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清县第一中学 (350800) 林 婷 林青松
数学课堂是由“预设”和“生成”两个部分组成的.“预设”是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教学内容所进行的精心设计;“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使课堂教学“顺学而导”,是教学生命力与真正价值所在.数学教学过程具有复杂多变性,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课程意识、足够的教学智慧,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生态课堂,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找到出口与支点,从而完成数学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教材是严肃的、权威的,但并非“至圣”的金科玉律,如果照本宣科,就算再高明的教师,也是不可能把课上得很精彩.因此,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提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对“问题”的互动建构与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促进课堂生成.
案例1 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教学片断(引导学生探究零点存在性定理)
问题1 函数f(x)=x5+2x-1存在零点吗?如果存在,是多少?
师:数学史上,数学家们希望能像求解低次方程那样去解高次方程,但经过长期的探索,都没有得到解决.1824年,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N.H.Abel,1802—1829)成功地证明了五次及以上的方程没有根式解.那么,我们能否利用别的方法判断函数有否零点呢?
生1:可利用函数图象的性质判断函数的零点.
图1
问题2 图1为某地区从0时到12时的温度变化图,假设气温是连续变化的,请用两种不同的曲线将图形补充成完整的函数图象.在这段时间内,是否一定有某时刻的温度是0℃?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两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大胆尝试、操作.—种、两种、三种……,课堂出现了“未曾预约”的生成,其中包括在区间(a,b)内只有单一零点的函数图象(单调或不单调的),也有多个零点的函数图象.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画法进行展示(限于篇幅,文中只给出图2(1)、图2(2)两种连接方法).
图2(1) 图2(2)
问题3 若0时的温度与12时的温度都在零上(下),是否一定有温度为0℃的时刻?
问题4 对于一般的函数y=f(x),在区间[a,b]上有f(a)·f(b)<0,那么函数y=f(x)在(a,b)内必存在零点吗?
学生议论起来,一部分学生认为“存在零点”,另一部分则回答“不一定”.
师:请大家举例说明.
问题5 对于一般的函数y=f(x),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f(x)在区间(a,b)内一定有零点?
(教师运用“问题导学”,让学生经过火热的思考,水到渠成地获得了函数零点存在定理.)
问题6 请举例回答如下问题:
(1)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则f(x)在(a,b)内有零点吗?
(2)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函数f(x)在(a,b)内是否只有一个零点?
(3)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满足f(a)·f(b)<0,还需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f(x)在区间(a,b)内恰有一个零点?
(4)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在区间(a,b)内恰有一个零点.是否必有f(a)·f(b)<0?
教师从“温度曲线”这一生活常识出发,让学生直观感受某个时间段上温度的变化,“区间”、“连续不断”、“异号”等要素一应俱全,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领下“再创造”的过程,真正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课堂灵动充溢,顺理成章地归纳、抽象、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属性,生成了“函数零点存在定理”,提升了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错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我们称之为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与缺陷.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错误”观,并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促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反思,不断深化知识学习,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
案例2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教学片断
对于上述错解,若不加以详细分析就将其束之高阁,必然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
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教师围绕问题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多好的生成性资源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错误资源”,探寻错误背后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使之成为新的教学契机.通过互动交流,深度探究,促使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矛盾中碰撞,引发知错、改错、防错的良性反应,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从中审视与体验,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认知结构,在“错误—发现—探究—归真”的良性循环中提升思维品质,涵育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既需要有一个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加工与理解的认识过程,也需要有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反思过程.引导学生解后反思,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再验证、再认识,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迸发思维的灵性,为演绎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创设良机.
(这是我校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单元考试的一道填空题,题目不难,但错的很多.)
讲评课上,教师请一位答错的学生说说如何得出结果.
生1:由于函数f(x)为奇函数,因此f(0)=0,得lga=0,故a=1.
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错因,改正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1 求出a的值后,我们还应该考虑什么?
“这结果与已知条件矛盾!”学生一脸疑惑:“利用f(0)=0怎么会出错呢?”
教师不动声色,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
反思2f(0)=0对所有奇函数都成立吗?若不是,请举出反例.
学生通过反思,体会到:由于函数f(x)中含有参数a,因此无法确定其定义域是否包含0.在未确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含有0时,不能盲目应用f(0)=0求参数的值.
反思4 满足什么条件的函数才是奇函数呢?
反思5 本题对今后解决这一类问题有什么启发呢?
生3:(1)解决函数问题应该优先考虑定义域,在a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无法确定x=0是否在定义域内;(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用定义求解最可靠.
师:非常好!由以上解法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对于等式恒成立问题,可以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参变量的值.
案例3中,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解作为反面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相互交流,深层思考.师生在互动对话中经历了从错误走向正确认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而且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新的问题的“生长点”,推动学生从浅层学习不断走向深度学习.
总之,只有合理、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动态生成资源,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升能力的生长点,才能打造出基于学生主体的孕育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