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娟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就中职学校而言,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并同教学深度融合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且任重道远的工作,也是深刻影响中职学校整体教育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当前智慧时代背景下,更应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引入中职教育教学中,深度融合引领智慧时代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主要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着手分析,进一步探究计算机学科教学现状,促进信息技术和中职计算机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及核心要素,寻求合理措施积极践行到实处。
[关 键 词] 计算机学科;中职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2.0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214-02
自從“十二五”以来,我国现代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果,前景广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新时期教育部在契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力求实现教育信息化深度建设和发展。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效应,更加深层次地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实现教育要素重构创新,包括职业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形成新的职业教育格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应立足于应用阶段,积极朝着融创阶段过渡转化,各阶段全方位创新优化,除了要有先进思想,还要有先进技术,实现传统职业教育方法全方位创新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先进技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层次融合发展,但是要充分契合时代发展提出的相关要求,寻求新的发展形态和格局。
一、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现状
综观职业学校计算机传统教学现状,尽管教育改革涉及各阶段,但是传统学习方式仍然处于根深蒂固的状态。由于教育人士和领导干部对其认知有所不足,即便配备了诸多数字化设备,却呈现“黑板搬家”“教科书搬家”的情况,将原本书本、黑板上的内容转移到多媒体上,本质上仍然是强制性灌输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的异化。与此同时,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出现,即便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厌学之风,反而由于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导致很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沉迷于其中,对于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起到了反作用,而仅仅是依靠教师讲解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却背离时代发展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融合的意义
其一,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相关规划要求,新时期各级教育活动应积极深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为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形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伴随着机遇。2020年上半年,我国开始推行线上教学,加快了教学形式的变革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基于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优化传统团队合作、自组织、评价反馈系统方式,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远远超过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如,部分学校实行双师课堂,班级认可教师同学生同步听课,基于班级空间、校园平台和微信等形式,在线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其二,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深层次发展,为了应对时代变化需要动态调整教育理念,优化创新传统教育思想,便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有兴趣去学习计算机学科知识。可以说,在线教学的不断深化,不仅可以为很多偏远地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在线教育的可行性,助力现代教育事业的高水平发展。
其三,经过一定时间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让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更明确、路径更广泛。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教学相融合,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计算机学科教学活动高效展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转变[1]。
三、中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生态环境,唤醒学生的信息意识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到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应积极转变理念构建信息化教学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2]。
1.系统化
在政府和学校主导下,为契合中职教育发展情况,教师应整合资源,面向教学全过程构建系统化的建设方案。这样可以调动更多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建设,整合资源,完善配套的资源建设机制和供给机制,形成符合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全媒体资源生态,促使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实现多渠道传播与获取信息知识,并且在平台上高效交互。
2.个性化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向优化设计,提供更具差异化的课程资源来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教育教学个性化建设和发展。
鉴于此,可以推行差异化资源设计:(1)组织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活动;(2)整合与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3)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可以与不同教学风格相匹配。
也可以推行颗粒化资源设计:(1)将完整的知识点细化分解;(2)整合与配置颗粒化内容片断;(3)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