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春
2017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从2017年9月开始,从一年级开始全面开设科学课。教育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突出。然而,我们在上百所中小学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科学课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加以重视。
首先是科学教材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我国现有不同版本的科学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科学知识碎片化,缺少系统性和逻辑性,技术与工程内容单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体现不够等问题。有些教材对不同年级的科学内容定位不清,难度忽高忽低;不仅与其他课程的学习进度脱节,也没有与初中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有机衔接。
其次是科学教育缺少科学家的参与。根据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在编写科学教材时,既要有教育专家,又要有科技专家,两者密切合作。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科技专家最了解科学方法,应该主动吸纳他们参加科学教材编写。另外,建议教育部门与科技部门密切合作,定期会商,建立科技专家进校园的制度。
第三,缺少科学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带着高科技光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创客教育、STEM教育、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非基础课程,通过各种途径纷纷进入校园。但是,作为核心基础课程的科学课反而势单力薄,面临困境。实际上,这些非基础课程都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围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这个核心目标,对科学课程进行顶层规划、整体设计,避免顾此失彼。
第四,提升科学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和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我们对某中部省份的一项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科学课教师,专职化率仅三分之一,县级以下的学校专职化率仅16.1%。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师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兼任,体育、美术教师上科学课的情况十分普遍。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没有专职教师,课程质量堪忧。科学课看似简单,但在内容上涵盖物質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工程技术等,对分科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调查发现,全国仅有36.1%的科学教师具有科学教育背景,大部分没有理工科专业基础,更没有经过科研训练。教师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怎么学科学的情况十分普遍。建议尽快吸纳一批非师范类的理工科毕业生,经过入职培训和资格认证,成为专职科学教师。
第五,科学课教学资源的支持严重不足。调研发现,教师上好科学课所需的参考资料、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匮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实验是科学课的关键环节,但是相关部门配发的实验器材不适应实际需要,与教学需求的契合度非常低。由于经费管理制度的约束,实验用品、易耗品损毁之后不能及时统计,也缺乏专项资金进行补充。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员,由科学课教师负责管理实验室。由于工作量增大,他们常常用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动手实验,影响了教学效果。建议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和科普场馆,开发科学课程。扶持青少年科普图书创作,推动与科学课进度相匹配的分级科学阅读。
青少年科学教育是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奠基性工程,科技创新事关国运。世界科技强国都十分重视小学阶段的科学启蒙,在很多国家,三门主课是语文、数学、科学;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把科学课视为副课。建议教育部门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给予科学课与语文、数学同样的基础性地位。
关系孩子未来成长的事都是大事。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既能吸引青少年热爱科技、投身科技,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将显著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强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