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艺术家对真实性的追求,使观众获得足够的真实感,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法门。只有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深入到历史与生活的底层,挖掘人物真实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主旋律戏剧精品。
笔者曾在《主旋律戏剧影视作品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认为:“当前主旋律戏剧影视作品的困境是真实性危机。艺术家对真实性的追求,使观众获得足够的真实感,是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法门。只有秉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深入到历史与生活的底层,挖掘人物真实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主旋律戏剧精品。”最近的热播剧《觉醒年代》再次印证了这一判断。该剧以求真的态度对待历史,以真实的史实呈现历史,以真诚的情感打动观众,是红色题材主旋律创作的成功之作。
《觉醒年代》讲述了从1915年袁世凯秘密接受“二十一条”到1921年中國共产党成立的六年历史,主线是陈独秀、李大钊从日本相识到相约建党。其中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是重头戏,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五四爱国运动是自然演进,“五四”之后两人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相约建党是必然结果。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因果相连、自然发展,生动追溯了“南陈北李”为救国救民而创立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情地讴歌了两位创党伟人的历史贡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党史教科书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活教材。由于陈独秀在历史上曾经犯过“路线错误”,多年来少有以他为主人公的大戏,这次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一部以他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并正面评价他的历史功绩,足以看出主创团队和主管部门对待历史的真诚态度以及对以往党史叙事的突破。
《觉醒年代》的历史讲述符合历史的真实逻辑。辛亥革命之后,新旧势力交织斗争,而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对新生的制度与政权抱有无限希望。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反而做起了皇帝梦。为了换取列强的支持,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秘密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激起留日中国学生的强烈愤慨,进一步激化了他们自主救国图强的行动。电视剧从这里写起,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规定情境,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伏笔。民国初年,这些剧中人物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维护共和、再造民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辛亥革命的功臣陈独秀回国创办《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却立誓“二十年不谈政治”,实则是救国不再寄希望于督促政府,而是着眼于从改变青年的思想。辛亥元勋、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从欧洲考察回来,试图实施教育救国的理想,于是出任北大校长。为改革北大,他首先邀请新文化运动主帅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使北大迅速成为新思想的策源地。而陈独秀则邀请留美博士胡适到北大任教,一起编辑《新青年》;又邀请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与撰稿。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就这样在风云际会、声气相求中展开了。新文化运动必然会增强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爱国意识,也会扩大其世界眼光及运用国际规则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维权失利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广大学子的强烈关注,刚刚为一战胜利而欢呼与期待的中国青年一下子变得失望与愤怒。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不可避免。历时两个多月的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编辑部内部、新文化阵营发生分化,李大钊越来越向俄国革命看齐,胡适则选择了美国道路,陈独秀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站在李大钊一边。两人相约分头建党。1921年,各地纷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电视剧中每个人都不是先知先觉者,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时势与自身经历相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是正在进行中的历史的左冲右突的探索者,这种表现合乎历史的真实逻辑。
《觉醒年代》里的历史场景具有真实性。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的人民;锦衣玉食、香车宝马的富豪;泥浆遍地、尘土飞扬的街道;车仰马翻、辙痕深深的马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并存的民国服饰;鞠躬打千、拱手作揖的民国礼节……共同烘托出了一个真实的民国场景。许多重要的历史画面有充足的史料依据,有些对话、演讲直接出自耳熟能详的文献。蔡元培的就职演说、陈独秀论文学革命的演说、李大钊的关于青春的激情澎湃的文章、钱玄同请鲁迅出山的细节、鲁迅写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的深层动机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掌故,如今它们都从教材中、文字中走了出来,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荧屏上,这自然令人感到亲切温暖而真实可信。
《觉醒年代》的人物塑造给人以真实感。主要人物都在形似基础上追求神似,而以神似为主。张桐饰演的李大钊不单是标志性的八字胡须非常逼真,更重要是豪爽豁达、慷慨助人的性格贯穿始终。马少骅饰演的蔡元培面庞可能比本尊略显丰润,但身材相当、外形酷似,关键是那种古道热肠、笃定坚毅的神情分明是蔡公再世。朱刚日尧饰演的胡适,显然比胡适本人高大,也没有胡适的尖下巴,但其面容清朗、性情温润的白面书生形象给人以胡适附体之感。外形差距最大的可能是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无论是身高还是长相都和历史上的陈独秀颇有距离,但其情感激烈、性格张扬、意志坚定、思想深邃的特点却让人无法不接受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外,人物情感的真实也十分动人。陈独秀与两个儿子从关系僵化到逐步调和;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虽然年龄与文化程度都相差很大,但感情至笃;蔡元培与陈独秀既是出生入死、生死与共的革命战友,又是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文化知交,为了请陈独秀出山,蔡元培程门立雪、三顾茅庐,感人至深。蔡元培与汪大燮、傅增湘、鲁迅等的关系也十分真实可感。
《觉醒年代》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要人物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里的思想的真实动向,清晰地揭示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从步调一致到逐步分化的过程。最初李大钊和陈独秀就“厌世心”还是“爱国心”遥相辩论,胡适与陈独秀就“文学革命论”隔空呼应,后来二人都汇集到陈独秀的麾下。但李大钊亲近工人,把读书和社会变革联系起来;胡适亲近文人,主张读书和社会运动要分离开来;一个推崇俄国革命,一个向往美国道路,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但君子和而不同,两人并没有因此而伤了感情,而是把一切交给历史评说。此外,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二人从互助社到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历程,也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剧中提出的很多问题也是今人正在思考的,从而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思想空间。比如,传统文化是否应该完全否定?西方文化价值何在?究竟是美国式民主共和制好还是英国、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好?俄国式的暴力革命道路与美国式的议会选举道路究竟哪一个更符合中国国情?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它们是什么关系?青年人应该如何处理爱国与求学、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学者应该如何处理问题与主义、书斋与社会的关系?大学教育应该怎么办?劳工地位如何保障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并没有明确的答案,还处于选择与争论之中。这些问题在今天也依然存在,因此这种争论与思考自然会吸引观众也参与到这些问题的重新思考之中去。这也是此剧备受追捧的原因之一。
虽然还原史实、复盘历史(事实上也没有必要)几无可能,但只要有追求和面对真实的勇气,有探求真理和规律的决心,我们就会在历史中获得滋养、悟到启示。剧作家郭启宏认为,历史剧的最高境界是能传历史之神、传人物之神、传作者之神的“传神史剧”,我以为《觉醒年代》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部剧揭示了新文化运动历史演进的基本逻辑,传达了众多历史人物的特点及其思想演变的轨迹,蕴含着主创者对这段历史的思考。
中国革命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本身充满了许多传奇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了许多奇绝伟岸、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回荡着辉映日月、气贯长虹的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但这块创作素材的富矿,需要我们秉持真诚的态度、求真的精神去开采,越是真实可信,就越是感人至深。若是违背真实性原则,违背生活历史常识,无限夸大、荒诞离奇,就会污染源泉、毁坏矿藏,玷污先烈,愧对历史。《觉醒年代》这样的主旋律电视剧的出现,在建党百年的纪念册上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是无愧于党的光辉历程的。我相信,主旋律戏剧影视作品只要沿着追求真实、探求真相、寻求真理的道路走下去,就一定会越来越受观众喜爱,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