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国禹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提出了中职语文学科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大核心素养,为更好地对其进行落实,中职语文的教学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三个维度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评价路径进行了探索,为中职语文教师调整教学评价模式提供有益的启发。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6-0204-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发布,确立了中职语文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总目标,设计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各个学习专题,可以说,今后的中职语文教学将紧紧围绕专题下设置的任务群来进行,即以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某项或几项任务来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的整体培养。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少量多媒体手段和其他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甚至将很少再围绕单篇文本进行教学,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进行细读。而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综合性的课前自主探究;进行任务完成过程、完成成果、任务评价的课堂自主展示,将逐渐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新模式。这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成为任务的布置者、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成为任务的主要完成者、活动的主要參加者和结果的主要评价者”[1]。因此,传统以笔试、试卷为主的,不顾及学生专业和年龄特点的评价模式将难以完全适应新的课标要求。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有效地通过教学评价,达成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这四大核心素养目标,或者说,在新的核心素养视域中,今后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何种评价思路与评价方法,是亟需我们进行思考的。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新课标注重在任务驱动下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以学生为评价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不应且不能成为课堂的独角戏。“要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2]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逐渐成为一名导演,一名学习体验设计师、学习工程师,引导学生持续拓宽知识的边界和生命体验的广度,启发学生不断打开解决任务的思路。借此,学生必将主动地“根据各自的学习个性和语文能力的现状去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3]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要求教师不能独占评价体系的话语权,但在表面上作为多元评价中普通一员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关键时刻利用自身的学识和经验,起到启发和引领的作用。教师角色身份的转变,换来的是学生在自评、互评中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主动地成为多元评价中的品评者甚至能够表达自己见解的评论者时,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将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废寝忘食地推动,而是学生主动地习得。在教与学高效的双向互动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部分,但在很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朗读展示的评价往往浅尝辄止。如果践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再辅以教师点评进行总结,既能够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明确展示成果的优点与不足,又能够借助学生评语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帮助教师自然而然地提炼诗歌文本赏析要点,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朗读技巧和深层内涵的理解。
二、评价内容丰富化,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情况和中职语文的学科特点后,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高度概括提出的,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立足的,是21世纪新的经济、社会、政治形势和文化语境对新一代学子的素质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引下,教学内容要做出改变,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价内容也要同步进行更新。
首先,在核心素养目标统摄下原本被边缘化的教学内容重新受到了重视,比如口语交际。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渐加深,5G时代快步到来,量子通讯即将问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前所未有地缩短,沟通交流的方式和场所越来越丰富。因此,语言理解与应用核心素养提出学生要“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4],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要在正视大多数中职学生不敢交流、不善交流的学情的前提下,创设生活、工作等不同情境,营造平等、温和的教学氛围,以任务为驱动,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勇于参与口语训练,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
例如,在语文基础模块中,每一单元均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课,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此课并不重视,或者将其略过,或者敷衍地讲讲。但随着时代对中职学生的素养提出新的要求,重视锻炼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实践课”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并设计丰富的任务和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其次,在以往教学中仅仅是作为拓展的部分,但是在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习得的。比如,解读课文后作为课后拓展写作的任务,过去的教学实践是为了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或趁热打铁掌握作文的写作手法,但长此以往,出现了为应试而片面追求积累好词好句,为应试才学习艺术手法的错误倾向,学生失去了对文本美感的感悟,更难以穿透文本的语言表层进行具有深度的理解、思考和评论。新课标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要“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积累、丰富文学作品欣赏经验,并学会与他人分享”[5]。因此,教师应分层次地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在课文阅读,尤其是经典课文阅读乃至整本书阅读时,写概要、提要、读书笔记、作品简介、文学短评等,通过课堂分享呈现的形式,以自评、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个性化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