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芳
摘 要:教材文本分单元进行选编,不同单元体现不同主题和训练点,主题单元教学旨在发挥单元阵地对语文阅读的价值,围绕单元主题开展多维度阅读。阅读重点课文,以文本特色带动单元整体,生动认识单元主题;同一单元内的文本承担了不同角色,它们相互配合,完成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围绕主题从课内到课外广泛阅读,深化对主题的多角度认识;多篇目阅读丰富主题内涵,增强主题感受力,促进学生在习作中进行表达。
关键词:主题单元;文本搭档;多维度阅读
阅读教学借助挖掘文本主题实现对语言的感悟,但在实际教学中文本往往被孤立看待和处理,不能放在单元整体中把握,不能用更宽的视野去领悟,不仅忽视了教材编纂的意图,还大大局限了对文章内涵的思考,使语文阅读教学大打折扣。
以主题单元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可以把语文教学引入更广阔的空间,多维度开展阅读从根本上提高了阅读效率,拓宽了阅读视野,深化了主题思考,找到了习作教学的捷径。
一、点面相映,以“文本”之点带动“单元”之面
语文教学必须把握文本组合的价值,才能有效利用单元阵地突出文章特色,有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将单元内容作为整体把握,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发挥好“点”的带动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以两篇精读课文带动单元整体,使课内品读积累、课外阅读拓展、主题习作都围绕重点篇、段开展的有效形式,即以文本之“点”带动单元之“面”。一种方式为“单元导读式”,即在学文之前明确单元主题,在主题的统领之下开展精读,这种形式要求把握主题的宽泛外延;另一种为“汇总入境式”,即对重点篇、段进行深入的品读感悟之后,广泛阅读该主题下的课外内容,再出示简单的主题词汇,融合单元内文本的不同思考,把学生的感情与思维推向广阔的天地。
二、文本搭档,在片段的阅读中吸收语文精髓
所谓语文精髓,包括主题和语言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题材、写作手法的延伸,两者本为一对搭档;在教材的安排上,我们还看到古诗与散文、记叙文与现代诗歌等不同体裁文章的搭配。国内文学与国外文学的搭配旨在让学生领略不同的地域风情,品味不同的语言特色,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文本搭档要紧扣重点片段,在品读赏析、积累语言、感受思想的基础上,延伸主题,加深领悟。针对单元主题阅读的特征,首先必须找到两篇课文中最精彩的段落,把它们作为集中品赏的对象。其次,要做好由讲读到自读的过渡,不仅要注重方法的迁移运用,还要体现主旨的延伸。教学“生命”主题单元时,侧重学习《生命,生命》一文,抓住“飞蛾求生”“石缝中长出的小瓜苗”“静听心跳”事例中的生动句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感知生命的顽强,领悟如何“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以此为基础引出《花的勇气》一文的学习,集中朗读“草下开满的小花”“花在冷风冷雨中开放”的情景片段感受“花的勇气”,进一步领略生命的执着。文本搭档的关键还在于发挥对比的独到好处,比较前后文本的相同与不同把握文章内容。
三、拓展阅读,在单元整合中深化对主题的领悟
主题阅读教学以单元为整体,力主在高效完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本主题下的课外阅读,增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达到以读书增加语言积累、内化语文素养的目的。学习了“生命”主题单元,可以为学生选择较有价值的文字内容,阅读有关杏林子人生经历的《奖》、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片段,感知作家的坚强毅力;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寻找歌颂生命的篇章……素材越来越丰富,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也深入生命的永恒话题,生发出对生命的无限感慨。
主题阅读由主题出发,也以主题归结,在经历了丰富的语言感知之后,使语言得以积累、内化,使方法得以总结、运用,使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四、提炼习作,在多角度的感悟中表达生活体验
首先,学生围绕主题有了多角度的深刻领悟,更容易触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感受。而此时,习作作为表情达意的渠道,无疑梳理了他们的思维,成为他们描写生活、抒发真情实感的需要。如学习三年级下册“寓言故事”主题单元,了解了本组课文分别蕴含的道理后,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平常生活中的点滴浪花,用笔去讲述、去构思一个生活学问。
其次,写作的过程梳理了见闻,提炼了语言积累,实现了取舍材料、处理详略的练习。丰富的素材不可能在一篇习作中面面俱到,因此学生必须进行选择,留下那些感触最深的东西,为自己表达的思想服务。
最后,习作实现了描写手法的运用。以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体裁为例,在阅读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集中讨论,让学生看到这些童话所蕴含的都是生活中的小道理,却以有趣的、奇妙的情節,通过特有的角色表现出来。在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思考要表现什么道理,再构思巧妙的、吸引人的情节,这样学生的奇思异想就有了着力点,便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进而编写出各种生动而主题鲜明的童话故事。
在主题单元教学实践中,我们找到了“大语文”的概念,发现了通往语文教学殿堂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徐敏妮.如何开展主题式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