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云
[摘 要]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类学校育人模式也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十年发展,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具备一定规模,尤其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现代学徒制在教学中的融入,以校企合作、实境育人的手段提升人才的适岗能力,为旅游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如合作模式过于陈旧化,未能适应于时代需求,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缺乏长期育人的理念,教师群体对行业的敏感性不足等问题,影响到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结合笔者自身经验,以中职旅游专业为例,从现代学徒制内涵着手,阐述校企合作的形式,分析目前校企合作育人现状,探讨可行的对策,以期推动该模式的发展。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中职旅游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020-02
現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主导模式,借助于“师傅带徒工”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和学徒的工作相结合,使学校教育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促进教育本位和工作本位的融合,对旅游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全国旅游“十三五”规划的提出,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颁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各类中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该模式根据“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思路,实现岗课的有机结合,培养兼顾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本文立足于中职旅游专业,专门对这一培养模式作出探讨。
一、现代学徒制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在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职业针对性,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和传统学徒制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将传统的学徒培养手段和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既传授理论知识,也组织实践训练,真正做到教学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相对接,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的终身学习观。同时,在职业教育中,兼顾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目前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育人模式尚存在一定偏差
近年来,重视个性化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的全员教育思想,在中职院校中已经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可。从这一思想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职旅游专业教育时,可发现其在育人模式上有着较大偏差,以至于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高的目标发生偏离。虽然不少学校也逐渐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在合作育人过程中,企业方面,存在过于追求短期高回报,功利性较强的情况;不少企业仍以自身经营、发展为重点,没有将教学内容纳入人力资源计划中。学校方面,对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规划,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和人才的实用性,对职业素质重视不足;学生方面,对所在岗位缺乏足够的认知,同时也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此外,校企双方在提高学生服务意识、职业精神等方面不够重视,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
(二)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从2017年起,我国就开始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产教体系,以解决院校教育和行业现实脱节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中职旅游专业在产教融合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校企合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处于低水平的浅层阶段,即只提供顶岗实习的场地,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在顶岗实训中,不少企业只是将学生视作短期的一次性廉价劳动力,不愿意充分投入来推动人才的发展,其实际目的在于使用学生来填补旅游业在劳动力上的空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师傅”身份,也没有将培养学生、提升专业素养作为首要目标。一些中职院校开展的所谓学徒制,仅仅是延长了顶岗实训的时间,却没有关注实训的质量。而且不少院校缺乏鼓励机制和必要的监督管理,导致专业教师疏于在产教融合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三)顶岗实训效果不佳
顶岗实训的目的在于将平时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方面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实践中做到对理论学习的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因此,在各环节中,顶岗实训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但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并没有全面理解实训的目的,仅仅认为优化实训条件和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就行,对实训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在实训中,往往只注重学生服务能力的培训,没有重视对他们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且一些院校还存在粗放实训的现象,并不能充分保证实训的质量。再加上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造成不少学生不能适应同时扮演学生和员工的角色。以上原因都导致校企合作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师资行业敏感度缺乏
不少中职院校旅游专业都是直接招收高校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也缺乏在企业岗位历练的经历,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并不熟悉,同时也缺少对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的认知,在教学上也较为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再加上在他们个人发展的职称评审方面,更重视科研成果,而非实际工作经验,使得他们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缺乏足够的动力,难以胜任实训教学。同时,在教材方面,也缺乏足够的创新,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不能切实和当地旅游经济有机结合,同样缺乏实际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