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荣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上海市文旅局、市文联、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于2019年9月开始酝酿有关的创作活動。由于疫情影响,在2020年6月才正式启动“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
一百年前,一群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上海创建中国共产党,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日出东方”美术创作项目主办单位第一次把45周岁以下的青年作者作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主体,这不是巧合,乃是时代的召唤。以美术的名义集合起一批有志于从事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创作的青年作者,让“红色叙事”成为“青年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近年来,上海开展过几次大型的主旋律美术创作活动,如“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在那些创作工程中,富有实力和成就的中老年美术家是创作的主力军,同时采用老帮青的合作或辅导方式培养和扶持青年美术作者,让他们在创作实践中接受锻炼,积累经验。“日出东方”在这基础上推出以青年美术家为创作主体的做法是适时和适合的。从应征的作者群来看,青年作者占比为74.1%,其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9年,充分反映出广大青年对此创作项目的高涨热情。
青年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继承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在艺术创造上也是如此。世界美术史上有许多闻名遐迩的美术经典作品出自青年之手。表现少年英雄的《大卫》石雕像是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29岁创作的,而他25岁创作的《哀悼基督》石雕像已令当时最优秀的雕刻家也不得不承认在所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法国雕塑家罗丹在36岁时塑造了一件与真人等高的男子裸体雕塑《青铜时代》,其出色的塑造技巧使得沙龙的评审员误认为这件雕像是从真人身上翻制的,甚至控告他有舞弊行为。俄罗斯画家列宾29岁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俄国文学家看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也让他们预见到列宾未来的成就。上海青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合作完成油画《占领总统府》时也分别只有31岁和34岁,作品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情调和高超的写实技巧使得它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中的珍品。今天的青年艺术家,可能是明天的艺术大师。对于青年美术家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是值得期待的。
青年人讲述的时代故事
参与这次创作的大都是“70后”至“90后”的青年人。对于青年美术作者来说,要创作反映几十年前,甚至近百年的革命风云人物和历史事件,只能通过文字、图像、影视等媒介来获取资料,到留存下来的现场去考察,体验,通过构想来还原历史的真实。近期播放的《觉醒年代》《光荣与梦想》等影视剧在回眸建党历史上有了新的视角。这些都为青年作者在美术创作上带来新的思路与活力。
中共四大会议召开,过去鲜见于美术作品中。陈迪在几年前曾画过一件表现中共一大会址的油画《望志路》,采用室内场景的静物形式,画面平实朴素,言简意赅,获得第九届上海美术大展的沈柔坚艺术基金奖。也许是那件作品的成功让他意犹未尽,在“日出东方”创作中再次选择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这个题材,创作出油画《1925.1.11》。这两件作品虽然在室内场景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在绘画语言表达上还是有较大不同的,前者比较写实,气氛温馨平凡;而后者的四大会址空场景中涌动的是一种激情。作者采用了率性的写意手法,让平面变形,叫线条脉动,单纯又浓重的色彩亦增强了视觉的震撼力。作者通过一系列表现手法抒发了他对质朴、厚重、永恒的精神追求。在听取专家意见后,陈迪去除了画中正面墙上的一幅油画作品,根据史料记载,又在左侧加了一个挂钟,除了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外,又增添了一份历史感。
对于“80后”“90后”的青年美术作者来说,即使表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段历史,仍然是无法亲历体会的。令我惊讶的是,在“80后”解文金创作的《吉祥里生产组》油画作品中,让我看到了甚为熟悉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里弄生产组的工作情景。我知道这位青年画家是在21世纪初才从安徽考到上海师大美院来读研的。他何以能够画出如此逼真的半个世纪前上海里弄生产组的工作情景?带着这份好奇,也带着无解的疑问,我拨通了解文金的电话。原来解文金与上海里弄工厂其实没有什么关联,他只是从自己所擅长的人物画,室内场景画等角度来考虑创作问题,最终选择了这个题材。他从老电影《万紫千红总是春》、相关的老照片、连环画中收集了大量素材,包括妇女的形象、发型和服饰,又借鉴了匈牙利画家蒙卡奇的画风。作者在创作中通过对人物的神情与动态的表现,以及深褐色调性的室内场景描绘,将那个年代里上海里弄生产组的平凡工作景象朴实无华地展现出来。根据专家的建议,作者让画面后景中站立交谈的几个人面露笑容,对生产取得的成绩表示满意,由此反映出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正是这些毫不起眼的里弄工厂为当时上海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上两个例子表明,“日出东方”创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以专家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的带教方式,在提升青年作者的创作能力和作品质量上是卓有成效的。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会讲出不同的语境。青年人的叙说,从自身出发,以感性为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表现星火日夜商店这一题材上,“80后”钱兆锋、王伟的油画《星火燎原—日夜商店的日日夜夜》着意于描绘凌晨时分商店内依旧灯火通明的景象,从气氛上凸显了日夜商店成为便民服务的“一盏灯”, 温暖了许多人心的主题。看到这幅画让我想起“50后”中国画家朱新昌的《星火日夜商店》。在那幅作品里,画家以白昼与黑夜两幅画面将这家便民商店在24小时营业中的上海市民日常生活展现在眼前,店内与店外、楼上与楼下,人物相互呼应,公交车与自行车、手推车错位交织,成为60年代上海市井风俗的一个真实写照。两幅作品对同一题材的立意与表现形成迥然不同的艺术趣味。
青年人叙事的诗化方式
青年人的叙事方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图像,诗性的叙说用形象语言照亮和发掘了作品的内涵,给予观者思索与回味。
“80后”“90后”美术作者没有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模式化和“样板化”创作,但是他们知道或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美术创作的利弊,这也许是他们过去不想进入或难以进入“红色叙事”创作的原因之一。当他们投入到“日出东方”主题性创作中,便会避开过去的那种模式,转而倾向于一种诗化的表达。现实社会的高速发展让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以人物为主体的叙事方法发生改变。当代社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活现实,无人的、大风景式的工作场景需要有一种新的语言来叙述,诗化成为青年美术作者颇为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杨艳、王珺合作的油画《G60科创云廊》是一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们在G60科创云廊现场考察时最强烈感受,就是那15万平方米的铝结构网架,像一朵巨大的“云”漂浮在林立的高楼顶端,他们几乎在“震撼”中就确定了作品的主题。太阳能光伏面板构成的“云网络”在画中化为光效应艺术的奇妙视像,起伏的旋律变化、梦幻般的蓝色色系意喻着科创基地的未来愿景。光与影、虚与实的对比在作者与观者之间引起共鸣。如果说,鲍莺的中国画《春之声—上海郊野公园》吟唱的是江南丽景,刘志远、何曦的中国画《黎明上海》低吟的是城市私语,游帅在的油画《洋山深水港建设》是对无人化建设场景的优雅抒情,那么在李明岗、魏晶的综合材料作品《日出东方—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设纪事》中,画中群情激昂、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抒发的则是另一种诗意,一种在火红年代里对强国梦的渴望与奋斗。诗意在有感情有温度的作品里从未失落,而是愈发地浓重。
“日出东方”青年美术创作项目对于参与的青年作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洗礼”。这次创作项目也显露出青年作者在主旋律创作上的一些弊病,不少作品对主题的阐述流于表面化和浅层次的表达,缺乏揭示深刻的本质,除了技法上的原因外,也反映出青年作者自身对历史浅层化、片面化、碎片化的认识。从这点上说,“日出东方”美术创作项目不但引导青年美术作者对建党百年历史作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促使他们在创作中思考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