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堂推行“深度学习”

2021-09-05 07:17巫美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物体深度

巫美芳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侧重了解和识记概念知识的浅层学习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呼之欲出。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应用“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平台。目前在小学科学授课过程中呈现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课堂极为活跃、浅层学习明显的特点,导致了小学科学教学空有其表,学习缺乏思维内涵,学科素养发展受到限制,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鉴于此,“深度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刻不容缓。

一、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授课科目,具有自身的学科特征,任何教学模式的应用都必须契合学科本身的特征,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深度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轻识记,重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中共18个重点概念,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在“深度学习”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应该再盲目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将这些概念背诵下来,而是应该结合概念涉及的学科背景,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某课题,最终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结构。

(二)不拘一格,深度交流

“深度学习”更强调互动教学,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师生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都被纳入课堂互动的范围之内,并将互动教学贯穿教学始终。除了互动形式的多样性,“深度学习”更加侧重互动内容,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大部分的互动是“精心设计”,而不是“一时兴起”,使得教学互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互动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辩证思维。

(三)“活”的课堂,人文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习不应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知识接受,伴随学习过程的还有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这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力。“深度学习”强调课堂氛围的营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寓教于乐,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同学的关心、知识的乐趣,打造有温度的人文课堂。

二、科学课堂“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授课课时较少,明确且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可以说是科学课成功的前提。为了保证“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其树立高阶思维发展目标。当然,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具有不平衡性,为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能单纯追求高难度、高标准,追求完美,而是应该更贴合学生实际,确立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变化中寻求发展,不浪费学生的每次成长机会。比如,在教学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的第4单元第五课的《运动与摩擦力》这一内容时,原来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对比实验测量数据,得出影响摩擦力的两个因素: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这是一个看上去比较合理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对证据本质存在质疑,且这种质疑不能被忽视。基于此,笔者制定了高阶思维发展的目标,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证据”,从而树立起科学实验是数据可靠性的保障这一科学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完善教学过程,优化要素配置

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环节、教学结构、教学顺序、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等诸多要素,完善教学过程就是优化各要素配置,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任意探究活动及任意探究活动要素,要精心设计矛盾,形成思维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比如,在学习《把固体放到水中》一课时,笔者就设置了相应的教学情境:首先,“猜一猜”导入。摆出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铁块、铜块、塑料块、土豆等固体,让学生猜一猜哪一种物体放入水中沉得更深。其次,让学生将几个大小不同的蜡烛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到两个蜡烛均产生下沉现象,此时学生产生了无论物体是轻是重,均会下沉的思维疑惑。继而在水中放入不同物体,但是质量相同,使学生在此产生“同样重量的物体,有的“沉”,有的“浮”的思维冲突。基于实验的两个过程,学生已经开始产生疑惑:原有的“重沉轻浮”的认识是否正确?继而引发学生对于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的思考。接着,让学生放入两块质量相同,但形状不同的橡皮泥,学生发现,其沉浮程度并不相同,继而学生理解到,影响物体沉浮的不仅有质量这一要素,体积也是重要因素,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最后,提出实验问题: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不同质量物体的沉浮情况如何?结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轻的物体容易浮,质量重的物体容易沉”。

(三)树立整体意识,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深度学习”所重视的并非只是一本书、一堂课、一个教学活动内容的教学及学生的掌握,而是追求学生厘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及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思想。基于此,教学内容与概念构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授课需要把握的重点,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材料的关联来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善于引发学生疑惑,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在教学一些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应善于挖掘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比如,上文提到的“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在探究实验中,教师应该主动把握学生对证据可靠性的质疑,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后来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班学生认为判断实验相同或者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在这一实验活动中,学生的质疑精神、证据意识、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还探究出影响摩擦力的具体因素。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抓住“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这一中心,而是更加注重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和疑问,看似使实验过程延长,但实际上是降低了实验难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更是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机会,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实验能够保证数据、结论的准确性,为学生对其他板块的学习奠定思维基础,这是“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在每节课上应用的最大价值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状态,其表现是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改变的进一步深化,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是培养学生“有深度”的思维方式的有效手段。在“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的帮助下,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停留在知识识记的“表面”,而是深入核心,使自身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将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进行相关实践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丰富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JJKCG20_205】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物体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悬浮的鸡蛋