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步蹒跚,革命精神代代传;镰刀锤头永不悔,宝塔山下英雄还。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的奋斗与求索,百年的沧桑与巨变,铸就了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在我们的叙事书写与表达中,需要宏观之下的微观肌理,去丰富骨骼与血肉。正如本期专访的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所言:“宏大叙事与微观具体的视角和表现,都可能揭示一个民族的心理性格、一个时代的复杂讯息。”
上海是一座红色的城市,英雄的城市,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从百年前新文化运动的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到抗战的英勇不屈、可歌可泣,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扬眉吐气、意气风发与自力更生。这波澜壮阔的百年并非只是文献史料中的文字书写,而是真实的、由无数鲜血和牺牲换来的宝贵的今天。所以,在中共建党百年的当下,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缅怀、敬畏那些前驱的先辈们、英雄们。重温历史不仅为了铭记,也是為了不忘初心,更是为了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往何处去,砥砺前行。《旧唐书·魏徵传》早就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是我们今天重温历史的重要意义。
我们以文艺丹青之名会聚于此。而文艺丹青之事虽高于功用之事,但也依托于时代的土壤而生。故写作须先厘清历史脉络以及从纷繁多元的叙事中寻找共振的频率;历史譬如道路两侧的风景,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内在的差异和变化往往如同地质岩层的日积月累;我们当下的艺术创作若要扎根,需找寻我们文化的锥点,此锥需下沉深挖。我们说,好的艺术家,就是这些锥点。若将艺术家的个案置于时代与历史的经纬纵横的构建中,才有全观之域。因此,本期推出的艺术门类与作品不仅是当下文艺创作者和工作者交出的答卷,也是对先辈精神的呼唤与承继;于万紫千红中见铁胆忠魂,于百花齐放中体会砥砺前行之不易。
正如《百年颂》所呈现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四个篇章,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自“伟大的开篇”之后的百年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征程。那个开篇,是无数鲜血与生命代价才掀开这沉重的黑色帘布,予我们一线天光,敲响第一声晨钟—是《晨钟》里李大钊等中共创始人以生命为民众敲响“晨钟”,是“寻道、行道、殉道”的上下求索、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今天,我们承前启后,愿不辱使命,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