲国家,英法各2篇,德、俄各1篇,由此可见其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作品为主。统编版教材中选文地域分布较广,国别众多,除以上人教版中所涉及的国家外,还增加了比如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挪威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奥地利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些是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能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从作品中体会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面貌,能够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拓展文化视野。
虽然与人教版相比,统编版教材选文作家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广泛,但其中并没有亚洲的作家作品,不可否认的是,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学文化也是值得学习的,比如日本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就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我们的邻近国家并且是发达国家,其文学文化是我们有必要了解的对象。阅读外国作品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陶冶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应该培养学生用兼容并包的心态去接纳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3.选文体裁对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作品选文体裁多样,主要有小说、戏剧、散文、新闻、演讲、科普小品文等,其中以散文和科普文居多。统编版在选文增加的基础上更是扩大了选文的文体范围,文学类作品所占比重最大,多达13篇,其中小说6篇,诗歌5首,戏剧2篇,相比于人教版中实用类文章占绝大多数的情况,统编版教材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认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名著,特别是小说这类最能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文精神的作品,让学生阅读世界长篇名著小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更能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
诗歌是最能体现作家精神世界的窗口,从小我们就开始用古典诗歌对孩子进行文化熏陶,在不同时期国外也同样出现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在人教版教材中却没有见到外国诗歌,最新统编版教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选入歌德、普希金、雪莱等著名作家的诗歌共5首,充分体现了统编版教材选文的体裁多样性。
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中更是强调要通过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培养学生的思辨、逻辑表达能力。因此,统编版教材选入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柏拉图对话集中的片段《人应当坚持正义》等国外的经典理论文章,学习文章的论证艺术,体会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提升思维品质。
4.选文题材对比
人教版外国作品题材多样,除了4篇体现科学探究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科学的魅力之外,还有体现社会历史,追求自由平等的,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有一个梦想》;刻画社会图景,批判社会现实的,比如《哈姆莱特》《装在套子里的人》;有赞颂人永不言败精神的《老人与海》、表达人的思想重要性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也有缅怀伟人的、论述父爱与母爱的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等等。统编版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社会、人生等方面问题进行思考,还强调对作者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感悟,比如所选诗歌风格多样、各臻其美,不仅有表达渴望自由的《致大海》,表现旺盛生命力和宏大自我的《自己之歌》,还有体现自然、生命主题的《树和天空》。
相比于人教版教材来说,统编版教材的选文题材更加丰富,其文学类作品多于人教版教材,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是最能体现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面貌的作品,比如《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創造的“社会问题剧”,从家庭妇女地位问题入手对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进行批判,让学生在学习戏剧文本的过程中了解其他民族的社会文化面貌。所选关于探讨人立身处世的原则等题材的文章,如《怜悯是人的天性》以“怜悯心”为中心探讨“善”这一哲学话题;《人应当坚持正义》通过苏格拉底的论辩逻辑让我们思考“正义”的意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统编版教材相比于人教版做出了一些变化和改进。首先表现在数量的优势上,统编版选文数量远高于人教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量和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数量上的增加也就使选文时代跨度更大、国别更广,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值得肯定的是,统编版选文最大的进步是体裁范围更广,题材更加丰富,不仅选入5首人教版中没有涉及的诗歌作品,而且文学类作品多达13篇,改变了人教版教材中以散文和科普文为主的状况,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外国文学鉴赏能力。
二.统编版教材外国作品教学建议
统编版教材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力图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的新教材,不仅在选文上有变化,其编排体例和体系也有很大创新,总体而言,统编版教材是“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的。根据不同的人文主题,所选的外国作品选文被安排在不同的单元来指向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能把外国作品选文看成孤立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单元教学任务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整体构建的基础上,以任务设计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单元学习任务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和学习具有统领作用,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根据教材编写体例和组文特点来看,教师教学不仅要结合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以及核心素养,也要从单元提示,课后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中整体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从整体上进入文本解读,把握课文,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比如必修下册第五单元选入《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上的演说》《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两篇外国演讲词,以及《谏逐客书》《与妻书》两篇文言“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明确这个单元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从单元提示中可知其人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从文章后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可以提炼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这些内容,就可以确定两篇外国演讲词总的教学目标:1.体会马克思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以及人生选择,思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和使命;2.分析文章的结构与针对性等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会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3.从文本学习与单元所给的“写演讲稿”提示中尝试写作演讲稿。从以上单元教学目标入手,再细化到两篇文本教学中,根据文本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2.以情境为依托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是课标中反复强调的,新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的理念,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活动”是读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三件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是语文“活动”的三个方面,教学设计要体现这三方面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把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单元学习任务编排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不再设计问答练习题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训练,而是以研习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且通过大量的描述引出活动任务,这些描述就是为学生设置的情境。比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戏剧《玩偶之家》是反映欧洲社会现象的“社会问题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现当时欧洲社会的环境与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并在表达交流中完成本单元的第一个研习任务,学会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探讨事件背后的意义。单元研习的第三个任务是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申论,并且给了一段摘自《人民日报》的材料,这就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设置了个人体验情境与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校外的社会生活场域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与评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景设置,并结合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的具体情境。
3.合理设置“跨文化研讨”专题
学习外国文学文化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吸收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更重要的是在中外文化对比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课标专门设置了“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并建议设置4-6个专题,每个专题6-9课时,并占有2个学分。教师在设计跨文化专题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成分,并结合课标中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以及教学提示进行活动设计。
比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所选的经典理论著作,《修辞立其城》《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三篇古今中外的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在单元研习任务中又例举了《礼记·中庸》《孟子》《荀子》中有关人性话题的观点进行阅读,教师在设计活动任务时可以设计相关话题的跨文化比较,也可以通过学习《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的论辩逻辑,让学生借助媒体、图书资源搜集、整理资料,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经历与历史地位及其思想贡献,将其与我国有着同样地位的孔子进行跨文化专题研讨,对二者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观点及其差异分组进行辩论,通过举行辩论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二者在哲学上的贡献与其在中西方历史上的地位,促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