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艳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具有关联性和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展的,其中国化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需构建文化互动融合体系、创新协同推进方法体系,并逐步完善中华文化规范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协同推进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3-074-0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同时也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能够协同推进的关键在于二者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而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性活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协同推进过程中,需重点找寻其中的相互连通之处,着力构建中国文化新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之上,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地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际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按照这一思路,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又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发展壮大,其必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选择性吸收和借鉴,进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既是必然,也是必须。反之,马克思主义也要指导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将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内容予以剔除,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一进程中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媒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经济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来解决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想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需要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有机融合,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认可、拥护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协同推进,需要破解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协同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传统”与“现代”关系协同推进困境,“现代化”与“西化”的处置困境,落后和腐朽思想消除的困境等。
(一)“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协同推进困境
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发展和丰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了改造,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但这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同推进不存在任何阻力和障碍,在二者协同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必须走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从而构建出二元互补、二元渗透的新型关系,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协调并非易事。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建设角度看,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沉淀过程中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在现代化的建构过程中既要看到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复杂的方面,又需要对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些被继承、有些被转化、有些被舍弃,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处置困境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需要科学理论作为指引,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面临着现代化与西化的处置困境。部分学者指出,如果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容易出现“西化”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看,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寻找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而言,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一直以来,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解读过程中,我们更多是将其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学说。这也会引起人们的担心,在传统文化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可能会融入部分西方文化思想,进而使传统文化变味。加之现代化本身就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难免会用到部分西方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在处置传统文化现代化相关问题时,如何解决好“现代化”与“西化”的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处理好“现代化”与“西化”的协调问题,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协同推进[3]。
(三)落后和腐朽思想的消除困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将会取代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封建主义落后腐朽的因素和其影响进行消除,一旦被这些落后和腐朽的因素所渗透,资本主义就会出现畸形,也就不是社会形态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事实上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时刻警醒封建落后腐朽因素的影响,但其自身发展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当前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过程中,首先就要解决封建主义的落后和腐朽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些落后和腐朽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如果单独将其从传统文化中剥离出来,势必会影响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而如何对这些落后、腐朽的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然会将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消除。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也要时刻警醒资本主义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西方各国家建立起了更为密切的往来关系,相应的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而这些西化的文化和思想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同落后的腐败思想一样面临着消除困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协同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协同推进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不仅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现代化水平,还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了实现二者协同推进,有必要在理念上重构文化融合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关系。要创新协同推进方式方法体系,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将其看作是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实践的相互统一融合过程。同时要在体制上进行优化,打破原有的体制掣肘,完善中华文化规范体系,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理念重构:构建文化互动融合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协同推进过程中,要秉承多元共存的价值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过程中,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也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因此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实现相互作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协同推进还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理念方面,很多学者对于二者融合提出了不同看法,因此必须构建文化互动融合体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协同推进的价值和意义。要看到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对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指导中国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作为科学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对社会运动普遍规律进行了总结,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的精髓,必然需要在马克思主義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用中国的话语向世界人民表达中国声音,让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展现中国文化独特的格局和特殊的魅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必要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互动融合体系,既能够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同时又能够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成分,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方法出新:创新协同推进方法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协同推进,需要采用批判与继承的方法。批判与继承是辩证统一的。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角度考虑,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既不能对传统文化的封建属性全盘否定,也不是要求对传统文化全面继承。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和道德价值进行分析和批判,只有将批判与继承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科学继承,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5]。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还用传统的办法解决这些新问题,势必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时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内容,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基于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协同推进过程中既要做到批判与继承,又要做到开拓和创新,通过创新协同推进方法体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
(三)体制优化:完善中华文化规范体系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中华文化规范体系,鼓励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拓展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尊重当前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各领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转化。一方面,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中华文化规范体系建设,做好宏观引导和顶层设计,完善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投入机制,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文化部门要完善传统文化规范体系,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动加以管理,引导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同时要完善传统文化创新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传统文化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鼓励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打造一批符合广大人民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产品,提升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总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协同推进过程中,要充分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是具有关联性和契合性的,具备协同推进的可行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拓展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并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协同推进方法和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1] 潘妍妍.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J]. 理论学刊, 2020(05).
[2] 周贇. 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中国化的生活世界维度[J].社会科学家,2020(06).
[3] 贾绘泽.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J].东岳论丛,2020(09).
[4] 周向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新维度--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0(02).
[5] 王向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J].红旗文稿,2020(11).
[6] 杜东芳,蒋月锋.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价值发掘与传播——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读本》[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